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钱善刚

作品数:20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合肥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4篇淮南子
  • 4篇《淮南子》
  • 3篇哲学
  • 3篇启蒙
  • 3篇本体论
  • 2篇新启蒙运动
  • 2篇哲学论
  • 2篇人口
  • 2篇情本
  • 2篇情本体
  • 2篇主义
  • 2篇救亡
  • 2篇家庭
  • 2篇工具本体
  • 2篇本体
  • 1篇道统
  • 1篇对立
  • 1篇对立统一
  • 1篇衍化
  • 1篇养生

机构

  • 10篇合肥师范学院
  • 4篇上海师范大学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安徽教育学院
  • 1篇石河子大学

作者

  • 17篇钱善刚
  • 1篇杜宏春

传媒

  • 4篇合肥师范学院...
  • 3篇安徽教育学院...
  • 2篇学术界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特区经济
  • 1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南通大学学报...
  • 1篇井冈山大学学...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增长途径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抑止大城市人口增长是我国上世纪90年代的政策取向,并且由于经济发展势差的原因,我国中、西部地区大多数大城市人口几乎没有变化。本文以合肥为例,具体分析中、西部地区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的原因,并就如何加快城市人口增长提出一些具体的措施。
钱善刚
关键词:人口增长影响因素
本体维度下的伦理突破与亲情守护——谭嗣同思想片论
2011年
谭嗣同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基底,借西方话语,重构本体论,其本体论存在层级差别:从世界来看,以太是本体;从社会来看,仁是本体。重构本体论的目的是对传统纲伦加以批判,通过复古的方式吸纳新时代的内容,但从具体的真实的存在来看,其批判的背后难掩对亲情的守护。
钱善刚
本体之思与人的存在
哲学的特性决定了哲学的每一次前行似乎总是在前人的出发点上的重新起步,它不仅表现为哲学的追问常常要回溯至古希腊或先秦,而且表现为对哲人们反复思考的问题的重新理解。本体和本体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之一。在导论中,我首先从...
钱善刚
关键词:工具本体情本体主体性
文献传递
家与国的张力——陈独秀早期家国观的伦理阐释
2012年
近代以来,传统家、国的价值关联受到质疑,爱家是基于生物本能的自然情感,爱国则需要理性的关照。陈独秀提倡理性的爱国,在化应然(伦理)为自然(情感)的过程中,已经社会化了的伦理通过去社会化,回归到自然的源始状态,家(孝、节)、国(忠)走向统一,爱家与爱国的统一获得了合法性的存在。
钱善刚
关键词:爱国主义家庭情感
无恩与有爱——五四启蒙者“父子伦”思想刍议被引量:4
2012年
父子主恩是传统儒家家庭伦理的基本要求,其内涵表现为父慈子孝。在现代西方学理的映照下,基于社会生物主义的视界,五四启蒙者主张父子间无恩而有爱,将恩与爱对立起来。在对恩与爱的一贬一褒的背后潜藏着把人的社会性与生物性混同的倾向,在深层次上体现了中西伦理的价值冲突与紧张。五四启蒙者的父子伦理主张具有思想的意义,缺乏实践的价值。据常人的视角来看,父之恩施与子之孝报蕴涵有某种平等的精神,报恩、还爱体现了孝的真义,恩与爱是统一的。
钱善刚
人学视域下《淮南子》的家庭思想
2017年
家庭作为生活世界的中心,对人而言具有普遍性。在《淮南子》中,家庭不是作为言说的主题而是作为背景知识为其理论主张提供支撑。人作为家庭的动物,正是在家庭中完成初步的社会化,家庭作为本体论上的事实为人之在世提供最初的场域,家庭具有社会本体性。在日用常行中,家庭的习得为人对世界的认知提供最初的训练,家庭认知作为默会知识为人之在世提供思想资源和精神动力。
钱善刚
关键词:《淮南子》家庭本体人学
《淮南子》生命哲学论被引量:2
2001年
《淮南子》整合道儒 ,崇尚宽容 ,通过对生命的追问 ,表达了作为侯王的刘安在现实的驱迫下谨小慎微 ,惟恐因才而招忌的痛苦而无奈的心境 ,表面的超脱里实蕴含对当下生存状况的忧虑。
钱善刚
关键词:《淮南子》生命哲学价值论人性论养生论
说“唯物”:意义生成及其衍化
2016年
"唯物"是日本人所称新汉语的和制汉语,"唯"物论是从Materialism的内涵入手,坚持物质先在性、物质一元论而理解的。在中国人的理解中,"唯"有唯一和殊特两种不同的认识,"物"由实指"个体实物"逐渐虚指一切可以在思维中把捉的对象。在"唯物"的理解中,有重物轻心、以物代心的倾向。在西方学人的一般理解中,往往在强调物质统一性的同时,或者取消了精神的相对独立性,或者尚存有二元论的孑遗。列宁的物质定义实现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真正统一:本体论上,物质对意识具有时间先在性;在认识论上,在自为的意义上,认识主体具有逻辑先在性。
钱善刚
关键词:唯物本体论认识论
中国语境下的本体论
李泽厚在论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时说,由于有这种稳定的反馈系统以适应环境,中国思想传统一般表现为重"求同"。所谓"通而同之",所谓"求大同存小异",它通过"求同"来保持和壮大自己,具体方式则经常是以自己原有的一套来解释...
钱善刚
文献传递
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人禽之别源于爱力的不同,家是人类爱力强劲的表现。家的产生是自然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中西齐家之道的不同表现为施爱与还报的区别,但是此说没有注意到历史语境的不同,将前现代与现代混为一谈。去家说张扬大爱,将儒家仁爱思想发挥到极致,但理论的崇高难敌实践的证伪。
钱善刚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