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靳涛

作品数:107 被引量:1,077H指数:19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军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7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3篇经济管理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军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0篇经济增长
  • 13篇经济学
  • 12篇政府
  • 10篇中国经济
  • 9篇收入差距
  • 9篇经济转型
  • 8篇实证
  • 7篇企业
  • 6篇政府行为
  • 6篇支付
  • 6篇收入分配
  • 6篇转移支付
  • 6篇资本
  • 6篇经济体
  • 6篇经济体制
  • 6篇博弈
  • 5篇地方政府
  • 5篇制度经济
  • 5篇制度经济学
  • 5篇实证研究

机构

  • 80篇厦门大学
  • 27篇南开大学
  • 5篇东北财经大学
  • 5篇澳大利亚国立...
  • 3篇浙江财经学院
  • 2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泉州师范学院

作者

  • 106篇靳涛
  • 14篇褚敏
  • 6篇张建辉
  • 5篇周冰
  • 5篇邵红伟
  • 4篇陈雯
  • 4篇黄信灶
  • 4篇李帅
  • 4篇陶新宇
  • 3篇梅伶俐
  • 3篇陈嘉佳
  • 2篇踪家峰
  • 2篇蒋凯
  • 1篇石玉洁
  • 1篇戴青兰
  • 1篇沈斌
  • 1篇丁飞
  • 1篇陈栋
  • 1篇李明昕
  • 1篇侯绿林

