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绪涛
- 作品数:42 被引量:61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BAALC转录本1-6-8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 目的:构建含BAALC(brain and acute leukemia,cytoplasmic)1-6-8转录本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方法:从KASUMI-1细胞株中提取mRNA,应用RTPCR技术扩增BAALC1-6...
- 萧平难徐兵陈国枢郭绪涛史鹏程周淑芸
- 文献传递
- 双硫仑联合Cu对淋巴瘤Raji细胞增殖与凋亡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研究双硫仑(Disulfiram,DS)联合Cu离子对Burkitt’s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与JNK和NF-κB通路的关系。方法:不同浓度DS和DS/CuMTT法检测对Raji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AnnexinⅤ-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DS和DS/Cu作用Raji细胞后凋亡细胞比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u、DS及DS/Cu处理细胞后p65、p-JNK及c-jun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DS和DS/Cu对Raji细胞均具有抑制增殖作用,作用72h两组IC50值分别为(0.793±0.08)和(0.085±0.015)μmol/mL,DS/Cu对Raji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显著强于DS单药,P=0.000。DS单药及DS/Cu对Raji细胞均有诱导凋亡作用,但DS/Cu诱导Raji细胞凋亡比例显著高于DS单药,P=0.001。蛋白质印迹法显示DS及DS/Cu作用Raji细胞后p-JNK及c-ju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DS/Cu及DS对Raji细胞均有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其中DS/Cu的作用显著强于DS单药,其机制与同时抑制NF-κB和活化JNK通路有关。
- 查洁张妍琰王诗韵史鹏程郭绪涛周淑芸徐兵
- 关键词:血液肿瘤淋巴瘤双硫仑
-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挽救性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二线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疗效。方法22例二线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aGVHD患者在一线和(或)二线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联合MSC治疗。22例患者在aGVHD发生后中位时间19(11~49)d接受体外扩增的第三方供者骨髓来源的MSC治疗,每次MSC1×10^6/kg、每周1次,连用4次无效者停用。在MSC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3^+CD8^+及CD4^+CD25^+调节T细胞(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22例患者每例MSC中位输注2.5(1~7)次、MSC中位数为4.8(2.5~6.3)×10^612例获得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总缓解率为72.7%。移植后中位随访时间246.5(36~1116)d。11例存活、11例死亡,死亡原因包括GVHD6例、感染3例、白血病复发和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各1例。MSC输注后第4周CD3^+CD4^+/CD3^+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增高(1.58±0.54对0.494-0.19,t=0.628,P:0.040),调节性T细胞(CIM^+CD25^+细胞)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606)。结论第三方骨髓来源的MSC对于二线药物治疗无效的难治性aGVHD患者具有一定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变CD3^+CD4^+/CD3^+CD8^+细胞比例有关。
- 赵珂黄芬彭延文周红升范志平张贤郭绪涛许娜孙竞项鹏刘启发
- 关键词:移植物抗宿主病间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移植
- 反复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
- 患者李××,女,25岁,因'右半肝切除术后、间断发热1年余,加重1周'于2013-02-15入我院消化科.因剑突下绞痛在我院肝胆外科诊断为'肝内胆管多发结石'于2011-5-26在全麻下行'右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
- 郭绪涛江雪杰孟凡义
- 初治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ERG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 2012年
-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ETS相关基因(ERG)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构建实时荧光定量检测ERG基因表达的PCR技术,定量检测123例初治成人AML患者骨髓ERG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初治AML组ERG基因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初治AML患者ERG基因表达的水平与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比例成正相关(P<0.05),而与血清LDH水平、外周WBC、Hb水平、PLT、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无明显相关性(P>0.05)。尽管在全部初治AML患者中ERG基因高表达组的完全缓解(CR)率(66.7%)与低表达组(8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正常核型初治AML患者中,ERG基因高表达AML患者的CR率显著低于ERG低表达组(55.6%vs86.5%,P<0.05)。对105例AML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90d)发现,正常核型AML中ERG高表达组总生存率(OS)显著低于ERG低表达组(33.3%vs 64.3%,P<0.05)。结论:ERG基因高表达很可能是正常核型AML一个重要的预后不良因素;检测初治AML患者ERG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助于判定预后,指导分层治疗。
- 郭绪涛徐兵査洁刘秉珊张妍琰周淑芸
- 关键词:预后
- 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同时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方法的建立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 构建可同时检测AL患者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方法 提取K562细胞的总RNA,并逆转录扩增WT1和MDR1的cDNA,通过Bam H Ⅰ及BglⅡ酶切后连接成WT1和MDR1重组片段,对WT1和MDR1重组片段进行PCR扩增,PCR产物纯化后与pMD18载体进行连接,转化宿主菌DH-5α,构建载有WT1和MDR1基因的标准品重组质粒,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法和PCR法鉴定质粒.用FAM荧光标记MDR1探针、VIC荧光标记WT1探针,建立能在1个试管中同时检测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应用该体系检测47例AL患者及32例对照者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比较两组之间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差异,并随访7例AL患者不同病程中WT1和MDR1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经EcoR1酶切及PCR法证实WT1和MDR1基因重组质粒已成功构建.所建立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为102拷贝/μl;所建立标准曲线的R2分别为0.999和0.998.AL患者WT1和MDR1基因的表达水平中位数分别为37 000(163~6 370 000)拷贝/μg RNA和76 200(179~18 000 000)拷贝/μg RNA,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8(0~643)拷贝/μg RNA和333(0~779)拷贝/μg RN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55、6.736,P<0.01).对应用相同的诱导和巩固化疗方案治疗的7例AL患者进行随访,3例持续缓解患者中,WT1和MDR1的表达水平在初治时分别为2 170和86 900、1 130和5 860、1 170和586拷贝/μg RNA,治疗后WT1和MDR1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为370和560、138和980、150和690拷贝/μg RNA,此3例患者获长期完全缓解.在3例完全缓解后复发患者中,WT1和MDR1表达水平在初治时分别为1 600和11800、24 800和968、48 200和1 100 000拷贝/μg RNA,在化疗获得完全缓解后均降低,但在随后治疗过程中,WT1、MDR1表达量又逐渐升高,分别为20 314和25 660、184 364和31 530、15 680和878 000拷贝/μg RNA,此3例患者最终均出现临床复发.
