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飞
- 作品数:12 被引量:151H指数:6
- 供职机构:贵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沟渠沉积物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及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12年
- 以草海-湿地农田沟渠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针对沟渠系统对氮磷的截留效用、沟渠沉积物对氮磷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农田沟渠系统对TP和TN的截留率分别为66.7%~79.7%和66.0%~76.4%,对NH4+-N的截留率最高,为82.8%~89.3%。沟渠沉积物与太湖、滇池沉积物相比较而言,沉积物对PO4-3-P和NH4+-N吸附平衡时间较长。盐度、[SO42-]和[NO3-]对PO43--P和NH4+-N的吸附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Ca2+]对两者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别:Ca2+对PO43--P的吸附在低浓度下抑制,在高浓度下有促进作用;对NH4+-N的吸附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当[Ca2+]浓度为5mg·L-1时吸附量最小。
- 薛飞刘文夏品华林陶邓河霞孔祥亮张俊美
- 关键词:沟渠沉积物
- 贵州百花湖水库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被引量:6
- 2013年
- 为给水库管理和富营养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了百花湖水库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并对透明度与主要环境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百花湖水库水体透明度变化范围在0.5~2.3m,平均值为1.42m,各采样点透明度差异不明显且季节变化过程一致,透明度自春末夏初开始降至最低水平,夏末入秋持续升高,冬季维持在较高状态,入春后下降。对透明度和主要环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绿素a是百花湖水库水体透明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溶解氧、水温、pH值和N/P对透明度的影响是间接的。
- 蒋瑶夏品华薛飞林陶
- 关键词:水体透明度叶绿素A
- 贵州高原红枫湖水库季节性分层的水环境质量响应被引量:73
- 2011年
- 为了揭示贵州高原深水水库水体的垂直分层结构及其水环境质量响应特征,于2008年8月-2009年10月对红枫湖水库5个采样点进行了45次采样,对水文、营养盐等湖沼学变量季节动态和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季节性水质恶化事件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红枫湖水库水体呈单循环混合模式,在4-9月形成分层,但没有典型分层湖泊的温跃层变化,这种不显著的分层导致了水化学的分层.叶绿素a、总磷、总氮和氨氮平均值分别为13.6mg/m^3,0.063mg/L,1.22mg/L,0.347mg/L;透明度为1.9m.指示该水库处于中-富营养状态.分层期底层溶解氧在0.3-6.9mg/L之间、平均为2.6mg/L,氮磷质量比在8-104之间,表明红枫湖水库是一个底层滞留带季节性缺氧的高氮、磷限制型水库.贵州高原深水水库季节性水质恶化事件与水体分层结构失稳有关,是富营养化水库在气温骤降时发生“翻湖”所导致的结果,也是贵州高原深水水库富营养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夏品华林陶李存雄薛飞张邦喜蒋瑶
- 关键词: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红枫湖水库
- 贵州红枫湖水库消落带类型划分及其生态修复试验被引量:18
- 2011年
- 水库消落带是防止水体污染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恢复或重建消落带植被是水库水质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当前水库水体污染控制的研究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消落带类型划分可为消落带分区规划治理提供指导。根据喀斯特山区水库消落带自然结构的质地和坡度,将红枫湖水库消落带分为河口型消落带、库湾滩地消落带、土质缓坡消落带、砾质坡地消落带和岩质岸坡消落带5种类型,对各种类型的消落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红枫湖水库消落带生态恢复的设计原则与工程模式。红枫湖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试验表明,恢复与重建后的消落带系统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功能增强。
- 夏品华林陶邓河霞薛飞蒋瑶李秋华
- 关键词:生态修复红枫湖水库喀斯特地区
- 贵州草海湿地农田渠系水质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分析被引量:17
- 2012年
- 为了解草海湿地农田渠系水质现状、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于2011年秋季对草海湿地进行大空间尺度的采样,分析了氮磷等理化指标,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营养状态指数法分别对农田渠系水质和湖泊营养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草海湿地农田渠系水质污染严重,多数水质为V类或劣V类,总氮和溶解氧是水体中的主要污染因子;上游水质劣于下游,尤其是上游靠近县城区域的水质最差;多等级排水渠系对氮磷具有一定的截留作用,干渠V级水质好于低级渠系水质;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水质的影响不同,城镇用地>集中式村落>农田;草海湿地水体上、中、下游营养水平分别为中度富营养、轻度富营养和中营养,外源污染物的累积和湖泊营养水平的提高导致其沼泽化,而流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加剧了沼泽化的进程.
