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贺恩远

作品数:25 被引量:8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地震仪
  • 11篇海底
  • 11篇海底地震
  • 11篇海底地震仪
  • 11篇OBS
  • 9篇地壳
  • 8篇地壳结构
  • 6篇海盆
  • 3篇地震
  • 3篇剖面
  • 2篇地壳结构特征
  • 2篇地壳速度
  • 2篇地壳速度结构
  • 2篇震相
  • 2篇深部地壳
  • 2篇深部地壳结构
  • 2篇深地震
  • 2篇数据分析
  • 2篇陆缘
  • 2篇反演

机构

  • 25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深...
  • 4篇南方海洋科学...
  • 2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福建省地震局
  • 1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龙岩学院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自然资源部第...

作者

  • 25篇贺恩远
  • 17篇丘学林
  • 12篇赵明辉
  • 12篇张佳政
  • 5篇王建
  • 3篇徐辉龙
  • 3篇游庆瑜
  • 2篇王强
  • 2篇卫小冬
  • 2篇黄海波
  • 2篇黄海波
  • 2篇王元
  • 1篇王建
  • 1篇王强
  • 1篇郭兴伟
  • 1篇孙龙涛
  • 1篇郝天珧
  • 1篇詹文欢
  • 1篇刘海龄
  • 1篇徐亚

