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宗义

作品数:33 被引量:141H指数:7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13篇出血
  • 7篇蛛网膜
  • 7篇蛛网膜下
  • 7篇蛛网膜下腔
  • 7篇蛛网膜下腔出...
  • 7篇网膜
  • 7篇下腔出血
  • 7篇膜下
  • 6篇血管
  • 6篇外科
  • 6篇脑出血
  • 6篇脑损伤
  • 5篇细胞
  • 4篇蛋白
  • 4篇后脑
  • 4篇大鼠蛛网膜下...
  • 3篇凋亡
  • 3篇血脑
  • 3篇血脑屏障
  • 3篇血肿

机构

  • 30篇重庆医科大学...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宁南县人民医...
  • 1篇梁平县人民医...

作者

  • 31篇谢宗义
  • 18篇程远
  • 9篇陈维福
  • 8篇马颖
  • 3篇黄琴
  • 2篇徐忠烨
  • 2篇罗旭
  • 2篇陈晋
  • 1篇陈松
  • 1篇凌宗秀
  • 1篇刘长安
  • 1篇郑炼
  • 1篇冯世云
  • 1篇朱凤军
  • 1篇谭戈
  • 1篇龙敏
  • 1篇蒋永祥
  • 1篇范文
  • 1篇陈果
  • 1篇张杰

