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运立

作品数:14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乳腺
  • 3篇生物学
  • 3篇基因
  • 3篇PTEN基因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预后
  • 2篇脂联素
  • 2篇乳腺癌
  • 2篇乳腺癌组织
  • 2篇气管插管
  • 2篇气管插管时机
  • 2篇腺癌
  • 2篇腺癌组织
  • 2篇癌组织
  • 2篇插管
  • 1篇蛋白表达
  • 1篇对心
  • 1篇新冠状病毒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机构

  • 14篇汕头大学医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4篇陈运立
  • 8篇陈英杰
  • 7篇吴贤仁
  • 3篇陆军
  • 2篇秦自科
  • 2篇陈小华
  • 2篇马涛
  • 2篇邱前程
  • 2篇黄林喜
  • 1篇林鹏州
  • 1篇王乙容
  • 1篇黄泽虹
  • 1篇陈国桢
  • 1篇陈妙英
  • 1篇许建衡
  • 1篇张少芳
  • 1篇徐锡金
  • 1篇陈明坤
  • 1篇霍霞
  • 1篇余汉光

传媒

  • 3篇河北医学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汕头大学医学...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广西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岭南急诊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4
  • 1篇1997
  • 1篇1996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43例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04年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以利水化瘀方配合抗结核药物 ,胸腔穿刺抽液 ,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4 3例 ,并设西药对照组 32例比较。结果 治疗组显效 35例 ,有效 6例 ,无效 6例 ,总有效率为 98% ,明显高于对照组 (81% )。结论 本方具有预防胸膜粘连、促进胸水吸收作用。
陈国桢陈运立吴贤仁陈妙英
关键词:结核胸膜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比索洛尔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窦性心率震荡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及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探讨13受体阻断剂预防冠心病心源性猝死的机制。方法选择合并有室性期前收缩的UAP患者40例,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比索洛尔5mg/d,在患者开始服用比索洛尔前24h和连续服用7d后分别行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值(TO)、斜率(TS)以及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数。结果连续服用比索洛尔7d后与服药前对比,UAP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14.2%,TO也明显降低,而髑较前增加,HRT有明显改善。结论HRT降低可作为预测UPA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之一;比索洛尔通过改善HRT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陈英杰陈运立吴贤仁黄林喜
关键词:比索洛尔心绞痛心率心律失常
心肺复苏期间潮气末二氧化碳(PetCO_2)监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 :探讨潮气末二氧化碳 (PetCO2 )监测在心肺复苏 (CPR)期间的临床意义。方法 :监测 2 4例心跳骤停患者在CPR过程中PetCO2 的变化。结果 :①自主循环恢复的 1 0例 (成功组 )气管插管后PetCO2 与未恢复的 1 4例 (失败组 )PetCO2 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②成功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前后PetCO2 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1 )。③成功组与失败组在自主循环恢复前PetCO2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PR过程中PetCO2 的监测对复苏成功有预测作用。
陈英杰陈运立吴贤仁
关键词:心肺复苏预后
康复医学中的体育疗法
1996年
康复医学中的体育疗法陈运立,王乙容体育治疗源于两次世界大战。当时通过实践观察到部份伤病员手术后早期下床活动要比单纯长期卧床休息恢复得快而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美国HowardARusk和英国LudwingGuttman等学者的积极实践和大力提倡,以...
陈运立王乙容
关键词:康复医学体育疗法
PTEN基因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抑癌基因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对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 ,检测 42例石蜡包埋乳腺癌组织和 40例乳腺小叶增生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PTEN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比乳腺小叶增生低 (P <0 0 1)。PTEN基因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肿瘤复发无相关性 ,<45岁患者PTEN表达比 >45岁偏低 (P <0 0 5 ) ;PTEN高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有显著负相关性 (P <0 0 1) ;与ER受体呈正相关性。PTEN基因蛋白高表达与远处转移有负相关性 ;与 5年生存率呈正相关性 (P <0 0 1)。结论 :PTEN蛋白表达异常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相关 。
