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琳

作品数:18 被引量:150H指数:8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语言文字
  • 8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0篇翻译
  • 5篇文学
  • 4篇生态
  • 3篇译诗
  • 3篇英译
  • 3篇宇宙观
  • 3篇山水
  • 3篇山水诗
  • 3篇文化
  • 3篇跨界
  • 3篇荒野
  • 3篇翻译研究
  • 3篇比较文学
  • 2篇诗词
  • 2篇世界文学
  • 2篇毛泽东诗词
  • 2篇创译
  • 1篇当下
  • 1篇学术
  • 1篇学术话语

机构

  • 18篇同济大学
  • 3篇湘潭大学

作者

  • 18篇陈琳
  • 4篇林嘉新
  • 2篇曹培会
  • 1篇李琳
  • 1篇章艳
  • 1篇魏春莲
  • 1篇胡强
  • 1篇李琳

传媒

  • 2篇中国翻译
  • 2篇中国比较文学
  • 2篇天津外国语大...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外语与外语教...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外语教学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上海翻译(中...
  • 1篇中国外语
  • 1篇外语教学理论...
  • 1篇东方翻译
  • 1篇英美文学研究...
  • 1篇中国英汉语比...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创译的名与实被引量:34
2016年
目前,形形色色的边沿翻译现象引发了译学界对"何为翻译?"的讨论并由此生发对创译的进一步思考。描写翻译学研究范式对翻译的重新定义为我们认识创译的性质提供了思路。本文从这一视角,厘清了创译的定位、定义及其运作机制。我们认为,它是一种特色翻译,是在目的语系统中,对源文本进行编辑、重组、创作性重写、创意性重构等的转述方式,以实现目标话语的表达性与目的性的文本,其方式可以为单模态或多模态。其机制表现为双文化的椭圆形折射与翻译的阐释性机制。基本形态包括文学翻译与现代语言服务行业中出现的边沿性变文本。
陈琳曹培会
关键词:创译
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赤松禅诗译介活动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赤松是美国当代重要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家,重点译介了中国禅诗。从布迪厄的反思社会学理论出发剖析了赤松诗歌翻译行为的历史文化语境性。赤松的禅诗翻译是其禅修惯习使然,其翻译选材与策略均体现出较为明显的译者风格。禅修惯习指导下的赤松译诗获益于他在翻译与文学场域中建立的丰厚文化与社会资本,提高了译作在美国禅诗翻译场域内的竞争力,并进一步参与了该场域的建构。
秦思陈琳
关键词:禅诗赤松布迪厄惯习
从世界文学角度重读《骆驼祥子》的两个译本被引量:10
2015年
《骆驼祥子》的英语重译现象是中国文学外译史上的重要历史个案,也是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成功典范。文章从达姆罗什的世界文学定义出发,通过比较金译本和葛译本的文本差异,发掘了两个译本的文化折射性、翻译接受性以及阅读的超然性,以论证翻译在中国文学成为世界文学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对其两个译本的差异和接受过程进行考察,有利于我们认识中国文学"走出去"应采取接受语境为导向的文化推介战术。
林嘉新陈琳
关键词:《骆驼祥子》世界文学
论毛泽东诗词中革命文化的英译被引量:7
2020年
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文化的浓缩表现形式,其对外传播有效地塑造了我国革命文化的形象。毛泽东诗词的革命文化以表达中国革命史事件和抒情主体的精神为内容,并藉由“山”“水”主题及延伸的革命文化负载项得以表达。西方英译单行本的叙述和译文互相诠释,直观地对毛泽东革命地图及个人形象进行整体性构建;以“官方定本”为代表的中国译本中的诗词译文拥有绝对的主体地位,我国对“官方定本”中译文的数度修改有效凸显了毛泽东诗词中的革命文化。
李琳李琳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革命文化副文本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被引量:34
