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
- 作品数:248 被引量:2,027H指数:2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电子电信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空间信息认知人口密度分界线——“胡焕庸线”被引量:34
- 2016年
- "胡焕庸线"是我国自黑龙江瑷珲至云南腾冲呈北东—南西走向延伸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其形成和发展与自然条件诸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等要素密切相关,更与社会、经济及人类活动相关。面向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李克强总理提出了"胡焕庸线""该不该破?能不能破?如何破?"三大问题。文章基于空间信息和相关时空数据的综合分析,通过典型地区的实地调查,提出了"胡焕庸线"应该破及其依据、"胡焕庸线"可以破及其理由、破解"胡焕庸线"的科学思路3点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破解"胡焕庸线"的4点建议,即:(1)多方并举提高西部水资源承载力,"三业"联动铸就西部大发展新模式;(2)打造中国绿色新能源基地,构建耗能密集-节水型高新技术产业;(3)"群""带"结合走西部城镇化之路,挖潜革新促东西部均衡发展;(4)打造以人为本环境吸引各路人才,构建利益均沾机制保障创新供给。
- 郭华东王心源吴炳方李新武
- 关键词:空间信息新能源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
- 基于快速傅立叶变换的干涉SAR基线估计被引量:24
- 2003年
- 首先论述干涉SAR初始基线估计的基本原理;接着对用2维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功率谱进行干涉SAR初始基线估计的具体算法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基于1994年10月9日和10日的SIR CL波段单视复雷达数据,用该算法进行了干涉SAR初始基线的垂直分量估计,并结合用航天飞机轨道数据得到的初始基线平行分量估计值进行去平地相位的试验。将结果与只用航天飞机轨道数据得到的初始基线进行去平地相位的结果及本区域的地形图进行比较分析。
- 李新武郭华东廖静娟王长林范典
- 关键词:干涉雷达干涉图基线估计快速傅立叶变换雷达遥感
- 数字技术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 2022年
- 2022年8月27日,2022浦江创新论坛(第十五届)在上海开幕,本届论坛聚焦“低碳:全球创新新使命”。经报告人授权,《上海管理科学》期刊公众号、本刊2022年第6期分享的是中国科学院郭华东院士在全体大会上的发言。
- 郭华东
- 关键词:数字技术可持续发展
- 城市扩张过程中不透水面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以乌鲁木齐市为例被引量:29
- 2018年
- 伴随着城市热岛问题的日益显现,关于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研究成为热点。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以乌鲁木齐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从不透水面出发,分别对不透水面类型、变化强度进行研究,探讨不透水面的时空变化特征。引入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不透水面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及规律。以反演的地表温度为基础,分析了不透水面相关变量与地表温度的关系。结论如下:(1)研究区不透水面指数主要集中在0.3—0.7之间,占总面积的90%以上;(2) 2000年以来,15.89%的区域不透水面指数连年下降,分布在主城区,20.07%的区域不透水面指数连年上升,分布在城市的郊区,增长区域的幅度主要集中在10%以下;(3)不透水面的景观类型多样性减弱,以中、高覆盖区为主,其中高覆盖区的聚集指数最高,高达87.71,不透水面类型斑块形状由复杂向规则化推移;(4)研究区地表温度,增温明显,2000年地表温度均值25.94℃,2016年地表温度的平均值高达35.51℃;(5)不透水面对地表温度影响,存在阶段性、正负相关的交替性特征,整体表现为"M"形状;(6)不透水面类型面积百分比、不透水面类型景观指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相对复杂、差异明显,不能从单一的不透水面覆盖分析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 周玄德郭华东郭华东
- 关键词:景观地表温度乌鲁木齐
- SAR干涉测量的相干性特征分析及积雪划分被引量:16
- 2002年
- 雪盖面积是高山地区和季节雪盖区水文、气象模型的重要输入因子。SAR干涉测量不仅能够生成高精度的DEM ,而且能够通过重复轨道雷达信号的相干性来探测地表覆盖的变化。通过分析比较四景重复轨道ERS 1/2的SAR图像发现 ,裸岩、裸地、灌丛等未受到扰动的地表相干性高 ,湖面、雪盖等变化明显的地表相干性低。积雪覆盖后的地表面 ,其相干性急剧降低 ,利用其相干性特征可以进行积雪划分。根据上述特性 ,利用地物的散射强度和SAR重复轨道的相干测量进行雪盖划分 ,分类精度达到 82 %,结果表明利用SAR干涉测量的相干性特征进行雪盖制图是可行的。
