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美风

作品数:15 被引量:441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旅游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经济管理
  • 3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社会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1篇旅游
  • 7篇旅游区
  • 5篇生态
  • 5篇生态旅游
  • 5篇生态旅游区
  • 3篇实证
  • 3篇水质
  • 3篇旅游活动
  • 3篇案例实证
  • 2篇人口
  • 2篇土地利用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全球气候
  • 2篇全球气候变化
  • 2篇乡村
  • 2篇乡村旅游
  • 2篇城市
  • 1篇东南
  • 1篇人口空间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天津农学院

作者

  • 15篇赵美风
  • 11篇席建超
  • 5篇葛全胜
  • 4篇刘盛和
  • 4篇戚伟
  • 2篇王凯
  • 2篇陈鹏
  • 1篇张瑞英
  • 1篇李连璞
  • 1篇高晓路
  • 1篇李颖

传媒

  • 3篇地理学报
  • 2篇资源科学
  • 2篇旅游学刊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经济地理
  • 1篇城市规划
  • 1篇山地学报
  • 1篇中国自然资源...
  • 1篇第七届全国地...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3篇2012
  • 5篇2011
  • 1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水质变化对人类旅游活动干扰的动态响应被引量:21
2011年
本文以水质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从旅游水环境干扰指数和旅游者可接受改变限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的双重视角来分析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水质变化对人类旅游活动干扰的响应。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旅游季节内,旅游区水质主要指标在Ⅱ类水质标准范围内,个别指标达到Ⅲ类。但部分区段水质干扰程度达到3级和4级严重干扰的水平;②在旅游区不同采样点,水质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核心区维持在正常水平,随着旅游方式的改变,干扰逐渐加大,民俗村、宾馆变化最剧烈;③旅游者对水体浊度的可接受改变程度为8.95NTU;④旅游水环境干扰指数与其它响应变量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估旅游系统干扰响应程度的一项简易而有效的指标。目前六盘山旅游活动已开始对部分地区水质以及旅游者的游憩体验产生负面影响,规范旅游区开发建设十分迫切。
赵美风席建超葛全胜
国际旅游科学研究新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被引量:32
2010年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的兴起,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逐渐成为国际旅游科学研究的新热点。本文划分了气候变化与旅游业研究阶段,按照"响应—适应—缓解"的系统流程,从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旅游者心理与行为、旅游产业系统的影响以及旅游活动对气候变化的缓解与适应等5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最后,总结归纳了国际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的一些基本特点,以期为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席建超赵美风吴普王凯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旅游业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被引量:96
2011年
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5年来典型旅游村庄苟各庄村土地用地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①苟各庄村土地利用经历缓慢起步阶段、快速扩展阶段和平稳提升阶段三个时期,实现了从核心到外围,从平面到立体的双重拓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②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与传统乡村功能解构和村庄"旅游化"过程相伴而生,逐步由从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用地转变。③自然地理环境框定了乡村聚落空间拓展的基本格局走向,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是村庄功能转化的根本动力,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是村庄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因,政府调控是村庄用地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④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研究发现乡村用地格局演变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特征,目前苟各庄村已进入以特色旅游城镇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阶段。对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原有用地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旅游型乡村用地特点和要求,充分考虑现有乡村聚落旅游用地需求,加强乡村用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并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用地模式由传统内生型"人口增长+生活需求"模式驱动,向外向型的"旅游需求+人口增长"驱动模式的转变。
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
关键词:旅游地乡村聚落土地利用微尺度
“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及其两侧人口集疏模式差异被引量:115
2015年
"胡焕庸线"是反映中国人地关系的重要地理发现之一。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背景下,"胡焕庸线"所表达地理意义及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指导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在GIS的支持下,构建了改革开放以来4次人口普查的县级空间数据库,提出人口时空扩张的识别方法,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数量、集疏格局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胡焕庸线"两侧人口数量94:6的大数一直相对稳定,但东南半壁人口持续微减、西北半壁人口持续微增。得益于较高的自然增长率,西北半壁具有较高的人口增长速度。2"胡焕庸线"两侧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人口集疏模式。东南半壁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较快,负增长区在"秦岭—淮河"以南、东北等地区大面积扩张、人口正增长优势逐步极化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等少数地区,呈现"马太效应"式的集疏模式。主要是由于东南半壁内部区域经济差异及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剧烈人口流动。3西北半壁则呈现"相对均势"的人口集疏模式,多数地区的人口普遍表现为正增长,但是空间分布广袤、增长不集中,人口集中化程度提升缓慢。主要是由于少数民族"多分散、少聚居"造成了自然增长优势的不集中。然而均势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同样存在一定的负增长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和"新欧亚大陆桥"两条带上。4未来时期,"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及集疏格局将进一步演化,东南半壁应关注内陆腹地及中小城镇对人口的吸纳作用,西北半壁应关注将分散的人口增长优势向少数城镇进行集聚,以期为人口地理学研究以及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
