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越 作品数:8 被引量:4 H指数:1 供职机构: 重庆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哲学宗教 更多>>
小儿股神经传导功能及临床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正常小儿股神经传导功能的电生理特点及发育规律.为股神经损伤的诊断提供客观的电生理依据.方法:采用表面电极检测163例0~14岁不同年龄正常儿童股神经传导功能,包括0~3个月,3~6个月,6个月~1岁,1... 王莉 胡越 钟雪飞 陈锦 徐娜关键词:电生理特征 持续惊厥后海马沉默突触的转化及可能作用 第一部分,持续惊厥后海马突触前囊泡循环的变化 目的:观察惊厥发作后,幼年与成年鼠海马突触前囊泡释放的动态改变及年龄差异,研究惊厥发作对突触传递效能的影响。 方法:选用幼年和成年Wistar鼠,经腹腔注射氯化锂-匹罗卡... 胡越关键词:AMPA受体 动物模型 24例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的临床及脑电图分析 目的分析总结无脑回-巨脑回畸形的临床表现和脑电图特征,为本病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部就诊,经CT或MRI诊断的24例无脑回-巨脑回畸形患儿... 兰兴会 蒋莉 胡越 陈锦 徐娜关键词:巨脑回畸形 文献传递 儿童惊厥持续状态预后不良相关因素的预后研究质量分析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采用预后研究质量(Quality in prognosis studies,QUIPS)分析,对影响儿童惊厥持续状态(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CSE)预后不良因素进行文献质量评估。方法通过对PUBMED、EMBASE、COCHRANE数据库进行检索,查找关于CSE患儿发生死亡及后遗症等预后评价的纵向队列研究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08年1月—2019年11月,由3名系统评价员进行文献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根据QUIPS分析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评分,划分质量等级,并选择中/高质量文献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分析变量得出结论。结果共纳入17篇中/高质量文献,选择在≥2篇中/高质量文献中至少被提及2次或以上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被认为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因素包括:病因、年龄、惊厥持续时间、难治性惊厥持续状态、神经影像学异常。结论总结出5项提示CSE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但因各文献研究的异质性,尚未完善Meta分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詹玉 胡越关键词:惊厥持续状态 儿童 预后 缝隙连接阻断剂对大鼠癫痫后海马涟波振荡能量变化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缝隙连接阻断剂奎宁(quinine,QUIN)、甘珀酸(carbenoxolone,CBX)对癫痫大鼠海马涟波(ripple)振荡能量变化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丙戊酸(valproate sodium,VPA)组、QUIN组和CBX组(n=6)。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pilocarpine,PILO)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大鼠模型,VPA组、QUIN组和CBX组在注射PILO前3 d,分别给予VPA(抗癫痫一线药物)200 mg/kg灌胃、QUIN 50 mg/kg腹腔注射、CBX 50 mg/kg腹腔注射。脑电图分析各组大鼠造模前后及推注水合氯醛(止痫)前后海马ripple振荡能量改变。结果造模前,正常大鼠海马CA1、CA3、齿状回区均可见ripple振荡表达。与建模前1 d比较,注射PILO后10 min,各组ripple平均能量表达逐渐增强,模型组、VPA组和CBX组在止痫前达到最高峰,QUIN组在PILO注射后60 min达到最高峰(P<0.05)。止痫后,3个干预组ripple平均能量恢复至正常水平;模型组在止痫后1 h ripple平均能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各组均持续正常水平至SE后3 d。ripple最大能量的变化趋势与平均能量类似。结论ripple振荡能量改变可以作为癫痫发作早期预警的定量指标;发作间期ripple振荡能量对癫痫的发作并无提示作用;缝隙连接阻断剂可下调癫痫发作期ripple振荡能量。 易妍君 冉晓 向敬 李昕阳 蒋莉 陈恒胜 胡越关键词:癫痫持续状态 可乐定透皮贴片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宋盼盼 胡越 蒋莉 李秀娟 洪思琦 李梅 李双子 陈文劲神经营养因子对惊厥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 神经营养因子对惊厥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研究研究生 胡越 导师 蒋莉摘要第一部分 适时惊厥持续状态动物模型的建立目的:为增加实验可比性,探索能根据实验需要,适时有效控制大鼠惊厥持续状态(status convul... 胡越关键词:惊厥持续状态 神经营养因子 PCREB 脑室内注射 文献传递 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21年 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过去被命名为夜间额叶癫痫,目前发现可能起源于额叶外,与昼夜模式无关,主要表现为睡眠中刻板的过度运动性发作。这是一种相对良性的癫痫综合征,常在儿童期达到高峰,成年后通常会有所改善.现已发现多种致病基因与该病有关。本文着重对睡眠相关过度运动性癫痫的临床诊断、分子遗传学及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章涵 胡越关键词:分子遗传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