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和血清sCD30水平变化与Th1/Th2细胞漂移关系的研究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FcγRⅡb、CD30的表达与辅助T细胞亚型(Th1/Th2)漂移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了129例SLE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PBMCFcγRⅡb、Th1、Th2细胞以及血清sCD30;FcγRⅡb的检测采用流式细胞术,血清sCD30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Th1、Th2细胞的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结果SLE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PBMC FcγRⅡb的表达以及Th1细胞明显降低(P<0.01),而血清sCD30水平以及Th2细胞显著升高(P<0.01)。结论PBMC FcγRⅡb、CD30表达的变化以及Th1/Th2细胞漂移与SLE发病机制有关。
- 卢志明宋晓斐邵松崔相法陈国建赵跃然
- 关键词:SCD30TH1/TH2细胞系统性红斑狼疮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和血清C_1q抗体变化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及血清C1q抗体的表达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检测了41例SLE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及血清C1q抗体水平,将上述指标分别与抗核抗体(ANA)、dsDNA抗体及SLE活动性指数评分(SLEDAI)作相关性分析。结果SLE患者外周血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FcγRⅡb的表达均减少(以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血清C1q抗体水平明显增高,FcγRⅡb和C1q抗体与ANA、抗dsDNA及SLEDAI评分分别呈负相关和正相关;FcγRⅡb与C1q抗体呈低-中度负相关。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cγRⅡb表达缺陷和血清C1q抗体水平升高在SLE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FcγRⅡb和C1q抗体是判断SLE病情活动性的重要指标。
- 卢志明陈国建崔相法邵松
- 关键词:外周血单核细胞
- 临床常见肠球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2003年
- 肠球菌为条件致病菌,是人体严重感染的病原菌之一,可引起人体多系统的感染.近年来,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侵入性治疗机会的增加,以及过度使用氟喹诺酮类和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等因素,使肠球菌所致的感染不断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在引起医院内感染中占第四位[1].肠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比较复杂,既有天然性耐药,又可产生获得性耐药.产β-内酰胺酶的肠球菌以及耐高浓度氨基糖甙类(HLAR)肠球菌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逐年增多,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我们对其耐药性进行了调查,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 邵松宋晓斐高庆平
- 关键词:肠球菌耐药性抗生素万古霉素
- 神经精神性狼疮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应用研究
- 2006年
-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严重免疫功能异常和多系统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因神经系统受损引起的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的发生率高达25%~80%。S100B蛋白、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脑组织损伤后进入脑脊液,经血脑屏障入血循环。血清S100B蛋白、NSE检测已用于脑损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及预后观察,但鲜见用于NPSLE诊断。本研究探讨血清S100B蛋白和NSE检测对NPSLE诊断的价值。
- 卢志明崔相法邵松陈国健
- 关键词: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神经精神性狼疮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NSE检测
- Ⅳ型胶原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3年
- 邵松陈国建崔相法
- 关键词:肝纤维化
- 医改后检验科经营模式探讨被引量:1
- 2002年
-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等措施的纷纷出台,将给各级医院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检验科作为医院的一部分,也会受到明显的影响。如何抓住机遇、接受挑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大家都在构想、设计和探索,有的己制定……
- 邵松高庆平徐纪文
- 关键词:检验科
- 小儿肺炎患者心肌标志物检测的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对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包括99例小儿肺炎患者,其中46例为重症肺炎,40例正常小儿对照者;采用罗氏2010型电化学发光免疫系统检测心肌三项(CKMB质量、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结果肺炎患儿与正常小儿CTnT、肌红蛋白(Mb)、CKMB值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重症肺炎患儿CTnI明显高于普通肺炎患儿。结论心肌标志物的检测,尤其是CTnI的检测是监测小儿肺炎并发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
- 陈国建邵松崔相法
- 关键词:小儿肺炎心肌标志物心肌损伤
- 112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急性时相蛋白检测结果分析
- 2006年
- 陈国建崔相法邵松
- 关键词:血清急性时相蛋白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变化T2DM
- 静脉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对室壁瘤形成的影响被引量:8
- 1994年
- 本研究对象以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40例首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发病后2~3周进行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其中获得梗塞相关冠脉再通与未通者各20例,结果显示:冠脉再通组室壁瘤的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冠脉未通组的35%(P<0.05)。且再通组与未通组相比,左室功能改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降低。提示:经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脉再通可显著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张原力邵建华刘传玺杨国钧邵松刘春
- 关键词:心肌梗塞室壁瘤溶栓疗法
- 医学实验室现场调查
- 2005年
- 崔相法陈国建邵松
- 关键词: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