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婷婷

作品数:11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化科学
  • 4篇语言文字

主题

  • 5篇话语
  • 4篇新闻语篇
  • 4篇语篇
  • 4篇批评性
  • 4篇批评性话语
  • 4篇话语分析
  • 3篇批评性话语分...
  • 3篇互文
  • 3篇互文性
  • 2篇地震报道
  • 2篇新闻
  • 1篇地震
  • 1篇新闻话语
  • 1篇新闻学
  • 1篇新闻学研究
  • 1篇意识形态
  • 1篇玉树地震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基
  • 1篇知识基础

机构

  • 7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攀枝花学院

作者

  • 7篇胡婷婷

传媒

  • 1篇新闻传播
  • 1篇湖北广播电视...
  • 1篇评价与管理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 1篇杭州电子科技...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8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从互文性看美国媒体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形象被引量:2
2011年
从批评话语分析框架下的互文性角度分析了美国媒体对中国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除了说明主观性同样存在于貌似"中性"的灾难性新闻语篇中,也揭示了美国媒体意图塑造中国负面形象的意识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并再一次论证了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胡婷婷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互文性新闻语篇
中美主流英语媒体话语与框架——以玉树地震报道为例被引量:1
2013年
文章选取2010年4月14日至2010年4月23日之间《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中国玉树地震的相关英文报道为样本,结合新闻传播框架理论及批判话语分析来对比分析中美主流英语媒体对玉树地震报道的话语建构及话语策略的异同。
胡婷婷杨小易
关键词:玉树地震批判话语分析《中国日报》《纽约时报》
对英国主流媒体涉华暴恐新闻话语的研究——以“3·01”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为例
2018年
文章以英国两大主流报纸《卫报》和《每日电讯报》对中国云南省"3·01"昆明火车站暴恐案的系列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批评视角对英国主流媒体涉华暴恐新闻话语进行剖析,探讨了媒体话语、意识形态与权力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胡婷婷
近三十年国际数字新闻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分析
2024年
本文采用CiteSpace生成知识图谱,对近三十年国际数字新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前沿热点进行了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的发文数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学科研究方向呈现出广泛的交叉特征,共涵盖50个研究分支,但研究者、机构与国家之间的合作网络较为松散;前沿热点主要集中于数字新闻、数据驱动新闻、新闻消费、付费墙、框架理论、超链接、虚假新闻以及大数据等方向。目前,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传播学领域,虽然跨学科交叉趋势愈发凸显,但跨学科成果仍相对较少。
胡婷婷李树勇
关键词:知识基础
从批评视角看“中性”新闻被引量:4
2010年
大多数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都选用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作为分析的文本,却极少采用体育新闻、娱乐新闻、自然灾难新闻等来作为研究对象。文章选取灾难性新闻语篇为分析对象,以期对现有的批评性新闻语篇分析做个补充。文章旨在通过研究美国媒体对汶川地震事件的报道,来论证主观性同样存在于貌似"中性"的灾难性新闻语篇中,并揭示话语与意识形态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胡婷婷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新闻语篇意识形态
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与杂语性——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对一篇CNN报道的浅析
2008年
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其中话语文本互文性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话语表现和杂语在文本中表现各自权力阶级的权势和意识形态。反之,权力和意识形态也影响着话语的产生和形成。
胡婷婷
关键词:话语互文性
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
2009年
通过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领域的代表人物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理论,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对一篇CNN报道进行了分析。从中反映了在新闻语篇中体现话语文本互文性的"话语表现"与"杂语性"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同时也体现了新闻语篇中代表不同权力阶层的"声音"是如何被很好地融合、搀杂,以用来表现不同权力阶层的意识形态的。
胡婷婷
关键词:新闻语篇互文性批评性话语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