戚伟刘盛和赵美风
关键词:人口稳定性
乡村旅游诱导下农户能源消费模式的演变——基于六盘山生态旅游区的农户调查分析被引量:32
2011年
以旅游业为主要产业业态的乡村已经成为我国乡村发展转型的4种类型之一。显然,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会对乡村农户能源消费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研究以六盘山生态旅游区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农户人均能源消费总量、结构以及最终消费用途为切入点,探讨了乡村旅游诱导下农户家庭能源消费模式演变的问题。结果表明:在能源消费总量上,乡村旅游农户家庭人均能源消费显著增加,比传统农户高42.96%,达到707.35 kgce。在消费结构上,乡村旅游农户商品能源占主导地位,新型能源(太阳能)广泛采用,传统能源比重逐渐降低,三者的比例93.10∶5.15∶1.75,而传统农户比例是46.30∶0.48∶53.22。在能源最终用途上,乡村旅游农户生活用能(炊事、取暖、家电、交通、热水、照明)总量大幅度增加,而与传统农业生产耗能有关的饲养和农机耗能已基本消失。传统农户能源耗能仍局限于炊事、取暖、饲养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方面,与生活享受相关的家电、照明、热水、交通仍处于较低水平。研究还表明,农户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主要受家庭生产方式、农户用能方式、农户人均收入以及主观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在乡村旅游发展诱导下,六盘山生态旅游区乡村家庭农户能源消费正经历着由内向型"生活—生产系统"内部自循环模式向外向型"生活—旅游系统"外部输入型模式的转变。
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
关键词:乡村旅游
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安全风险评价被引量:17
2012年
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旅游地安全风险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也是近年来国内外旅游科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青藏铁路沿线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也是旅游高风险区域。以风险理论为基础,在充分考虑旅游风险评估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构建了青藏铁路沿线旅游风险评级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青藏铁路沿线10大区段旅游旺季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低风险区段有6个:湟水谷地区段、拉萨河谷区段、柴达木盆地东北亚高山区段、柴达木盆地盐湖戈壁区段、青海湖盆地区段、昆仑高山区段;一般风险区段有2个:念青唐古拉宽谷盆地区段、怒江源宽谷区段;高风险区段有2个:可可西里-长江源宽谷区段、唐古拉极高山区段。
席建超张瑞英赵美风
关键词:青藏铁路旅游安全
旅游者排污行为与旅游区水环境干扰模式研究——以六盘山生态旅游区为例被引量:8
2012年
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区短时段区域性水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以六盘山生态旅游区为案例区,通过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比较分析,研究了不同类型旅游者旅游排污行为及其水环境干扰模式。结果表明:①从旅游活动环节看,住宿活动污染物排放量最高,餐饮其次,游览最低;②从游客类型看,在人均干扰程度方面,以下四类游客的旅游活动干扰综合指数(TADI)依次降低:商务会议(1)>休闲度假(0.57)>科学考察(0.19)>观光游览(0);在总干扰程度方面,以下四类游客的TADI依次降低:休闲度假(1)>商务会议(0.51)>观光游览(0.33)>科学考察(0);③商务会议、休闲度假、科学考察和观光游览四类游客对住宿和餐饮要求依次提高,日排水量依次增多。六盘山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商务旅游、休闲度假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旅游区水环境问题将更为凸显,因此,必须重视这种转型升级可能引发的旅游区水质恶化问题。
赵美风席建超
关键词:旅游活动
基于物元模型的生态旅游区旅游季节水质时空变化评价研究--以六盘山生态旅游区为例
水质评价是正确认识生态旅游区水质的多要素综合性,预测水质发展趋势及其演变规律,寻找影响生态旅游区水质变化的主要污染因子和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生态旅游区水质的污染源治理方案和综合防治规划与计划的基础性科学工作.本...
赵美风席建超葛全胜
关键词:水质评价物元分析法生态旅游
文献传递
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的估算及其特征——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被引量:41
2013年
城市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昼夜差异是配置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制订城市公共安全应急保障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城市地理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之一。但由于国内目前没有区分昼夜的人口统计数据,城市昼夜人口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难以开展,极为薄弱。本文以土地利用类型为媒介,构建基于不同类型城市人口时空行为特征的城市"人口—昼夜—土地利用"关系模型和基于差异化面积权重的城市人口空间化模型,旨在以格网为单元来估算城市昼夜人口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估算了海淀区的昼夜人口规模,分析了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①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白天人口相对于夜晚人口具有更广泛的分布范围,并具有更显著的集聚特征。②城市昼夜人口表现为多种空间耦合关系,包括"三明治"模式、"镶嵌"模式、"辐合"模式、"单体"模式等。③城市路网的昼夜利用与人口的昼夜分布有较高的相关性,白天人口分布对路网扩张有显著影响。城市昼夜人口的空间分布折射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诸多因素,例如"旧住宅区"的分布、产业新区的建设、城乡发展差异等,以期对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戚伟李颖刘盛和高晓路赵美风
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五省区域旅游流的可能影响评估被引量:19
2011年
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面临的最重大、也是最为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已经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影响是显著的、多方面的。各个领域和地区都存在有利和不利影响,但以不利影响为主。文章根据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模拟的气候情景,采用Lars Hein气候—旅游模型,研究气候增温情景对我国南方部分省份旅游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与2008年相比,全球气候变化对研究区域年接待游客总量影响较小,但是在旅游流的季节影响分布上,差异较为明显。冬季旅游流基本呈上升趋势,而夏季则呈现出下降趋势,其中影响较大的省份分别是广东省和海南省,广东省影响最大,2月份增幅高达13.02%,8月份降幅高达13.62%。春季和秋季呈现不规律的过渡性变动,春季浙江省接待过夜游客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海南省呈下降趋势;秋季的情况与春季正好相反。
席建超赵美风葛全胜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LARS旅游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