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良
- 作品数:30 被引量:79H指数: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血脂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14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6例)和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分别在发病72h内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清中ox-LDL、TGF-β1、VCAM-1和血脂浓度,并进行比较,同时取门诊体检者(50名)设为健康对照组。结果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和阿司匹林治疗组的患者发病72h内血清ox-LDL、VCAM-1、血胆固醇和LDL的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TGF-β1的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及阿司匹林组相比,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治疗第3个月时血清ox-LDL、VCAM-1、血胆固醇、血LDL浓度明显下降,血清TGF-β1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普伐他汀有利于降低血清ox-LDL的浓度,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进一步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治疗ACI患者的联合药物。
- 郭正良傅毅辛晓瑜曾丽莉沈介明刘建荣陈生弟
- 关键词:普伐他汀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他汀干预的临床预后分析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他汀类药物干预与其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取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入院的患者215例,分为常规治疗组(109例)和常规治疗加早期他汀药物干预组(106例),随访观察3个月,分别在入院时、入...
- 郭正良傅毅辛晓瑜曾丽莉刘建荣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TGF-β1和 VCAM-1的检测及其意义
-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状态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有密切的联系,而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和修复功能的失平衡状态是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病理生理基础.本文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ox-LDL、TGF-β1和VC...
- 郭正良傅毅辛晓瑜曾丽莉沈介明刘建荣陈生弟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转移生长因子血清检测
- 文献传递
-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 目的本项目拟通过临床干预,前瞻性研究降低出血性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探索综合治疗对临床观察指标变化和脑卒中复发率、致残率、死亡率的影响,探索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最佳策略,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可靠、有益的指导。
- 刘建荣郭正良傅毅曾丽莉任汝静辛晓瑜庄俊鹏
- 文献传递
- 上海地区脑梗死患者肝脂酶基因启动子4个位点的连锁不平衡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脑梗死患者肝脂酶启动子250G/A、514C/T、710T/C 和763A/G 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及其构成的单倍型和连锁不平衡关系。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对脑梗死组(133例)和健康对照组(112名)进行肝脂酶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的-250G/A、-514C/T 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的-710T/C、-763A/G 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配对连锁不平衡检验表明,-250G/A 与-514C/T、-710T/C、-763A/G 之间,-514C/T 与-710T/C、-763A/G 之间,以及-710T/C 与-763A/G 之间均存在强连锁不平衡。另外,等位基因-250G 与-514C、-710C、-763G 以及-514C 与-710C、-763G 分别配对时,在脑梗死组的出现率明显低于在对照组的出现率;等位基因-250A 与-514T、-710T、-710C、-763G,-514T 与-710C、-763G以及-710T 与-763G 分别配对时,在脑梗死组的出现率明显高于在对照组的出现率。结论上海地区脑梗死患者肝脂酶基因4个 SNP 位点之间存在着有意义的单倍型和连锁不平衡关系,并且单倍型 GC、GG 以及 CC 可能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而单倍型 AT、AC、AG、TC 以及 TG 可能提高脑梗死的发病率。
- 傅毅倪培华应雅韵刘建荣宋永建辛晓瑜郭正良陈生弟
- 关键词:脑梗死肝脂酶单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
- 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 刘建荣郭正良傅毅曾丽莉任汝静辛晓瑜庄俊鹏
- 急性脑卒中后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医院内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1年9月期间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在住院期间发生HAP的患者作为病例组,未发生HAP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危险因素采取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病例组和对照组病死率进行χ2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因素包括高龄(年龄>73岁)、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高(≥10分)、意识障碍、吞咽障碍、机械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低清蛋白血症、既往卒中史、贫血、管饲、使用制酸剂、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NIHSS评分高、COPD、低清蛋白血症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例组与对照组病死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患者高龄及NIHSS评分高是急性脑卒中后HAP的主要危险因素。发生HAP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高。
- 陈恩卓郭正良辛晓瑜任汝静曾丽莉傅毅刘建荣
-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医院内获得性肺炎
- 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7例)和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 郭正良傅毅辛晓瑜曾丽莉沈介明刘建荣陈生弟
- 关键词:普伐他汀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
- 文献传递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他汀干预的临床预后分析
- <正>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他汀类药物干预与其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取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入院的患者215例,分为常规治疗组(109例)和常规治疗加早期他汀药物干预组(106例),随访观察3个月,分别在入院...
- 郭正良
- 文献传递
- 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1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7例)和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58例),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改良的Rankin(mRS)评分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后3和6个月的NIHSS、BI和mRS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NIHSS、BI和mRS评分的好转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普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利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改善预后,可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联合药物。
- 郭正良傅毅辛晓瑜曾丽莉沈介明刘建荣陈生弟
- 关键词:普伐他汀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