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忠
- 作品数:125 被引量:707H指数:17
- 供职机构:宁夏农林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宁夏盐池县扬黄灌区玉米氮磷钾肥施用量探讨被引量:2
- 2006年
- 运用“311-A”试验设计,探讨宁夏盐池县城西滩扬黄灌区玉米氮、磷、钾肥料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施氮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在交互作用中,氮磷交互对产量的影响较大,磷钾的交互效应较小;通过回归分析,确定了产量9000kg/hm^2以上的施肥措施为施用纯N肥115.5-128.4kg/hm^2,施用P(P205)肥67.05-84.3kg/hm^2,施用K(K20)肥69.15-82.2kg/hm^2。
- 刘华王峰郭永忠王顺霞
- 关键词:玉米磷肥钾肥
- 不同覆盖方式对旱地玉米田土壤环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2
- 2004年
- 分析普通地膜覆盖、小麦秸秆覆盖及露地栽培3种不同处理对旱地玉米田土壤环 境、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栽培能改善土壤环境,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 水分利用率,调节土温、湿度,协调水热资源利用的同步性;秸秆覆盖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特 别是速效钾含量;在玉米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延长叶片功能,提高玉米的光合能力从而 防止玉米早衰,增加穗重,提高玉米产量。
- 王顺霞王占军左忠郭永忠
- 关键词:旱地玉米土壤环境
- 氮、磷、钾肥对苜蓿产量影响的研究综述
- 2010年
- 从氮、磷、钾对苜蓿的产量作用出发,系统综述了单施氮、磷、钾和复合施氮、磷、钾对苜蓿产量的影响,学习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苜蓿草产业开发,为指导饲用苜蓿生产实践及专用肥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
- 温学飞韩建国郭永忠
- 关键词:氮磷钾肥苜蓿
- 旋转式穴状旱作节水增压注水器
-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灌溉补水设备的注水部件,尤其是旋转式穴状旱作节水增压注水器,其特点是,包括一滚动体(1),在该滚动体(1)外表面安装有至少一个可在滚动体(1)滚动时插入地表并且注水的注水管(2),而注水管(2)靠近该滚...
- 左忠王峰杜建民郭永忠
- 文献传递
- 黄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 2024年
- [目的]为探讨黄土丘陵区“上退下推”典型生态治理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C、N、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方法]以宁夏黄土丘陵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人工林地、梯田和川道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微生物量C、N、P含量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微生物熵(qMBC、qMBN、qMBP)及化学计量不平衡性(C∶N_(imb)、C∶P_(imb)、N∶P_(imb))之间的关系。[结果](1)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人工林地土壤SOC、C∶P、N∶P高于梯田和川道地,而农耕用地(梯田和川道地)土壤TP含量则高于人工林地。(2)土壤微生物量C、N、P的含量分别为51.56~133.19,7.97~21.98,4.63~12.81 mg/kg。其中,土壤微生物量C、N、P均表现为人工林地>梯田>川道地;微生物量C、N、P的比值及C∶N_(imb)、C∶P_(imb)、N∶P_(imb)在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无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内稳性特征。(3)3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微生物熵具有显著影响,qMBC表现为梯田地>人工林地>川道地,而qMBN和qMBP均表现为人工林地>梯田>川道地。通过RDA和蒙特卡洛置换检验得出,微生物量C∶P(R^(2)=0.75,p<0.01)和C∶P_(imb)(R^(2)=0.74,p<0.01)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熵变化的关键因素。[结论]综上所述,“上退下推”典型生态治理模式引起土壤C、P以及微生物量C、N、P含量的显著变化,典型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C、N、P及其化学计量比主要受到P元素的影响。
- 胡斯乐董立国白晓雄许浩许浩安钰万海霞韩新生王月玲李妍郭永忠
- 关键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 宁南山区困难立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被引量:1
- 2023年
- 以宁南山区困难立地10个不同样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困难立地不同样地土壤颗粒分布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分析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颗粒分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样地土壤颗粒分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要以粉粒为主,其变化范围在49.10%~69.00%之间,土壤质地较粗;土壤粉粒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砂粒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黏粒含量的变化规律不明显。土壤分形维数变化范围为2.516~2.609,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分形维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且不同土壤深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砂粒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分形维数与土壤pH值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全磷呈显著负相关。综上,土壤分形维数与粉粒含量、土壤pH值及全磷的相关性最好,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研究区土壤的部分理化性质,为宁南山区困难立地的植被恢复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 安钰韩新生郭永忠王月玲万海霞董立国许浩
