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4篇内注射
  • 4篇鞘内
  • 4篇鞘内注射
  • 4篇注射
  • 4篇疗效
  • 4篇膜炎
  • 4篇脑梗
  • 4篇脑梗死
  • 4篇脑膜
  • 4篇脑膜炎
  • 4篇结核
  • 4篇结核瘤
  • 4篇结核性
  • 4篇结核性脑膜炎
  • 4篇梗死
  • 3篇异烟肼
  • 3篇疗效观察
  • 2篇动脉
  • 2篇血性
  • 2篇依达拉奉

机构

  • 19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江苏省中医药...
  • 2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南京中医药大...
  • 2篇江苏省中西医...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淮安市涟水县...
  • 1篇江苏省第二中...

作者

  • 19篇陈洁
  • 9篇沙瑞娟
  • 6篇华平
  • 6篇王省
  • 2篇姬莉
  • 2篇陈道文
  • 2篇张书刚
  • 1篇姜海波
  • 1篇孙明
  • 1篇张荣林
  • 1篇杨宁
  • 1篇阮桂琴
  • 1篇乔慧芬
  • 1篇邱力
  • 1篇何健
  • 1篇盛蕾
  • 1篇刘芹芹

传媒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医杂志
  • 1篇江苏中医药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国药业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8
  • 3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1篇2013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1例的临床和影像学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近年来,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工业胶水引起的中毒事件日益增多。工业胶水的主要成分是二氯乙烷(DCE),其异构体1,2-DCE为高毒类物质,易引发中毒。本研究通过对1例亚急性1,2-DCE中毒性脑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的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期望能够提高人们对1,2-DCE中毒脑病的诊治水平。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1岁,于2012-7-20至2012-8-30日在某私营电动车厂打工,从事粘胶岗位,密切接触工业胶水,
华平陈洁沙瑞娟
关键词:中毒性脑病影像学分析小脑齿状核双侧大脑半球脑细胞活化剂
干燥综合征合并桥本脑病临床影像分析
沙瑞娟陈洁王先红
奥卡西平致低钠血症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研究奥卡西平致低钠血症发生率。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2019年5月我院癫痫患者60例,给予奥卡西平治疗,统计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钠离子浓度及低钠血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的血清钠离子浓度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低钠血症发生率为23.3%(14/60)。14例奥卡西平致低钠血症患者中,男8例,女6例,男女比为:1.33∶1。其中年龄最小者16岁,年龄最大者82岁,占比最多为41~65岁病例42.86%(6/14)。低钠血症发生率与服用剂量无明显相关性。用药后3d内发生率14.29%(2/14),3天到1个月之间发生率50.00%(7/14),1~3个月发生率21.43%(3/14),3个月后发生率14.29%(2/14)。结论奥卡西平对癫痫患者治疗有效,会降低癫痫患者的血清钠离子水平,从而致低钠血症。临床医师在使用过程中,应了解其不良反应及预防干预措施,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邱力陈洁阮桂琴
关键词:奥卡西平低钠血症
依达拉奉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正>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68例,观察组7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溶于100...
沙瑞娟华平陈洁张书刚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缺血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文献传递
帕金森病非单一辨病辨证理论和方法被引量:4
2015年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大多归于"颤证"范畴,忽视了对非运动症状的认识,然而目前非运动症状已经成为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问题,也已经取代运动并发症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基于对帕金森病运动及非运动并发症的评估,提出了帕金森病非单一辨病辨证理论,具体的辨证方法和步骤包括:1)罗列该病的主要症状,分门别类整理,再将其统摄于中医各种辨证体系之中;2)统筹初次辨证,条分缕析,一统于中医藏象辨证理论。
王省陈洁
关键词:帕金森病辨证体系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西药治疗重度抑郁症伴失眠30例临床研究被引量:33
2020年
目的:观察在西药基础上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重度抑郁症伴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右佐必克隆、劳拉西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7 d、14 d后,观察2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其睡眠障碍因子、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及其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因子的变化情况,并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在改善抑郁方面,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降低HAMD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HAMD中的睡眠障碍因子方面,治疗第14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睡眠方面,与本组治疗前相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显著降低PSQ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第7天、第14天治疗组均能够显著降低PSQI评分以及入睡时间因子、睡眠障碍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临床有抗抑郁作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抑郁症的失眠症状。
