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满涓
- 作品数:11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白介素-6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的诊断及支链氨基酸给药方式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白介素-6(IL-6)对脓毒症相关性脑病(SAE)的诊断及支链氨基酸给药方式对SAE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8例脓毒症患者。根据有无脑病分为SAE组(52例)和非SAE组(脓毒症未合并脑病组,16例)。检测两组患者第1、3天血清NSE、IL-6水平。分析血清NSE、IL-6诊断SAE的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将52例SAE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口服及静脉滴注支链氨基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7 d和14 d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血清NSE、IL-6指标、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SAE组第1、3天NSE和IL-6水平均明显高于非SAE组(P<0.05)。SAE组第3天NSE水平为16.98μg/L时,诊断SAE的敏感度为63.5%,特异度为87.5%;第3天IL-6水平为88.50 mg/L时,诊断SAE的敏感度为69.2%,特异度为62.5%;第3天NSE联合IL-6诊断SAE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95%CI:0.793~0.957)。支链氨基酸静脉滴注组GCS评分高于口服组,血清NSE、IL-6水平均低于口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第3天血清NSE联合IL-6检测更能有效诊断SAE。静脉滴注支链氨基酸对SAE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效果优于口服组。
- 袁满涓霍保善黄永光
- 关键词:支链氨基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白介素-6
- 丙泊酚用于重症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的临床观察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丙泊酚用于重症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需要行纤支镜检查治疗的重症患者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P组)和对照组(L组),每组33例。L组在检查治疗前先给予2%利多卡因1-2 mL气管内表麻后静脉推注0.9%氯化钠2-5 mL,1 min后进镜行纤支镜检查治疗;P组在给予2%利多卡因1-2 mL气管内表麻后静脉推注丙泊酚(阿斯特拉捷利康公司)0.3-1.0 mg/kg(约2-5 mL),1 min后进镜行纤支镜检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基础值、操作前、操作过程中、结束后10 min各个时间点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呛咳、憋气、肢体扭动等指标。结果 P组在检查治疗中的SBP、DBP、HR,与L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出现咳嗽、憋气、肢体扭动的也较少,其发生率分别为P组15.2%、6.1%、3%,L组90.9%、72.7%、6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应用于重症患者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能减轻或消除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所引起的剧烈呛咳、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应激反应,增强患者检查治疗的安全性及成功率。
- 霍保善袁满涓
- 关键词:丙泊酚纤维支气管镜
- 动态动脉弹性对重症肺炎休克患者扩容后血压变化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探讨基线动态动脉弹性(Dynamic arterial elasticity,Eadyn)对重症肺炎所致感染性休克患者快速扩容后血压反应的预测价值,同时探索该类患者通过基线Eadyn来调整优化升压治疗的方案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入住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肺炎休克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快速扩容后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升高的程度分为MAP有反应组(≥15%)和MAP无反应组(<15%),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快速扩容前后Eadyn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无差异;另外,将Eadyn<0.89分为分为增加去甲肾上腺素(NE增加组),和维持原有NE的使用不变组(NE不变组),快速扩容后予以患者液体复苏,比较两组患者复苏达标率、复苏所用平衡盐溶液量、EVLW、PVPI等预后相关指标。结果MAP有反应组扩容前Eadyn(0.91±0.22)明显高于MAP无反应组(0.70±0.28)(P<0.05);基线Eadyn对重症肺炎休克患者快速扩容后MAP有反应的AUC值高达0.89,其灵敏度90.15%,特异度89.23%,cutoff值为0.84;NE增加组其3 h EGDT达标率明显高于NE不变组(84.21%vs68.42%,P<0.05);NE增加组患者3 h内补液量显著低于NE不变组(1415.4±420.7 mL vs2178.9±399.6 mL,P<0.05);同时,NE增加组其EVLW明显低于NE不变组(7.21±1.68 mL/kg vs10.12±2.33 mL/kg,P<0.05)。结论基线Eadyn可有效预测重症肺炎感染性休克患者快速扩容后的血压改变,另外基线Eadyn值可用于指导对患者单纯快速扩容还是尽早联合应用升压药物之间的治疗分层。
- 吴冠祺袁满涓龚燊鑫
- 关键词:重症肺炎休克去甲肾上腺素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output,PiCCO)监测在感染性休克患者血管活性药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入住ICU的7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试验组(P组)采用PiCCO监测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为容量指标,外周血管阻力(SVRI)、心脏指数(CI)为血管活性药物指标;对照组(C组)以传统监测中心静脉压(CVP)为容量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为血管活性药物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0、24和72 h的APACHEⅡ评分、血管活性药物评分、血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住院病死率等的差异。结果:(1)P组患者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及血管活性药物评分呈逐渐降低趋势,72 h与C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2)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P组短于对C组(P<0.05)。(3)P组与C组比较28 d住院病死率及MOD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以CVP、MAP为治疗指导指标相比,感染性休克患者使用PiCCO监测更能恰当地指导临床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使危重患者获益。
- 许建强霍保善袁满涓梁爱霞黄永光吴冠祺
- 关键词:休克PICCO血管活性药物
- 侵入性及非侵入性操作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疗的意义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探讨侵入性或非侵入性操作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诊疗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使用机械通气至少48 h以上,疑似VAP患者80例,随机分为非侵入操作组(F)、侵入操作组(Q)、混合组1(H1)、混合组2(H2),综合统计各组间VAP确诊率、ICU居住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生存率、降钙素原水平、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并进行分析。结果:侵入性操作较非侵入性操作能增加标本培养阳性率(P<0.05),但对VAP诊断率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侵入性操作(如吸痰管气道内抽吸)可以达到侵入性操作相同诊断结果,同时具有低廉而又操作简便的特性。