传媒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3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科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4
  • 3篇201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南海与拉布拉多海深部结构及扩张演化史对比
2014年
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深部地震探测对于研究南海的形成演化和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借助拉布拉多海残余扩张脊内部结构的研究,获得了扩张脊在扩张期和扩张后形成过程的认识.并从多个方面将拉布拉多海与南海进行对比分析,对残余扩张脊的形成环境和形成机制等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两者同属于慢速扩张,扩张过程中,构造作用占主导地位,岩浆作用次之,扩张脊内部结构具有相似性;海盆扩张时期,两者都发生了洋脊跃迁,指示了重要了构造事件;两者的大陆边缘同属于非火山型不对称被动大陆边缘,海盆扩张初期岩石圈以拉张为主,岩浆活动较弱等.这些认识必将为南海中央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内部结构研究以及后期的地质解释提供思路和依据.
贺恩远王建赵明辉丘学林卫小冬张佳政
关键词:内部结构
横穿 “挑战者深渊”的OBS探测和地壳结构初步研究成果
贺恩远丘学林王元陈传绪陈瀚
基于重处理数据的南海西北次海盆地壳速度结构被引量:6
2020年
南海西北次海盆的深部地壳结构特征对于理解西北次海盆洋陆转换带属性及岩浆活动过程至关重要.OBS2006-2是一条平行于西北次海盆残余扩张脊的广角反射/折射地震测线,文章在原来数据基础上,增加了该测线上重新解编的2台OBS数据,展开了震相重新追踪与走时成像,获得了该测线下方地壳速度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重新处理后的深部结构模型更加可靠;(2)沿NEE测线方向沉积基底变化较大可能与扩张后期较强的岩浆活动有关,Moho面埋深变化剧烈(23.5~11.8km),地壳厚度(20.5~6.5km)表现了由陆壳(西沙地块)到洋壳(西北次海盆)的变化;(3)模型中洋陆转换带宽度为~20km,Moho面埋深由15.0km剧烈抬升变浅到11.0km,地壳底部发育有~2km厚的高速层(7.2~7.4km s-1),地壳厚度(6~10km)在COT区间减薄~4km,表现为陆壳与洋壳的迅速转变.双峰海山的样品定年数据认为其形成于~23Ma,属于海盆停止扩张后的岩浆活动,具有9km厚的洋壳,其形成机制推测为在浮力驱动减压熔融作用下岩浆沿着先存的构造薄弱带上涌形成.
王强王强张浩宇赵明辉贺恩远袁野张佳政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
南海中央次海盆OBS位置校正及三维地震探测新进展被引量:28
2013年
南海中央次海盆首次开展的三维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试验,对于全面认识南海扩张脊处速度展布特征及海底扩张历史有着重要意义.海底地震仪的位置是研究三维地震结构的关键参数之一,高精度的三维OBS数据处理,决定着后期地震结构反演模型的分辨率与准确性.利用直达水波走时信息,综合最小二乘法反演原理,并采用蒙特卡罗法模拟OBS降落海底的过程,完成了南海中央次海盆试验区39台OBS数据格式转换与位置校正工作;同时探讨了蒙特卡罗法应用于位置校正的精度问题.处理后OBS综合记录剖面中展示了多组清晰可靠、来自珍贝-黄岩火山链下深部结构中的波震相,如、和震相。
张莉赵明辉王建贺恩远敖威丘学林徐辉龙卫小冬张佳政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蒙特卡罗法震相海洋学
马里亚纳海沟南段TS01测线的重力模拟和广角地震探测
马里亚纳海沟是西太俯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构造活动剧烈,长期以来是地球科学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区域。广角地震测线TS01位于马里亚纳海沟南段西侧,靠近加罗林海底高原,本文首先基于卫星重力数据和多波束水深数据,获取并分析了...
李子正丘学林贺恩远
关键词:广角地震
海底地震仪数据丢失异常及内部时间校正
2024年
TS03航次使用国产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在马里亚纳海沟南段进行了一系列主动源和被动源地震作业,旨在获取跨越海沟的壳幔结构和地震活动性.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发现POBS04台站地震剖面的直达水波到时异常,给接下来的计算模拟工作带来困难.为此,本文计算了直达水波理论到时,对比SAC文件中气枪信号到时,以此进行异常数据的检查分析.结果表明,POBS04台站记录过程中发生了部分数据丢失,从而造成其内部时间存在错误,体现在SAC文件中气枪信号到时提前,以及相邻数据文件之间存在数十秒的时间间隔.因此,本文在SAC软件中将整段气枪信号进行延后,使其可以和直达水波理论到时准确对应;之后再进行裁截、分道排列和SEGY格式转换,最终得到了正常的单台地震剖面.这项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数据异常,为后续准确的OBS位置校正和地壳结构计算模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障,也为国产仪器的改进及其异常数据修复提供了新的参考.
李子正丘学林丘学林贺恩远张佳政张浩宇
西沙地块地壳结构及其构造属性被引量:23
2016年
西沙地块作为在南海形成演化过程中形成的微陆块,记录了南海演化历史的重要信息,其地壳结构、物质组成及构造属性是探讨南海形成演化的关键.基于采集到的OBS2013-3测线海底地震仪数据,用射线追踪和正演走时拟合方法,获得了西沙地块的二维纵波速度模型.模型显示沉积层速度为2.2~3.2km·s^-1,厚度为0.8~3.0km,局部基底面起伏较大,上地壳顶部速度为5.0~5.5km·s^-1,下地壳底部速度为6.9km·s^-1,上地幔顶部速度为8.0km·s^-1.西沙地块的地壳厚度平均为23km,上地壳厚度约为9km,下地壳厚度约为14km,莫霍面埋深为23~27km.从穿过西沙地块的纵、横两条大剖面推算,块体大小约为9.2×10^5 km^3,与华南陆缘相比,表现为整体减薄的陆壳特征.西沙地块与南沙地块垂直于西南次海盆扩张脊分布,根据二者地壳结构的特征对比,二者互为共轭关系.
郭晓然赵明辉黄海波丘学林王建贺恩远张佳政
关键词:深部地壳结构
海底地形校正在正确拾取OBS震相中的重要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海底地震仪(ocean bottom seismometer,OBS)探测是获得海底深部地壳结构的首选方法。正确拾取OBS记录中折射/反射震相,对获得准确的深部速度结构非常重要。当OBS布设在崎岖海底时,起伏的海底地形会影响OBS地震记录剖面中Pg、Pm P、Pn等岩石圈内部震相的展布特征,如南海东部次海盆中横穿珍贝-黄岩海山链的A4M4地震测线和西南印度洋中脊横穿扩张脊的Y3Y4测线,强烈的地形高差变化增加了这些测线上OBS台站地震剖面的震相识别难度。在震相拾取之前,通过地形校正方法消除海底地形对震相的影响;地形校正后,根据震相视速度及其展布趋势可以准确地识别震相,有效地提高了震相识别的可靠性。地形校正方法在上述地区的震相识别与速度结构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为今后在其他地形变化复杂地区的OBS震相识别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王建赵明辉赵明辉张佳政贺恩远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海底地形震相识别地震剖面
中国海—西太平洋典型剖面(南幅)揭示的微陆块-窄洋盆构造格局被引量:4
2020年
基于编制最新地学成果图件的需要,我们整合了最新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成果,运用最新的技术方法,开展了中国海—西太平洋地区典型剖面的编制工作.典型剖面(南幅)主要集成了南海地区近年来获得的广角地震探测资料,运用重-磁-震联合反演方法,结合拖网、钻井、地热、地质剖面等,以块体构造学说为编图思想编制而成.典型剖面(南幅)从华南以NNW-SSE向直抵苏拉威西海,穿过了多个构造单元,包括3个陆缘-离散地块区(华南块体—南海北部陆缘、中沙地块、礼乐—北巴拉望地块)、4个海盆区(西北次海盆、中央海盆、苏禄海盆、苏拉威西海盆)、2个俯冲-岛弧区(卡加延脊、苏禄脊),这些构造单元一起构成了西太平洋边缘独特的“微陆块-窄洋盆”构造格局.自古特提斯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以来,该区域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在形成这种构造格局的过程中,地壳处在不断消亡和生成的动态循环之中,同时构造应力也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通过对区域地球动力学的综合分析,认为这种微陆块-窄洋盆构造格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位于三大板块交接的独特区域,以及受区域内复杂而丰富的俯冲作用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典型剖面编制工作,推动了中国海—西太平洋区域内大地构造和地球物理特征研究,为“跳出南海看南海”提供了良好的研究范例,同时启发我们未来加强对邻区研究空白区域的探索.
黎雨晗黄海波黄海波贺恩远丘学林丘学林刘海龄
关键词:典型剖面
南海中央海盆三维OBS探测与深部地壳结构研究进展
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重点支持项目'南海中央海盆三维OBS 探测与扩张脊深部地震结构研究'(91028002)按计划2011 年在南海中部完成三维海底地震仪(OBS)台阵和网格放炮测线,测区覆盖了珍贝—...
丘学林贺恩远王建赵明辉徐辉龙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