- 李震郭华东李新武王长林
- 关键词:相干度散射特性水文模型
- 地球系统空间观测:从科学卫星到月基平台被引量:13
- 2016年
- 五十多年来,全球性对地观测已形成强大的技术能力和系统体系,在不同应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对陆地、大气、海洋研究的深入,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正在向空间对地观测技术提出新的重大战略性需求。本文描述了面向全球变化应对、发展全球变化系列科学卫星的方案;提出面向宏观地球科学现象探测、构建月基对地观测系统的设想;同时,作为宏观地球科学现象研究的一个方向,论述了利用地球科学卫星和月基对地观测技术开展全球变化"三极"对比研究的思路。
- 郭华东
- 关键词:地球系统科学全球变化科学卫星
- 融合边缘特征与区域特征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割方法被引量:3
- 2012年
- 利用图像的边缘特征和区域特征,设计了一种能实现分割对象边缘精确、对象内部一致性好的分割效果的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分割方法。首先采用canny方法获得边缘,并采用形态学方法改善边缘平滑与间断问题;再利用mean shift方法对图像进行边缘保持的滤波操作;最后,融合边缘特征与区域特征,利用mean shift方法实现图像分割。通过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试验,得到了边缘精确且平滑的区域内部更加一致的分割结果,且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欠分割和过分割情况。
- 朱俊杰杜小平范湘涛郭华东
- 关键词:高分辨率
- SAR海上静止目标检测被引量:4
- 2007年
- 海上石油平台等海上工程有可能对其附近海域造成污染。合成孔径雷达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能够检测这些海上静止目标,并且监测原油泄漏等海洋污染。同时,检测出的海上静止目标也可以为海洋SAR图像的精确定位提供控制点。在2L-IPH(Two-Looks Internal Hermitian Product)方法检测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目标形状和子孔径运动检测方法,将海上静止目标和运动的目标区分开来。通过对渤海地区EnviSat ASAR单视复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 张露郭华东韩春明
- 关键词:SAR
- 基于雷达卫星图像的黄淮海平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研究被引量:39
- 2001年
- 基于雷达卫星ScanSAR遥感图像分析 ,根据中心地理论 ,对黄淮海平原不同地貌、水文等要素影响下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1)利用雷达遥感对结构信息的灵敏反应和雷达卫星ScanSAR合适分辨率 ,在图像上直接显示出建成区的分布和范围 ,直观反映出城镇相对等级 ,这也表明雷达遥感在城市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潜力 ;2 )黄淮海平原城镇空间结构深受自然条件特别是地貌尤其是水文 (河流、古河道、湖泊 )的影响 ,城镇体系可划分为 5种类型区 ;3)发展了河流影响下的中心地体系由六边形向五边形或四边形演化的构建模型 ;4)无论六边形还是五边形的中心地体系 ,本区体现了理论上对中心地间的距离构建法则与实际情况的良好关系 ,实证了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在黄淮海平原重要农产区的某种存在。
- 王心源范湘涛邵芸郭华东王长林刘浩
- 关键词:黄淮海平原空间结构遥感图像
- 科学大数据与数字地球被引量:136
- 2014年
- 大数据研究正发展为科技、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关注焦点,诸多国家已将大数据研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本文从时空角度论述了大数据的缘起、内涵与发展势态,分析了科学大数据成为科学研究新途径的历程——科学范式开始从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发生转变.给出了科学大数据的定义及科学大数据计算的应对策略.进一步地论述了数字地球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和数字地球中的数据系统,指出了数字地球学科具有大数据的鲜明特点.最后以"胡焕庸线"形成机理的空间认知研究为例,具体阐述了数字地球学科中的大数据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郭华东王力哲陈方梁栋
- 关键词:大数据地球科学数字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