传媒

  • 5篇现代医药卫生
  • 5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激光杂志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临床医学进展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重庆医学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国际神经病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系统医学
  • 1篇血管与腔内血...
  • 1篇陆军军医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4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4年
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一种常见并发症,关于其预测因素存在大量研究。其中,较为明确的是高龄,入院时高Hunt&Hess、WFNS和Fisher分级,急性脑积水的发生和脑室内出血的存在。而终板造瘘与腰池外引流的使用在降低其发病率的有效性上目前仍不明确。新的脑脊液循环学说的提出赋予其发生机制新的解释,并有助于对此病的深入研究。
张翔程远谢宗义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发病机制
普瑞巴林联合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评价普瑞巴林联合依帕司他和甲钴胺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DP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PDPN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瑞巴林组(A组)和普瑞巴林联合依帕司他和甲钴胺组(B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控制血糖、改善循环等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后4周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变化,用生活质量量表(WHO QOL-100)评定生活质量的改变,测定神经传导速度(NCV),以及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有所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患者的疼痛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均优于A组(P<0.05)。治疗后,A组患者NCV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改善(P>0.05),但B组患者NCV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B组患者NCV较A组也显著增加(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瑞巴林联合依帕司他和甲钴胺较单独使用普瑞巴林治疗PDPN的疗效更佳,而且没有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沈唯薇胡文静邓敏范小云龙敏谢宗义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痛普瑞巴林依帕司他甲钴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障碍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2
2012年
近年来,尽管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的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SAH后缺血性脑损伤被认为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但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SAH后脑微循环障碍与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文章就SAH后脑微循环障碍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沈唯薇谢宗义程远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脑血管循环血管收缩
一种新的前循环蛛网膜下腔出血动物模型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重复性好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方法:在立体定位下将导管插入视交叉前池,注入300μl自体动脉血建立SAH模型。监测动脉血压、血气分析、颅内压,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仪(LDF)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和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血液广泛分布在前颅窝底、Willis环、基底池周围。SAH组大鼠的血压、血pH、PaO2、PaCO2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P在SAH后1min迅速增高至最大值(P<0.05)。rCBF在SAH后1min迅速降低,于SAH后3min进一步降低至最低点(P<0.05)。大部分大鼠在SAH后24h有轻度的神经行为异常,在SAH后48h恢复正常。结论:该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临床SAH,重复性好,更适合于前循环动脉瘤性SAH后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
谢宗义马颖程远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压脑血流量动物模型
那不勒斯预后评分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关系的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那不勒斯预后评分(Naples prognostic score, NPS)与高血压性脑出血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272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患者入院24小时内收集的血清学数据分别计算NPS、控制营养状况评分(CONUT)和预后营养指数(PNI)。根据改良的Rank评分(mRS),评估6个月的结局。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使用Dlong检验比较不同指标预测不良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以此来比较其预测性能。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不良组患者的NPS评分较高(P < 0.001)。多变量分析显示,在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NPS仍然是不良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P < 0.001)。NPS预测不良预后的AUC数值明显高于其他指标(P < 0.05)。结论:NPS可能是脑出血患者预后的新的预测评分系统,且比其他评分系统具有更强大的预测性能。
陈昶村刘睿孙明江谢宗义
关键词:脑出血预后
外科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脑水肿转归的影响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手术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水肿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60例,分保守治疗组、开颅治疗组和微创治疗组。采用单元、多元线性回归和方差分析分别研究血肿量与脑水肿量的相关性;不同部位及不同血肿量对脑水肿相对增量(relative growth of perihematomal edema volume,RE)的影响;手术与非手术对RE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量与脑水肿发生呈正相关(r2=0.5831),与不同时间点RE相关(P<0.01);不同出血部位的RE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幕上出血中小血肿的RE最大(P<0.05);幕上微创组和开颅组间的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保守治疗组相比,RE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幕下开颅治疗组与保守治疗组相比,R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血肿量与脑水肿程度、RE密切相关,幕上少量血肿对脑水肿变化速率影响较大,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脑水肿发展速率。
宋春旺谢宗义陈维福马颖程远
关键词:脑水肿血肿引流术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双额叶挫裂伤的效果及对颅内压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单侧或双侧手术入路治疗双额叶挫裂伤的临床效果及对术后颅内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双额叶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为双侧组与单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GCS)评分及术后颅内压变化。结果单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双侧组(P <0.05),嗅神经损伤、精神障碍、贫血和低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双侧组(P <0.05);两组术后次日颅内压均在正常范围内,术后3~5 d达到峰值,之后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随访6个月后,双侧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3.81%,单侧组为81.4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单侧手术入路治疗双额叶挫裂伤对患者的损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预后较好,对于符合单侧手术入路适应证的患者推荐使用。
冯世云谢宗义苟少中蔡聪隆耿家发李文权
关键词:双额叶挫裂伤
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探索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探讨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13年8月至2015年6月在该院神经外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60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人。研究组采用病例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习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试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和问卷调查结果。结果研究组学生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方面的平均成绩[(85.68±4.85)、(77.42±6.68)分]均高于对照组[(81.26±5.76)、(67.56±8.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0.01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学生的问卷调查平均总分[(81.75±5.96)分]明显优于对照组[(71.48±8.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病例教学模式在神经外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神经外科学的教学质量。
谢宗义黄琴汪峰蒋永祥徐忠烨陈维福陈晋马颖程远刘长安
关键词:病案神经外科学病例教学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血管的比较蛋白质组分析
目的  建立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aser capture microdissection,LCM)技术分离脑微血管和微血管蛋白质组双向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 gelelectrophoresis,2-D...
谢宗义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微血管激光捕获显微切割微血管损伤
文献传递
G蛋白偶联受体39在小鼠脑出血后脑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激活G蛋白偶联受体39(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39,GPR39)对小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神经炎症和脑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76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8组:Sham组(n=42)、ICH组(n=34)、ICH+Vehicle组(n=32)、ICH+TC-G 1008组(n=44)、ICH+GPR39 siRNA组(n=6)、ICH+Scramble siRNA组(n=6)、ICH+TC-G 1008+666-15组(n=6)、ICH+TC-G 1008+Vehicle 2组(n=6)。通过小鼠自体血建立ICH模型。在小鼠ICH建模后1 h和25 h灌胃GPR39特异性激动剂TC-G 1008治疗。在ICH建模前24 h,通过侧脑室注射GPR39 siRNA、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抑制剂666-15分别抑制内源性的GPR39和p-CREB的表达。小鼠ICH后48 h,通过改良的加西亚实验、前肢置放实验、转角实验评估小鼠短期的神经功能缺陷,脑组织湿/干法测定脑含水量;免疫荧光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GPR39与神经元、小胶质细胞共定位和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在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ELISA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的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含量;TUNEL检测血肿周围凋亡神经元的数量;尼氏染色评估血肿周围神经元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检测血肿周围脑组织中GPR39、p-CREB、CREB、NRLP3、裂解型半胱天冬酶1(Cleaved caspase-1,C-caspase-1)、gasdermin-D蛋白(GSDMD)的表达。结果GPR39在小鼠ICH后48 h达到表达高峰(P<0.05),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均有表达。TC-G 1008(24 mg/kg)激活GPR39后显著改善了小鼠ICH后改良的加西亚实验评分,左前肢放置成功率和左转次数增加(P<0.05)。同侧基底节(basal ganglia,BG)和皮层(cortex,CX)的脑水肿显著减轻(P<0.05)。血肿周围凋亡和受损的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5)。焦亡相关分子NLRP3、C-caspase-1、GSDMD
张忠意唐于广代金雨谢宗义
关键词:脑出血脑损伤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