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旨龙
- 作品数:61 被引量:419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更多>>
- 移动设备电子搜查的制度挑战与程序规制——以英美法为比较对象被引量:9
- 2020年
- 评估执法的正当需求和手机用户的合法权益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程序规制命题。移动设备搜查对警察权力的重要性和公民权利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应当将移动设备视为人们具有合理信赖的一个信息隐私空间。英国、美国的手机搜查规范上的域内不统一导致搜查实践的多样态、公民权利的保护缺陷。但其应对证据的移动电子化的基本思路——根据信息种类或其他变量进行立法,区别对待搜查条件——对中国相关搜查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具有镜鉴意义。我国需要考虑确立获得搜查批准的原则,通过类型化规则给执法提供明确指导,并且明确搜查后的系列权利保障,进行电子搜查规则的适时调整与动态平衡。
- 郭旨龙
- 关键词:数据隐私打击犯罪正当程序
-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从犯退赔责任的认定
- 2023年
- 电信网络诈骗退赔责任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颇具争议。责令退赔制度本质上属于对物的强制处分措施。完全连带责任和完全独立责任,或过分加重犯罪人责任或过分减轻犯罪人责任,未能全面理解责令退赔制度的实质。为实现权益保护的平衡,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从犯进行分类,构建固定工资型从犯承担实际获利范围内的独立责任、诈骗提成型从犯承担直接参与的诈骗数额范围内的连带责任的复合责任方案。上下游的关联犯罪人获利模式与固定工资型从犯类似,也应在实际获利范围内承担退赔责任。
- 郭旨龙张文馨朱军彪
- 关键词:责令退赔
- 微博犯罪与刑法应对
- <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4年1月最新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微博在2013年的用户规模为28078万,网民使用率为45.5%;2012-2013年手机网民各类应用使用率...
- 郭旨龙
- 文献传递
- 信息时代犯罪定量评价的体系化转变被引量:5
- 2015年
- 在信息时代,以"数额"为中心的犯罪定量传统评价体系开始向以网络空间各种"情节"为支点的新型定量标准体系倾斜。"数额"在定量标准体系中地位下降,表现为信息时代犯罪对象的虚拟化、使用权化导致犯罪数额以数量计,还表现为信息时代的行为方式变化导致人(户)次标准的兴起。信息时代传统犯罪的异化引起定量因素的变化,用户数、注册会员人数、实际被点击数等评价标准已被使用,网站数、跟帖数、网络传播行为等标准也应发展。计算机犯罪要求的"情节严重"、"后果严重"在信息时代异化为信息组数、系统台数、系统运行时数等标准,系统规制网络攻击行为时其定量评价对此也应考量。
- 郭旨龙
- 关键词:网络犯罪犯罪数额司法文件
- 从公民身份到信息身份:隐私功能的理论重述与制度安排被引量:12
- 2020年
- 跳出特定国家的特定阶段,在更绵长的法律文明场景中研究隐私的内涵与嵌入其中的主体身份,可以理解隐私的复杂结构和功能寓意。隐私非私。国家、社区通过隐私观念和制度来塑造成员身份,而个人通过隐私来形成自我的观念与身份。隐私的范围与内容的拓展允许并激发人们发展其成员身份平等、正义和自主的内涵。作为把主体身份的基本信念予以制度化的一个手段和载体,隐私随着信息技术与管控制度的变化而发展。数字化信息时代的隐私功能从公民身份发展到信息身份。这种新的隐私内涵与功能面临着传统的和新型的“利维坦”的双层威胁,应当探讨在信息环境下维护信息隐私及其身份功能的原则性框架,即技术控制的双向并进性质。该性质决定了应从技术规制的角度平衡和协调信息隐私格局中的各方权能。
- 郭旨龙
- 关键词:公民身份信息技术
- 网络犯罪防治中的轻罪扩张及其限度
- 2025年
- 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2021年起诉人数达到12.9万,2022年起诉人数超过12.9万,一跃成为起诉人数第三名的罪名,这一数据意味着,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已经呈现出了成为信息时代新型口袋罪的趋势。
- 郭旨龙
- 关键词:犯罪防治口袋罪轻罪罪名起诉
- 泛道德主义社会视角下“人肉搜索”致人自杀死亡的刑法评价
- 2024年
- 互联网“人肉搜索”由来已久,而对其致人自杀死亡结果的刑法评价却争议不断。基于泛道德主义社会的基本视角,通过群体极化理论、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以及符号暴力理论,反思“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的原理,发现该行为产生的“暴力”本质在于道德话语权力关系下被害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以刑法教义学的视角观之,在“人肉搜索”致人自杀死亡的全流程中,参与者依其介入时机和行为性质有主次之分,其实行行为之心态为故意,侵害客体为被害人的名誉权、个人信息权、健康权甚至生命权。然而,在互联网技术与泛道德主义双重力量的异化下,该行为对被害人的实质风险在于剥夺了其作为道德主体参与公共事务和继续正常生活的资格和自由,进而导致自杀死亡的结果。鉴于当前立法无法完整评价这一行为及其结果,应当在排除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参与者的刑事责任后,依照“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行为的原理机制,设立单独罪名予以处罚与治理。
- 郭旨龙许浩然
- 关键词:泛道德主义群体极化符号暴力刑事治理
- 侵犯虚拟货币刑法定性的三层秩序观——从司法秩序、法秩序到数字经济秩序被引量:12
- 2023年
- 虚拟货币是只有电子生成和存储形式的价值的数字化表示。侵犯虚拟货币的刑法定性之所以出现争议,在于多种秩序观主导了法律解释的过程。实用主义的司法秩序观灵活考虑了立法现状、司法难题、域外法律比较以及对计算机犯罪规范的依赖四个因素,但其内部考量不能维持否定虚拟货币财产性的结论,其外部还面临着三段论司法秩序观的挑战。法秩序统一观追求社会政策适应性和价值观统一性,但在具体运用中对于“违背公序良俗的”数字经济政策容易错误理解。应当在数字经济这一具体的法秩序场域中理解虚拟货币承载的数字金融秩序、财产秩序和计算机网络秩序。对于侵犯虚拟货币行为的具体定性,应当充分考虑数字经济秩序下虚拟货币相关平台和相关个体受到的利益侵犯及其侵害方式。
- 郭旨龙
-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
- 《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生效后对我国罪名体系的影响与应对
- 2024年
- 《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兼顾各方利益、凝聚全球共识,为打击与预防网络犯罪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权威的规范框架,也反映了我国维护网络主权的底线立场。从刑事实体法角度分析,为推动未来《公约》的有效实施,有必要比照我国现有的刑法罪名体系,对《公约》总则的部分条文与第二章规定的具体罪行进行逐一检视,并结合我国“违法-犯罪”二分的立法体例,从教义学阐释与规范更新的双重视角,探索落实《公约》要求的具体路径。
- 郭旨龙
- 关键词: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电子数据儿童保护
- “双层社会”背景下的“场域”变迁与刑法应对被引量:15
- 2016年
-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如微博、微信再造了一个生活和工作平台,传统刑法条文中的"场所(场、场合)、地域"等"场域"也延伸至网络空间。在"双层社会"刑法条文中"场域"面临着如何认定的问题。对此,理论上应当承认其延伸适用于网络中的"场域"的可能性,实践中要探索认定的一般标准,进行具体的说理。注意网络空间中的"场域"仍要坚持与行为的时间同一性,但对空间同一性的要求则大为降低。
- 郭旨龙
- 关键词: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