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丽
- 作品数:41 被引量:139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诊腹部外伤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测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急诊腹部外伤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2021年6月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接收的102例急诊腹部外伤患者,根据手术后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n=18)与非感染组(n=84),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信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明确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急诊腹部外伤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年龄≥60岁、合并有糖尿病、合并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既往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急诊腹部外伤手术前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急诊腹部外伤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为因变量,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C反应蛋白水平高是急诊腹部外伤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预测价值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术前C反应蛋白联合预测的灵敏度为93.59%,特异度为87.71%。结论急诊腹部外伤术后有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对急诊腹部外伤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防控需要从多个方面控制,高龄、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早期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是急诊腹部外伤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上述多个危险因素进行联合评估可能对临床预测评估肺部感染有一定价值。
- 钟波王海祝振忠程洁赵晓丽
- 关键词:急诊腹部外伤手术肺部感染
- 自体脂肪面部填充导致眼睑脂肪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自体脂肪面部填充术后致眼睑脂肪肉芽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7年8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同仁眼科中心就诊的自体脂肪面部填充致眼睑肿物患者9例(11眼)。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眼别、眼睑肿物的位置、就诊时的症状、临床表现、自体脂肪移植的部位、自体脂肪移植治疗至出现眼睑肿物的时间、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以及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描述,随访期为6个月。主要指标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51岁,平均(36.33±8.86)岁。2例(22.2%)双眼受累,7例(77.8%)单眼受累,其中右眼2例(22.2%),左眼5例(55.6%)。1例(11.1%)上下睑同时受累,5例(55.6%)上睑受累,3例(33.3%)下睑受累。患者出现眼睑轻微红肿和疼痛,眼睑可以触及肿块,2例伴有上睑下垂。3例口服甲泼尼松龙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肿物明显变小,6个月未完全吸收;1例局部注射曲安奈德,1个月后肿物明显变小,6个月后下睑未触及肿物;3例行肿物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显示脂肪肉芽肿反应的特征,异物巨细胞聚集在大小不等的富含脂质的微囊周围,术后随诊观察6个月,未见复发;1例经超短波和激光理疗后炎症消退,肿物减小,边界逐渐清晰,但停止理疗后复发;1例因肿物较小拒绝手术和药物治疗,定期观察。结论面部注射自体脂肪会导致眶区出现一种迟发良性病变——脂肪肉芽肿,在观察和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以采取手术切除治疗。(眼科,2021,30:204-209)
- 王越辛月章征何月晴赵晓丽李勇马建民陈涛
- 关键词:自体脂肪注射眼睑肿物
- 饮食致食管黏膜下血肿一例
- 2018年
- 1资料与方法
患者,男,60岁,主因“突发胸骨下段疼痛半小时”于2016年5月14日入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急诊科。患者2016年5月14日午餐时突发呛咳,继而出现胸骨下段、剑突下疼痛,平卧时加重,稍感胸闷,无心悸、出汗,无恶心、呕吐等症状,于发病后半小时就诊于本科。
- 赵晓丽李忠革陈新祝振忠
- 关键词:黏膜下血肿食管饮食胸骨下段医院急诊科剑突下
- 胰岛素泵皮下输注与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对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分析胰岛素泵皮下输注与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对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92例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治疗经过,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n=46),对照组用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试验组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治疗。评估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缓解时间、血糖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较于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胰岛素泵皮下输注可提高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血糖水平,缩短症状缓解时间,降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 刘美静格日勒图赵晓丽
-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血糖水平
- 1916株连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被引量:10
- 2018年
- 目的分析医院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变迁,为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送检至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的病例及药敏资料,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4年间共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1916株,在ICU检出率最高(22.60%),其次为呼吸内科(21.24%)、肾内科(8.82%)、肿瘤内科(8.35%)。临床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60.59%)和尿液标本(19.62%)。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高达54.44%,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耐药率为49.22%,对第三至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波动在38.52%~48.07%,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6.77%、29.80%,对复方磺胺甲恶唑的耐药率逐渐下降,平均为49.90%。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率平均为39.14%。产ESBLs菌株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结论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离率逐渐增加,仅次于大肠埃希菌,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亦逐年增加,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加强其耐药性监测,合理选择抗生素。
- 农金轻赵晓丽谷依林王春梅祝振忠
- 关键词: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