2011年
本文探讨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概念、常规性方式、方法和规则,并展示了具体的写作案例。该模式建立在培养翻译能力的教学理念以及翻译能力的内涵和核心要素基础上,并借鉴、吸收了国内外高层次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毕业论文的写作方案。该模式属于应用性翻译研究。主体框架由翻译和对该翻译的反思组成。
陈琳章艳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能力写作模式
跨界与存异: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认知方式
鉴于美国翻译研究的比较文学和人文科学路径,本文综述了美国比较学者苏源熙、达姆罗什、伯尔曼、阿普特以及韦努蒂等近年来对翻译与比较文学跨学科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表现出了比较文学与翻译的跨学科性的认知方式、椭圆折射性翻译的世界...
陈琳林嘉新
文献传递
欣顿生态译诗的翻译陌生化性被引量:1
2020年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逐渐体现出生态译诗的翻译诗学特征。欣顿作为其中重要的代表性翻译家,对山水诗的生态译诗表现出鲜明的翻译陌生化性。其翻译运用了形式模拟译诗体与文化厚译,实现了翻译充分性,再现了山水诗的独特诗歌形式,阐发了道禅哲学意境下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他对山水文化精神本真性的追求。我们认为,欣顿译诗独树一帜,产生了翻译审美的新奇性,揭示了山水诗的当代世界文学性与生态诗学价值。
陈琳王涵
关键词:山水诗
文化精神标识语翻译的文化模因性被引量:2
2020年
文化精神标识语作为文化信息基本单位,具有文化模因性。习近平重要讲话的用典是中国文化精神标识语的重要内容。从道金斯的文化进化论视角,探讨这一标识语的翻译传播对跨文明关系发生的机制与意义。课题组在美国与德国开展的专业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用典官方译文的接受度高于汉学家译文。中国文化精神标识语承载着本质性的中国文化特征,翻译需要激活其文化模因性,以利于中华文化模因在世界文明模因库中得到复制、变异与选择,传播性翻译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式。
陈琳王涵张劼
跨界的阐释:美国当下比较文学翻译研究的研究范式被引量:14
2015年
鉴于美国翻译研究具有哲学思辨和比较文学视角的传承,本文综述了美国比较学者苏源熙、达姆罗什、伯尔曼、阿普特以及韦努蒂等比较学者近十年来的翻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表现出了对比较文学与翻译的跨学科性、世界文学的椭圆形折射式翻译性、翻译阐释与调适模式以及对翻译重生论与不可译性的人文主义思考等的认识。该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范式不仅强调了翻译阐释性,明确了在新文化和新理论语境下有效理解翻译,因而注重研究接受情境及其运作方式,而且强调世界文学语境下翻译承载的人文精神与普世价值,强调对文化与文明传承与译介的世界意义,强调翻译存异与重译的人文意义。因此,这一研究范式也许对我们思考翻译如何助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现提供人文学术思考,使得这一思考具有接受情境导向性、人文精神性和普世价值性。
陈琳林嘉新
关键词:不可译性
从生态译诗论翻译建构性被引量:9
2019年
比较文学翻译研究范式视文学翻译为具有文学与文化意义的话语行为。我们认为,该话语行为及其影响的产生机制在于翻译具有话语建构性,因而提出"翻译建构性"概念并论证了其前提假设。我们以美国二战以后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诗学为例,论述了其建构的内容、方式与意义。美国的荒野文化与文学构成了美国对中国山水诗和禅诗翻译的接受认知基础与文化背景,成为了中国自然山水精神与美国荒野精神的对话与融通的基础,从而产生了生态译诗翻译规范,为中国古典诗歌建构了富于生态话语意义的诗学形象。这尤其体现在欣顿为山水诗建构的荒野宇宙观的概念上。其译诗及其翻译话语融通了中国道禅哲学所蕴含的直觉生态智慧与美国当代的深层生态哲学,赋予了山水诗的当代生态诗学价值与普世生态精神,更新了古典诗词的世界文学形象。翻译建构性揭示了翻译对民族文学的世界文学面貌的勾勒作用的机制,丰富了对翻译本体论的认识。
陈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