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圣文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 供职机构:兴国县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赣州市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层螺旋CT与X线检查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对比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与X线检查进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94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并在术前行多层螺旋CT与X线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P<0.05);多层螺旋CT对毛刺征、厚壁空洞、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空泡征与支气管气象征、胸膜凹陷征的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P<0.05)。结论:相较于X线检查,多层螺旋CT应用于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准确率更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陈圣文
-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多层螺旋CTX线
- 膈肌发育不全误诊为胸膜炎1例报告
- 2001年
- 1病例报告
患者男,19岁,学生.体检时诉左胸不适,摄胸片见左下肺野片状密度增高影,上缘较清晰但不光整,左肋膈角消失,报告为左侧胸膜炎.临床即给予抗炎治疗.某日体育课时,患者突感胸闷气促,急送医院治疗.摄胸片见左中下肺野大片密度不均的阴影,内见含气的肠袢,诊断为左膈疝.手术所见:左膈肌大部分为一层纤维膜状结构,肠管通过一裂孔进入胸腔.最后诊断为:左膈肌发育不全并左膈疝形成.
- 陈圣文
- 关键词:误诊胸膜炎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大脑皮层厚度与β淀粉样蛋白病理性沉积的相关性
- 2025年
- 目的观察阿尔茨海默病(AD)源性轻度认知障碍(MCI)及痴呆患者大脑皮层厚度与β淀粉样蛋白(Aβ)病理性沉积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2例AD,根据认知障碍程度将其分为痴呆组(n=12)及MCI组(n=10);同时招募17名无认知功能障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行MR检查和18 F-贝他苯(18 F-FBB)PET显像,计算大脑皮层厚度和Aβ沉积值[即Centiloid(CL)值]并进行3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分析其相关性。结果痴呆组、MCI组及对照组大脑皮层厚度分别为(2.18±0.14)、(2.35±0.08)及(2.36±0.09)mm,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痴呆组大脑皮层厚度显著低于MCI组及对照组(P均<0.05)。痴呆组、MCI组及对照组CL值分别为77.97(63.07,95.55)、65.51(54.54,90.50)及-1.17(-9.66,4.88),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痴呆组及MCI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均<0.05)。MCI组大脑皮层厚度与CL值呈中度负相关(r=-0.580,P=0.048),而在其余2组二者无显著相关(P均>0.05)。结论AD源性MCI患者大脑皮层厚度与Aβ异常沉积呈中度负相关,而在痴呆期二者无明显相关。
- 朱侣明侯军文钟志民葛璟洁吴越陈圣文罗建华杨贇豪王静林华媚左传涛管一晖
-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大脑皮质淀粉样物质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 应用泌尿系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动态观察静脉尿路造影肾积水病人与CT检查的比较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泌尿系解剖的特点评价多体位摄片方式对静脉尿路造影中肾积水患者的检查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的96例疑诊为肾积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先进行静脉尿路造影,并采用平卧位、头低足高位、半立位、俯卧位、侧位、斜侧位等多体位X线摄影,后进行常规CT检查。总结分析多体位静脉尿路造影对于提高肾积水诊断率的作用。结果CT检查肾积水的检出率、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68.8%,6.3%,25.0%,静脉尿路造影分别为90.7%,3.1%,6.3%,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静脉尿路造影对肾积水的原因和梗阻部位检出率高于CT(P<0.05)。结论多体位X线摄影对于提高肾积水诊断率有着理想的临床效果,优于CT检查,诊断更准切,费用低,值得推广。
- 陈圣文陈章杨娇君李良荣华优发谢寅林吕鹏
- 关键词:泌尿系静脉尿路造影肾积水
- 降主动脉扭曲致吞咽困难5例临床X线分析
- 2002年
- 陈圣文
- 关键词:吞咽困难X线诊断
- X线胃肠造影与纤维内镜
- 2002年
- 陈圣文
- 关键词:纤维内镜
- 县级医院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时间窗经MRI筛选溶栓的病例对照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索在中国县级医院条件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急诊MRI筛选后进行超时间窗溶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在中国基层卒中中心进行影像学指导超时间窗溶栓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21年7月-2022年1月江西省兴国县人民医院经头颅MRI筛选后符合影像错配(DWI序列高信号-FLAIR序列等信号)标准并进行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的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超时间窗溶栓组。以同时间段标准溶栓时间窗内(发病4.5 h内)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对照组(标准时间窗溶栓组)。主要有效性结局为3个月时功能结局良好(mRS 0~1分)。主要安全性结局为36 h内症状性出血转化(NIHSS较基线增加≥4分且影像学证实颅内出血)。比较两组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对两组的过程结局(基线、溶栓24 h和出院时NIHSS)进行组内比较。结果研究共纳入超时间窗溶栓组39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为69.6±10.4岁;标准时间窗溶栓组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66.1±11.0岁。在有效性结局方面,两组发病3个月功能结局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时间窗溶栓组64.1%vs.标准时间窗溶栓组76.7%,P=0.175)。在安全性结局方面,两组的症状性出血转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时间窗溶栓组0 vs.标准时间窗溶栓组1.7%,P=0.418)。在过程结局方面,超时间窗溶栓组溶栓24 h[3.0(2.0~5.0)分]和出院时NIHSS[1.0(0~5.0)分]较基线NIHSS[4.0(3.0~8.5)分]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时间窗溶栓组出院时NIHSS[0(0~2.0)分]较基线NIHSS[4.0(2.0~8.3)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中国县级医院对超时间窗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MRI筛选下的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可行且安全的,有进一步在国内基层卒中中心推广的价值。
- 鲁燕杨保荣黄向萍杨冠桂陈圣文李建荣曾小明
- 关键词:卒中静脉溶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