- 夏品华薛飞孔祥亮刘燕林陶
- 关键词:空间分异土地利用类型沼泽化草海湿地
- 3种沉水植物夏秋季对水质的净化效果被引量:8
- 2011年
- 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室内静态试验,研究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和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llata)3种沉水植物夏秋两季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动态规律。结果表明:1)3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总氮的去除效果秋季好于夏季,菹草的去除效果最好。2)3种沉水植物对水体中总磷的去除效果夏季好于秋季,轮叶黑藻的去除效果最好。3)植物正常生长能增加水体溶解氧浓度,植物腐败死亡会导致水中溶解氧迅速降低。4)植物的腐败死亡对水体中总氮含量影响不大,对总磷含量的影响大。5)总磷的去除率与水温显著相关。
- 杨小红张邦喜薛飞付文军林陶
- 关键词:沉水植物总氮总磷去除率
- 贵州百花湖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季节变化被引量:5
- 2012年
- 为揭示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放养鲢、鳙鱼控藻的响应特征,分四季对百花湖的水质及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共检出浮游植物147种,绿藻在种类组成上占绝对优势,共计76种,其次为硅藻31种、蓝藻27种、隐藻、甲藻和裸藻各4种,金藻仅1种。浮游植物丰度在9.69×106~150.89×106 cells/L之间,生物量在3.57~16.80mg/L之间;蓝藻在丰度上占优势,其主要物种类群是假鱼腥藻属;硅藻则在生物量上占优势。浮游植物组成随季节变化而不同,冬季以蓝藻、硅藻和绿藻为优势类群;春季硅藻和绿藻减少而蓝藻增加;夏季以蓝藻、硅藻和隐藻为优势类群;秋季以蓝藻、硅藻、隐藻和绿藻为混合优势类群。百花湖浮游植物形成以假鱼腥藻占绝对优势的群落结构可能与放养鲢、鳙鱼有关。
- 夏品华刘燕薛飞龙胜兴杨卫城林陶
-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
- 草海保护区黑颈鹤觅食地植物群落营养成分及生产量分析
- 2014年
- 该文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草海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觅食栖息地黑颈鹤觅食地植物群落营养成分及生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荆三棱(Scirpus yagara)块茎具有较高的粗蛋白、磷、氮含量以及较低的粗纤维含量,对维持黑颈鹤的能量和营养需求最为重要;各植物的生产量(以绿茎和嫩茎计)大小依次为:香蒲(Typha orientalis)>荆三棱>茭白(Zizania latifolia)>灯芯草(Juncus effusus)>水葱(S.validus)>水毛花(S.triangulatus)>刚毛荸荠(Eleocharis vallcculosa);荆三棱、水葱、水毛花、刚毛荸荠分布区域水位较浅,利于黑颈鹤觅食,而茭白和香蒲分布区域水位较深不利于黑颈鹤觅食。该调查结果对于草海保护区的黑颈鹤觅食栖息地保护管理、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刘文喻理飞张建利薛飞李振吉王汝斌
- 关键词:黑颈鹤营养成分
- 茂兰喀斯特森林不同地形土壤酶与植物多样性的关系被引量:7
- 2021年
- 选取茂兰喀斯特森林漏斗、槽谷、坡地3种不同地形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地形的土壤酶活性及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采用冗余分析,探究植物多样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槽谷地形的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均大于漏斗、坡地地形的,脲酶活性的最大值出现在漏斗地形。不同地形间重要值排名前10的优势种各不相同。槽谷地形的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大于漏斗及坡地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坡地地形。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正相关,Simpson优势度指数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碱性磷酸酶、脲酶活性与植物多样性间的关系较弱。植物可通过凋落物及植物根系影响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与植物多样性存在相关性,但其相关性因酶的种类不同而呈现差异性。
- 廖全兰龙翠玲薛飞熊玲
- 关键词:喀斯特森林土壤酶活性植物多样性地形
- 河岸缓冲带植物配置模式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被引量:6
- 2014年
- 为选择适合喀斯特山区河岸带修复的植物种类及其配置模式,构建了白花三叶草、高羊茅、金叶女贞3种植物及其不同配置模式的缓冲带试验基地,开展农田径流总氮(TN)、总磷(TP)、固体颗粒悬浮物(SS)的截留净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及配置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不同。混合草本(高羊茅+白花三叶草)对TN、TP的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分别为39.35%和50.89%;混合草本+灌木(高羊茅+金叶女贞+白花三叶草)对SS的截流效果明显,去除率为86.71%;高羊茅对SS、TN、TP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分别为72.33%、26.49%和26.98%。应加强河岸缓冲带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下污染物的截留转化机理的研究。
- 刘燕夏品华郑钧宁张俊美林陶薛飞寇永珍
- 关键词:河岸缓冲带植物径流污染面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