传媒

  • 6篇江苏社会科学
  • 6篇经济学动态
  • 6篇广义虚拟经济...
  • 5篇经济学家
  • 4篇吉林大学社会...
  • 4篇中国工业经济
  • 3篇数量经济技术...
  • 3篇经济管理
  • 3篇中国经济问题
  • 2篇南京社会科学
  • 2篇财贸经济
  • 2篇国际贸易问题
  • 2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学术研究
  • 2篇学术月刊
  • 2篇财经科学
  • 2篇财经问题研究
  • 2篇经济社会体制...
  • 2篇桂海论丛
  • 2篇农村经济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9篇2015
  • 7篇2014
  • 8篇2013
  • 5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7
  • 6篇2006
  • 12篇2005
  • 6篇2004
  • 11篇2003
  • 9篇2002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中国居民消费与房价关系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根据居民消费理论,一般而言财富增加会促进消费,国外大量经验研究已证实了房价对消费存在正向的作用。但对于中国而言,房价上涨(财富增加)似乎并没有带动消费的增加?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认为房价上涨不仅有财富效应,也有与之相对应的替代效应(或称为挤出效应),这是因为短期内房价上涨使得人们购房支出增加而挤出日常消费。另一方面,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的消费者心理分析也能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本文利用1999-2010年我国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估计后发现,在我国,房价上涨会对消费的变动产生显著的负影响。对此,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替代效应造成的,同时中国以家庭为观念的社会结构也使得人们宁愿挤出日常消费也要承受"房奴"的生活。
靳涛蒋凯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居民消费房价
转型中理性范式的再思索与演进逻辑思辨被引量:5
2005年
20世纪发生了两次重要的事件:一是20世纪初由不发达的市场体制和半封建体制向社会主义计划体制的转型;二是20世纪末期由社会主义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重要过程,但在转型中如何定位人类理性的作用和把握转型的演进逻辑却不是容易回答的重要问题。人类在有限理性基础上的有选择的理性建构模式是一种科学和可行的行为模式;而转型中的演进逻辑应是自发演进和人类理性作用相结合的一种互动逻辑,这是转型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周冰靳涛
关键词:理性范式演进逻辑
经济自由与可持续经济增长:中国的检验(1978—2008)被引量:14
2011年
本文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模型框架内,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自由及其增量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经济越自由,越有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经济自由不仅直接对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同时也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途径产生间接的影响。分指标检验结果发现,贸易自由、城乡人口流动自由、金融自由和非国有化都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率,而通货膨胀、税收负担和地方政府干预则不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同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方法表明,中国的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这使我们认识到推进经济自由并不是单纯的制度建设,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内在耦合的演进逻辑。
张建辉靳涛
关键词:经济自由可持续经济增长
中国持续经济增长的阶段性动力解析与比较被引量:25
2015年
本文从一般生产要素、结构因素和体制因素三个层次来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根据数据特征利用计量方法对时间序列划分时间段,并根据自相关检验结果采用Prais-Winsten AR(1)或最小二乘法(OLS)分别进行回归,从而解释各个时间段不同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此外,本文还重点分析了各阶段人均GDP、结构指数与体制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根据阶段性动力的研究结论对中国下阶段经济增长提出一些积极的建议。
靳涛陶新宇
关键词:经济增长动力机制
政府支出和对外开放如何影响中国居民消费?——基于中国转型式增长模式对消费影响的探究被引量:56
2016年
本文针对中国转型式增长的特征,基于Barro的理论模型,构建了一个地方政府支出和对外开放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模型,并利用中国1997—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分别检验了全国范围内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支出和对外开放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表明,二者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直接影响以及交互影响效应。最后,在研究基础上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给出了积极的政策建议。
靳涛陶新宇
关键词:政府支出
分税制后的中央转移支付有效率吗?——基于中央转移支付对地区间增长公平与效率的检验被引量:9
2013年
本文以分税制改革后中国现实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央转移支付对地区间增长公平和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央转移支付效果总体上与其目标似乎是相悖的,中央转移支付既没有实现地区间增长公平,也不具有效率。此外,国有企业对中央转移支付效率的"侵蚀效应"也间接降低了资本的效率;而且这种"侵蚀效应"在资本效率越高的地区愈加严重。我们的结果也验证了中央财政集权的二次分配与分权理论是冲突的。
褚敏靳涛
关键词:中央转移支付地方政府支出资本效率
经济体制转型方式及其决定被引量:71
2005年
本文从改革风险的角度研究转型方式的决定问题,以宪法性秩序是否崩溃为线索,将中俄为代表的两种转型方式概括为转型的平滑模式和突变模式,提出了转型方式综合因素决定理论,具体指出了转型的初始条件和改革策略各自在转型方式决定中的作用。制约着改革策略选择的初始条件包括原计划体制的结构、外部环境、改革时机三个因素,三者的交集决定着改革的策略空间。能够直接决定转型方式的改革策略,包括寻求改革“合法性”的处理方式、改革时序安排、掌握改革主导权、对社会利益分化的调控四个方面。中国在前三个方面都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并且已经取得成功,但是第四个方面的风险正在积聚和加大。
周冰靳涛
关键词:经济体制转型外部环境宪法
经济转型研究的新视点——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演变
2006年
主流经济学把经济转型当作一个仅靠宏观经济变量分析就能解决的技术程序,这种简单化和理想化的思路导致了一些国家转型的受挫。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转型的认识。目前,包括许多主流经济学家在内的学者都认识到,把经济转型的研究放在制度变迁和制度演进的框架下优于主流经济学框架下的分析,而“中国模式”的转型进程也恰恰支持了这种观点。
靳涛
关键词:经济转型
马克思经济社会发展观的内在逻辑与实证检验——透过转型对马克思经济社会发展观的再认识
2006年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制度乃至社会各方面制度演化的根本动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着重揭示事物的本质和经济运动的规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马克思根据各利益集团在社会生产体系中不同资源支配能力划分出各个阶级,马克思的社会制度变迁的革命理论就是建立在阶级矛盾激化的基础上。本文的实证研究也证实,转型和制度变迁的内因取决于社会各级主体对新制度的预期效用变化和在利益驱使下所表现出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从“华盛顿共识”、“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的转变也支持了这一点,这充分说明用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分析方法来观察和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转型)比主流新古典经济学是更贴切和合理的。
靳涛
关键词:经济思想
转移支付能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吗——基于中国1994—2011年面板数据的检验被引量:11
2013年
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政府间博弈模型,并以分税制改革后中国1994—2011年各省面板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中央转移支付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采取的投资行为会使转移支付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产生两方面效应,即一方面转移支付倾向于给当地带来GDP高增长的资本密集型投资类项目而直接扩大了地区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与转移支付的相互作用同时也会阻碍地区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调整。对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比较,发现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对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负面影响更大。
靳涛陈嘉佳
关键词:转移支付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