- 鼻腔鼻窦原发分泌性癌2例临床病理学观察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原发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S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例鼻腔鼻窦原发SC,采用PAS、DPAS染色、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CK、vimentin、S-100蛋白、SOX10、Mamaglobin、Calponin、DOG1、p63等的表达,并应用FISH法检测ETV6基因断裂。结果镜下肿瘤呈腺泡状、管状、实性及微囊状生长。细胞形态一致、温和,核小至中等大小,有时可见小核仁。胞质丰富呈泡状,核分裂象罕见,可见嗜酸性、胶样分泌物。PAS染色结果示瘤细胞内未见酶原颗粒,胶样分泌物阳性。瘤细胞弥漫表达CK、vimentin、S-100蛋白、SOX10、PAS,Mamaglobin、Calponin及p63不表达。FISH检测显示ETV6基因断裂。手术局部切除后,分别随访41、53个月,均无瘤存活。结论鼻腔鼻窦原发性SC属于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组织学形态与部分涎腺肿瘤相似,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及ETV6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 岳常丽董格红赵晓丽韩一丁赵艺哗刘红刚
- 关键词:鼻腔肿瘤临床病理
-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指导青年重症肺炎抗菌药应用的价值
- 2022年
- 目的:探讨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指导青年重症肺炎抗菌药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62例确诊为重症肺炎的青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抗菌药使用分别以CPIS评分为指导及临床经验,比较两组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抗菌药使用时间、种类及频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费用及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后观察组与对照组PCT、CRP水平均降低(P<0.05);入院后3 d观察组PCT、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指导重症肺炎青年患者抗菌药使用中根据CPIS评分调整较经验性调整的临床价值更高,直接表现为抗菌药使用及住院方面,间接表现为炎症指标降低方面。
- 马莹暄赵晓丽范宝军张春燕祝振忠
- 关键词:临床肺部感染评分重症肺炎青年细菌抗菌药
- 原发性结肠透明细胞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原发性结肠透明细胞腺癌(clear cell adenocarcinoma,CCA)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性结肠CCA临床特征、病理学形态和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另选取5例经典结肠管状腺癌和5例肾透明细胞癌作为对照。结果患者男性,56岁,临床因黑便入院。全身检查未见结肠外其他器官占位性病变。结肠肿瘤是位于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的隆起型肿物,肿物周围伴息肉样隆起,镜下见肿瘤由胞界清楚、胞质丰富的透明细胞组成,肿瘤细胞长柱状或多边形,胞质丰富,透明或空泡状,细胞核多位于基底部,胞核卵圆形或多角形、泡状,部分可见较明显的核仁。瘤细胞呈腺管状排列或相互融合呈筛状结构,部分瘤巢中央可见坏死。肿瘤侵及肠壁黏膜下层邻近肌层,未见脉管内癌栓,未见肠周淋巴结转移。免疫表型:CK20、CEA、CDX-2均呈阳性,CK7、CD10、RCCa、Pax-2、TTF-1均呈阴性。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蛋白表达未见缺失(MLH1、MSH6、MSH2、PMS2均呈阳性)。病理诊断为原发性结肠CCA。结论原发性结肠CCA是一种非常少见的结肠癌,与普通结直肠腺癌及其他器官的透明细胞癌有某些形态上的重叠,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 王云帆赵晓丽王淑芳马淑芳饶晓松
- 关键词:结肠肿瘤透明细胞癌临床病理
- SMARCB1(INI1)缺失型鼻腔鼻窦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被引量:14
- 2021年
- 目的探讨SMARCB1(INI1)缺失型鼻腔鼻窦癌(SDS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病理科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间确诊的SDSC 16例,并以头颈部小圆细胞型恶性肿瘤99例作为观察对照,包括鼻腔鼻窦的低分化鳞癌10例,低分化腺癌5例,未分化癌4例,睾丸核蛋白癌(NUT癌)5例,神经内分泌癌10例,嗅神经母细胞瘤10例,横纹肌肉瘤10例,NK/T细胞淋巴瘤10例,黑色素瘤10例,尤文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EWS/PNET)5例,非角化型未分化鼻咽癌20例。分析16例SDSC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CK)7、CK8/18、CK5/6、p63、p40、INI1、NUT及神经内分泌标志物(突触素、嗜铬粒素A、CD56),EB病毒编码的RNA(EBER)原位杂交检测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INI1基因缺失。结果 16例SDSC患者占本时间段鼻腔鼻窦全部恶性肿瘤的1.3%(16/1 218),全部恶性上皮性肿瘤的2.4%(16/657)。镜下缺乏明确的鳞状及腺样分化,常可见"横纹肌样"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SDSC瘤细胞CKpan、CK8/18均阳性,INI1均阴性;EBER原位杂交结果均阴性;共有11例SDSC进行了FISH检测,均可见INI1基因缺失。随访12例,随访时间3~47个月,有1例于诊断后半年死于肿瘤相关疾病,余病例均带瘤存活,存活时间最长者为47个月。结论 SDSC需与鼻腔鼻窦分化差的多种肿瘤相鉴别。无明确分化的镜下形态,特征性的基底样及横纹肌样细胞、非特异性空泡、透亮或空泡状的细胞核、明显的核仁及坏死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NI1阴性以及FISH检测INI1基因缺失等为其病理改变特点,并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临床预后尚不明确。其生物学行为及治疗方式有待深入探讨。
- 王久阳白玉萍邢莉朴颖实何小金岳常丽赵晓丽刘红刚
- 关键词:鼻窦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 2014-2021年急诊老年与非老年患者死亡数据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总结急诊老年与非老年患者的死亡原因分布特点,以提升老龄化城市的急危重症的救治效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急诊科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1799例急诊科完整死亡病案,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死亡原因、变化趋势及季节分布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诊死亡病例中老年组大于非老年组(P<0.01);老年组男性占比小于女性(0.97∶1),非老年组男性占比大于女性(3.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帕累托图分析显示,老年组主要死因顺位为呼吸系统疾病、晚期肿瘤、猝死,非老年组主要死因顺位为猝死、晚期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老年组大于非老年组,猝死老年组小于非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期肿瘤死亡率老年组小于非老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前后4年主要死因进行比较,老年组呼吸系统疾病、晚期肿瘤呈上升趋势,非老年组猝死呈下降趋势,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季节分布中,老年组冬季死亡人数最多,夏季死亡人数最少,四季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老年组季节分布特点与老年组的四季分布特点不同,春季死亡人数最多,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老年组主要死亡原因的季节分布特点,冬季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人数最多(P<0.05)。结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急诊医疗资源面临着重大挑战,急诊科应根据年龄差异、主要死因及季节分布特点等合理优化急诊资源配置,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推动急诊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晚期肿瘤占用大量急诊资源值得思考。
- 赵晓丽刘冰范宝军马莹暄格日勒图祝振忠
- 关键词:急诊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