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琳

作品数:1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亚热带
  • 1篇鱼类
  • 1篇生态习性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特征
  • 1篇特化
  • 1篇强心
  • 1篇习性
  • 1篇海洋鱼类

机构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篇王晓红
  • 1篇李秉记
  • 1篇陈琳
  • 1篇吕军仪
  • 1篇杨大伟
  • 1篇孙燕燕

传媒

  • 1篇水产科技

年份

  • 1篇2001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海马的生物学特征与生态习性被引量:2
2001年
前言海马隶于海龙目(Syngnathiformes)、海龙科(Syngnathidao)、海马属(Hippocampus Rafinseque)的小型海洋鱼类,体型高度特化,头似马状,故被称为"海马"。海马的种类较少(经济价值较大的有8种),多数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海马在世界上是极其短缺的珍贵的药用海洋鱼类,在我国素有"南方人参"之美誉。早在《神农本草》中已有记载:海马性温、昧甘、无毒,具有强身补肾,舒筋活络,止痛止血.退热生肌,强心明目,祛疾平喘,妇人催生等功能。据祖国医学记载及民间应用经验,海马对治疗阳萎、遗尿、不育、虚喘、难产、腰酸背痛、跌打损伤、乳腺癌及神经系统等疾病患者均有显著疗效。因此,海马在中医药上有特殊的需求地位。天然海马在海洋中主要生活于近岸海域。由于其分散、不成大群体的生活和栖息习性,依靠海域自然捕捞是难以满足需要,由于供需矛盾造成过度的捕捞,使天然海域中的海马资源极端贫乏,目前天然海域己出现无海马可捕的状况。据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我国每年需进口海马约150t,需支付外汇2.25亿美元。因此,进行海马工厂化养殖是解决海马资源缺乏的主要出路。国外有关海马的研究集中形态分类、地理分布、生理生态和生殖方面的报道较多,而有关人工养殖海马报道甚为少见。国内郑葆珊等对海马分类、形态特征和分布已作了报道。50年代三斑海马在小水体中试养成功,继而进行"南海马北移"试验和人工繁殖试验。80年代林华英进行环境因子对仔海马发育、生长的影响研究。90年代梁炳盛对海马的生活习性及仔稚海马饵料进行了报道。但上述的报道均未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性试验与推广。故生产经济效益不大,只停留在试验性阶段。80年代中期,本课题组与广东亿达洲集才属下的陆丰市碣石镇桂林海马养殖基地进行科研合作,经过近20年的�
吕军仪孙燕燕王晓红杨大伟李秉记陈琳
关键词:生态习性生物学特征强心亚热带海洋鱼类特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