王省陈洁杨宁乔慧芬
关键词:抑郁失眠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艾司西酞普兰劳拉西泮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与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病变的关系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LP-PL)A2能否成为脑梗死高危患者的筛查标志物和潜在治疗靶标。方法选取63例脑梗死患者及67例对照者,检测血脂水平及血浆LP-PLA2水平,并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病变。通过统计分析明确血浆LP-PLA2水平与血脂水平、颈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血浆LP-PLA2水平与血脂水平呈正相关;血浆LP-PLA2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不稳定性呈正相关。结论 LP-PLA2可作为脑梗死高危患者的筛查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标。
刘芹芹张荣林孙明陈洁
关键词: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脑梗死血脂颈动脉病变
常规抗结核治疗联合异烟肼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结核瘤的疗效观察(附3例报告)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观察常规抗结核治疗联合异烟肼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结核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结核瘤患者经常规抗结核治疗联合异烟肼鞘内注射治疗后的临床表现、CSF及影像学改变。结果本组3例患者均亚急性起病,病程中或治疗过程中合并出现结核瘤,经常规抗结核治疗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异烟肼0.1 g+地塞米松5 mg),临床症状缓解,CSF恢复正常,影像学示脑部病灶消失。结论对于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结核瘤来说,常规抗结核治疗联合异烟肼鞘内注射治疗也许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案。
嵇虎笪正陈道文陈洁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瘤鞘内注射异烟肼
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2012年7月—2013年6月收治的140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68例)和治疗组(7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次,溶于100 mL生理盐水30 min内滴完,2次/d。在对照组基础上,治疗组前两天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60 mg/d,溶于48 mL生理盐水24 h静脉滴注,其后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d,溶于250 mL生理盐水,分早晚2次持续滴注,3 h/次,共用药7 d,两组均治疗14 d。比较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凝指标和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凝指标和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具有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沙瑞娟华平陈洁张书刚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梗死
DOK7基因突变所致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10型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对DOK7基因突变所致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10型(CMS10)的临床表型、基因突变进行分析,并对该病进行文献复习和总结。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收治的1例确诊为CMS10患者的临床表型、基因突变结果。应用全外显子测序对患者进行高通量致病基因筛查,发现候选致病突变后,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和分子病理学协会指南对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判定,并进一步应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通过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全面检索文献对该病进行总结。结果本例患者为51岁男性,临床表现为波动性四肢无力伴呼吸困难。经临床及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诊断为携带DOK7基因(c.1296_1311del16/c.332-1G>A)复合杂合突变的CMS10,其中c.332-1G>A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文献复习结果显示,DOK7基因突变所致的CMS10肌无力主要累及四肢近端肌肉、中轴肌,具有数天或数月波动的特点。临床进展缓慢,病程中存在急性加重事件。在71个突变位点中,框移突变为最常见的突变类型(38.0%,27/71),错义突变次之(32.4%,23/71)。外显子7(35.2%,25/71)、外显子4(26.8%,19/71)是高频突变区域。c.1124_1127dupTGCC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43.2%,140/324)。携带c.1124_1127dupTGCC纯合突变患者的发病年龄较复合杂合突变患者大[分别为7.5(3.6,19.8)岁、1.3(0,3.8)岁,U=350.000,P<0.001]。结论CMS10是以波动性肌无力为特点的缓慢进展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肌无力分布类似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框移突变为DOK7基因突变所致CMS10最常见的突变类型,c.1124_1127dupTGCC(C末端)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早期识别DOK7基因突变所致的CMS10对该疾病的治疗、预后至关重要。
林慧霞陈洁沙瑞娟
关键词:基因型表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