- 徐兵宋小燕杨柳许文娟黄芬郭绪涛周淑芸
- 关键词:白血病P糖蛋白聚合酶链反应
- 甲磺酸伊马替尼导致急性肺损伤1例报道
- 郭绪涛
- 两种门冬酰胺酶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比较VDLP(vincristine,daunorubicin,L-asparaginase or PEG-asparaginase,prednisone)方案中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araginase,L-Asp)和培门冬酶(polyethylene glycol conjugated asparaginase,PEG-Asp)诱导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5年3月121例初治成人ALL患者临床资料,其中PEG-Asp组46例,L-Asp组75例,比较2组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entral nervous system leukemia,CNSL)发生率、中位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时间、中位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及门冬酰胺酶相关副作用。结果 PEG-Asp组与L-Asp组患者诱导治疗CR率分别为93.18%和93.33%,中位RFS时间分别为306 d和218 d,中位OS时间分别为422 d和495 d,以上指标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Asp组后续发生CNSL比例(11.36%)显著低于L-Asp组(29.33%)(χ2=5.11,P=0.024)。不良反应方面,PEG-Asp组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持续时间[(9.13±5.22)d]较L-Asp组[(7.02±4.02)d]延长(t=2.12,P=0.037)。PEGAsp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长于L-Asp组[(19.26±9.41)vs(11.89±8.35)d,t=4.19,P〈0.01],PEG-Asp组重度感染(Ⅳ~Ⅴ级)发生率为26.83%,高于L-Asp组(5.71%)(χ2=9.86,P=0.002),但2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感染相关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PEG-Asp治疗成人ALL的CR率及远期疗效与L-Asp相似,但后续CNSL的发生率低于L-Asp。PEG-Asp治疗后凝血功能障碍持续时间及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较L-Asp长、重度感染发生率也较L-Asp高,但不增加出血事件发生率和感染相关死亡率。PEG-Asp可作为成人ALL一线治疗的选择。
- 梁家宝郭绪涛黄芬韦祁史鹏程李洁张钰冯茹刘晓力徐兵
-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培门冬酶左旋门冬酰胺酶安全性
- 移植后早期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免疫重建的研究
- 目的 细胞免疫是机体对EB病毒(EBV)免疫应答的最重要组成部分,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EBV-CTL)是控制机体EBV潜伏状态、抑制EBV再激活的关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患者由于接受大剂量...
- 林韧范志平张钰黄芬周红升宣丽吴梅青赵珂于嗣俭郭绪涛戴敏孙竞刘启发
- 脑脊液病毒载荷对评估异基因HSCT后EB病毒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脑脊液巾EB病毒(EBV)DNA载荷检测对异基刚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EBV相关性中枢神经系统(CNS)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及疗效评估的意义。方法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接受异基因HSCT的患者272例,其中38例诊断为EBV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和8例不明原因CNS表现的患者纳入前瞻性研究(实验组);另以移植后10例血液EBVDNA阳性但无EBV相关性疾病的患者和5例血液EBV DNA阴性的患者(血小板〉50×10^9/L)作为阴性对照。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液和脑脊液中EBV DNA。确诊为EBV相关性CNS疾病者予利妥昔单抗或者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结果38例EBV相关性疾病患者中有13例(34.2%)诊断为EBV相关性CNS疾病,8例不明原因CNS表现的患者中有1例(12.5%)确诊,而在阴性对照组中无一例确诊。确诊的14例中包括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10例和脑或脊髓炎4例,其中除1例外,其他13例的血液EBV DNA均为阳性,而患者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高于血液中(P〈0.05)。5例治疗有效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随着疾病控制而下降;9例初始治疗无效者脑脊液中EBVDNA载荷随疾病发展而上升,但血液中EBV DNA载荷变化不一,其中2例静脉应用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的患者其外周血EBV DNA载荷下降,但CNS表现进一步恶化,脑脊液中EBV DNA载荷上升,鞘内应用利妥昔单抗后疾病获得缓解,脑脊液EBV DNA载荷下降。结论脑脊液EBV DNA的检测对诊断发生于CNS中EBV相关性疾病十分重要,其载荷水平可用于EBV相关性CNS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疗效的评估。
- 张钰吴梅青宣丽黄芬周红升范志平刘灿郭绪涛张贤孙竞刘启发
- 关键词:EB病毒脑脊液中枢神经系统造血干细胞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