- 关键词: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土壤理化性质
-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河东沙地沙蒿水分利用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稳定同位素技术为研究植物水分利用提供了便利,研究河东沙地植物的水分利用对荒漠生态系统管理和生态修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同位素技术分析了河东沙地沙蒿的水分利用情况,结果表明:6月和9月沙蒿主要利用0~60 cm的土层水分,6月份0~60 cm土层水分贡献率87.1%,9月份0~60 cm土层水分贡献率84.0%,6月和9月0~20 cm土层水分贡献率达到了40%;沙蒿是一种浅根系植物,主要依赖60 cm以上土层的土壤水分生存;6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差异不大,沙蒿水分来源的变异也不大。
- 许浩何建龙何建龙郭永忠王占军
-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沙蒿水分利用
- 六盘山西侧华北落叶松林缘更新特征初探
- 2022年
- 【目的】以北方典型造林树种华北落叶松为对象,定量分析林缘距离对林木天然更新指标的影响,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六盘山西侧的半干旱区,沿林缘向外设置样地、样带、样线及样点,调查距离林缘0~50 m的更新苗数量、年龄、株高及大苗数等指标,分析更新苗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生长状况及其林缘效应。【结果】距离林缘越远,单位面积更新苗株数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平均株高呈先明显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更新苗的最大年龄为15 a,95%的为2~5 a,即存在年龄结构短缺现象;大苗占比小,平均仅为2.29%,说明更新幼苗长成大苗的概率较低;更新指数在距离林缘0~10 m极高(0.98),在距离林缘10~20 m快速下降(0.41),之后随距离增加呈微弱下降趋势。【结论】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的林缘效应在林缘距离10 m范围内最强,超出10 m范围后快速减弱,在生产实践中应对各林缘距离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天然更新。
- 韩新生李振华郭永忠郭永忠张源润梅曙光
- 关键词:华北落叶松
- 宁夏主要沙地植物叶片碳同位素特征被引量:2
- 2018年
- 植物叶片13C碳同位素指示了其水分利用效率的高低,通过叶片13C碳同位素了解植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对研究沙地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生态修复中的物种选择有参考价值,本文取样测定了宁夏主要沙地植物的叶片δ13C,分析了其基本特征及立地条件对叶片δ13C的影响。结果表明:宁夏沙地C3植物叶片δ13C变化范围为-29.31‰^-24.37‰,与北方其他区域的同类植物相近,C4植物梭梭的叶片δ13C为-12.04‰±0.76‰,显著高于C3植物;相同立地条件下C3植物物种间叶片δ13C差异显著,叶片δ13C可能更多地受遗传及生理特征的影响,植物生活型对叶片δ13C影响不大;不同立地条件柠条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差异,生长于风沙土、灰钙土等干旱区域的柠条水分利用效率比生长于黄土和苗圃地的更高,表明柠条通过提升水分利用效率适应干旱严苛的环境条件。
- 许浩何建龙何建龙郭永忠王占军
- 关键词:沙地C3植物C4植物碳同位素
- 宁夏黄土区典型坡面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尺度效应
- 2024年
- 【目的】定量认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在坡面上的空间异质性及尺度效应,探索“由点及面”估算坡面平均SOC含量的精确便捷途径,为细致刻画坡面土壤资源状况、全面理解生态系统碳循环、制定土壤高质量管理方案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在宁夏半干旱黄土丘陵区,选择3个相邻的由退耕还林工程形成的典型坡面,从坡顶向坡脚设置连续样点,调查各样点的土地利用、植被特征、立地条件及表层(0^20 cm)SOC含量,分析其坡向差异、坡位变化;以“离坡顶的水平距离或相对距离”为自变量,以表层SOC含量的顺坡滑动平均值为因变量,定量描述坡面尺度效应;再以坡面上任一样点表层SOC含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为因变量,实现由“点”到“面”的尺度上推。【结果】研究区表层SOC含量存在明显的坡向差异、坡位变化、尺度效应。表层SOC含量的坡面平均值在南坡(7.60 g·kg^(-1))最高,东坡(6.42 g·kg^(-1))次之,西坡(5.65 g·kg^(-1))最低,其坡位间变幅在东坡(15.95 g·kg^(-1))最大,其次为西坡(11.34 g·kg^(-1)),最小为南坡(9.72 g·kg^(-1)),说明东坡的坡面效应最强,其次为西坡,南坡最弱。东坡、西坡、南坡表层SOC含量的坡位变化大致相同,均由坡顶向下逐渐减小,至离坡顶水平距离200、150、280 m(相对距离0.73、0.45、0.76)后趋于稳定,主要与坡面“上部为自然状态的坡地+林草植被+恢复年限长、下部为人工梯田+林农植被+扰动频繁”的空间格局有关。在东坡、西坡、南坡上,距坡顶水平距离每增加100 m,SOC含量的滑动平均值分别变化-3.40、-2.50、-1.51 g·kg^(-1);距坡顶相对距离每增加0.1,SOC含量的滑动平均值分别变化-0.96、-0.75、-0.55 g·kg^(-1)。构建3个坡向不同坡位样点表层SOC含量与坡面平均值的比值随离坡顶水平距离或相对距离增加而变化的数量关系(R^(2)>0.7,P<0.001),籍此可由坡面上任一样点表层SO
- 韩新生韩新生刘广全许浩董立国郭永忠安钰万海霞
-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