陆军陈运立徐锡金霍霞许建衡
关键词:乳腺癌组织PTEN基因PTEN蛋白乳腺小叶增生癌生物学正相关性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及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经我院收治的12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例,并对治疗方案与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并发症发生率43.3%(52/120),总病死率19.2%(23/120),总治愈率80.8%(97/120),并发症发生率:保守治疗组为42.4%(28/66),外科手术治疗组为44.4%(24/54),P>0.05;病死率:保守治疗组19.7%(13/66),外科手术治疗组为18.5%(10/54),P>0.05;治愈率:保守治疗组为80.3%(53/66)。外科手术组为81.5%(44/54),P>0.05。结论:正确地把握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时机与指征,合理选择治疗方式,对于决定重症急性胰腺炎的预后至关重要。
陈英杰陈运立林鹏州
关键词:重症急性胰腺炎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
气管插管时机对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治疗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时机对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ASOPP)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急性重度有机磷中毒伴呼吸衰竭患者资料,其中分为及时气管插管组42例,延时气管插管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结果 及时气管插管组与延时气管插管组比较,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缩短(P<0.01),治愈率显著提高(P<0.01),并发症(中间期肌无力综合症、肺部感染、心脏损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及时气管插管有助于提高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疗效确切,气管插管最佳时机为呼吸衰竭早期.
陈英杰陈运立吴贤仁黄林喜
关键词:中毒杀虫药有机磷通气机插管法气管内
厄贝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厄贝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病人血清脂联素浓度的影响。方法临床选择CHF病人69例,随机分为CHF对照组(38例)和CHF治疗组(31例)。CHF对照组和CHF治疗组均给予地高辛、利尿剂、硝酸甘油等常规治疗6个月,CHF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加服厄贝沙坦片(150mg/日)连续6个月。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治疗前后测定心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脑钠素(BNP)和脂联素水平。结果 (1)CHF对照组和CHF治疗组病人治疗前的BNP与脂联素水平成正相关(R=0.36,P<0.05)。(2)与治疗前对比,CHF对照组和CHF治疗组病人经过6个月的治疗后,LVEDD均无明显改变(P>0.05),但是两组LVEF有显著改善(P<0.05),血清BNP和脂联素水平均降低(P<0.05)。(3)治疗6个月后,CHF治疗组LVEF、血清BNP和脂联素水平与CHF对照组对比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以升高CHF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从而进一步改善CHF病人的心功能。
陈英杰陈运立吴贤仁
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脂联素厄贝沙坦
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价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评价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危重症医学科2010-2011年心脏骤停患者78例,其中分为紧急气管插管组38例,延时气管插管组40例,通过对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差异。结果:紧急气管插管组患者与延时气管插管组患者比较,心脏骤停时(0min)petCO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etCO2水平在成功气管插管后2、5、10、20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始复苏成功率及最终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骤停患者紧急气管插管明显提高了复苏成功率。
陈英杰陈运立林秋萍吴贤仁陈小华
关键词:气管插管时机复苏成功率
13例新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临床特点和诊治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为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防治能力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3例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措施和临床转归。结果:13例均从疫区来,男女数量相仿,年龄17?50岁(平均32.5岁)。发热6例(46.2%),白细胞和降钙素原检查无升高,淋巴细胞减少3例(23.1%),C反应蛋白升高6例(46.2),胸部CT异常12例(92.3%),其中8例为单侧病变。13例均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克力芝)治疗,10例同时服用连花清瘟胶囊(92.3%),鼻导管吸氧9例(69.2%),无创通气1例(7.7%),机械通气1例(7.7%)。10例(76.9%)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日14.7天。结论:积极从流行病学防范,掌握临床特点,有助于减少漏诊率;综合治疗能提高治愈率;出院后仍需隔离观察。
陈小华余汉光周小辉陈英杰黄泽虹陈运立翁顺利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