- 李志坚袁满涓霍保善张继平黄永光吴冠祺许建强李俭欢江丽嫦
- 关键词:侵入性操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 动态动脉弹性指导重症肺炎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价值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索动态动脉弹性(Eadyn)对重症肺炎休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机及剂量的指导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8例行机械通气且计划使用去甲肾上腺素的重症肺炎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27~77岁(58.60±8.72岁)。根据是否使用Eadyn监测技术,将患者分为监测组(n=32)和对照组(n=36)。监测组患者使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持续监测,据检测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计算Eadyn,随时调整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对照组患者予有创血压监测,以平衡盐溶液进行早期液体复苏目标导向性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开始复苏升压治疗12 h后,监测组病情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4 h后,呼吸、循环功能相关指标,监测组优于对照组;监测组各时间段的CVP、BNP低于对照组(P<0.05)。96 h胸部CT影像比较,对照组肺部渗出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为9.47±2.7 d,对照组为14.42±2.9 d;监测组ICU住院时间11.31±3.2 d,对照组为20±2.9 d;从28 d统计来看,监测组死亡4例,病死率12.5%;对照组死亡8例,病死率22.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组预后优于对照组。结论实时Eadyn可以指导重症肺炎休克患者加用去加甲上腺素的时机和剂量,根据动态血流动力学监测数据指导升压方案更加个体化,能够减轻脏器负荷,改善预后。
- 袁满涓霍保善吴冠褀黄永光
- 关键词:重症肺炎休克去甲肾上腺素
- 早期、足量营养支持在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床旁血液净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对发生重症监护病房行床旁血液净化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支持组(A组)23例与常规营养支持组(B组)18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发病的第21天早期营养支持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均比一般营养支持组高,早期营养支持组APACHEⅡ评分也明显低于一般营养支持组。结论NICU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早期、足量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危重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预后。
- 黎婉明陈艳鸿袁满涓
-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营养支持白蛋白
- 品管圈在俯卧位通气管理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俯卧位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60例俯卧位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实施品管圈活动。观察并比较两组俯卧位前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不同时间段的通气指标情况和护士综合能力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并发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俯卧位前各项通气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和组间前后各项指标比较,除酸碱度均其它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综合能力满意度比较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俯卧位通气不良反应发生率,规范俯卧位操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素质,并且还赢得医患的好评和提高了科室的声誉。
- 李碧清全宇莉李俭欢徐志旺谢小美路海云陈美秀袁满涓罗威
- 关键词:品管圈俯卧位通气护理管理
- 氧代谢指标评估脓毒症早期急性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 2020年
- 目的探讨氧代谢指标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与动脉-中心静脉氧含量差比值(Pv-aCO2/Ca-vO2)对脓毒症早期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脓毒症行机械通气患者48例,根据复苏24 h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n=31)和非AKI组(n=17)。分别收集患者复苏0、12、24 h后的毛细血管再填充时间(CRT)、乳酸(Lac)、Pv-aCO2、Ca-vO2。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KI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指标的敏感度与特异性。结果入院时AKI组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高于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24 h后,AKI组Lac水平高于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12、24 h后,AKI组CRT长于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0、12、24 h后,AKI组Pv-aCO2/Ca-vO2高于非AK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苏24 h后Pv-aCO2/Ca-vO2值(β=2.579,OR=13.181,95%CI=1.048~165.708,P=0.046)是脓毒症患者早期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复苏24 h后的Pv-aCO2/Ca-vO2值预测AKI进展的曲线下面积最高,其临界值为1.625,敏感度为83.9%,特异性为76.5%。结论氧代谢评估对脓毒症患者复苏时早期AKI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其中Pv-aCO2/Ca-vO2对AKI病情进展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袁满涓霍保善
- 关键词:脓毒性休克急性肾损伤
- 乌司他丁联合CRRT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器官功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分析乌司他丁联合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器官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近2年收治的严重脓毒症患者94例,按抽签顺序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联合CRR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及生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酐(Cr)、尿素氮(BU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氧合指数(PaO_2/FiO_2)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脓毒症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乌司他丁联合CRRT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促进器官功能恢复。
- 黄永光吴冠祺袁满涓霍保善
- 关键词:乌司他丁肾脏替代疗法脓毒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