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良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3篇主动脉
  • 2篇动脉内
  • 2篇心室
  • 2篇心室舒张
  • 2篇心室舒张功能
  • 2篇选择素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症
  • 2篇舒张
  • 2篇舒张功能
  • 2篇球囊
  • 2篇球囊反搏
  • 2篇主动脉内
  • 2篇主动脉内球囊...
  • 2篇左心
  • 2篇左心室
  • 2篇左心室舒张
  • 2篇左心室舒张功...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心肺血...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6篇章良
  • 6篇李进华
  • 6篇来永强
  • 4篇李景伟
  • 3篇崔永超
  • 3篇周其文
  • 3篇赖以恒
  • 2篇姜文剑
  • 2篇刘冬
  • 2篇戴江
  • 2篇王炯
  • 1篇许李力
  • 1篇高秀莹
  • 1篇张晓霞
  • 1篇白涛
  • 1篇高峰
  • 1篇陶红
  • 1篇李平
  • 1篇罗志强
  • 1篇张福庄

传媒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心肺血管病杂...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第七届北京五...

年份

  • 3篇2013
  • 3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组织多普勒对“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评价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EMVP技术将脱垂的二尖瓣叶相对应的前后叶缝合起来,形成一个双孔二尖瓣,从而改变了二尖瓣的解剖形态,本文旨在研究组织多普勒在"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作用。方法:30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根据成形方式被分成A、B组,A组:15例二尖瓣后叶脱垂患者接受后叶楔形切除;B组:15例前叶或双叶脱垂患者接受"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二尖瓣环成形。术前及术后1周,运用彩色多普勒、组织多普勒测定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包括:术前和术后E峰与A峰血流速比值(E/A),舒张期E峰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的比值(E/Em),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的比值(Em/Am)。结果:A组与B组成形术后二尖瓣口面积及二尖瓣反流程度均明显减小,E/A、E/Em及Em/Am在手术前后组间及组内之间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组织多普勒能较好客观地评价"缘对缘"二尖瓣成形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技术效果良好,对左心室的舒张功能无明显影响。
李进华王炯来永强李景伟赖以恒崔永超章良周其文
关键词:左心室舒张功能
心外膜脂肪组织中他扎罗汀诱导基因2表达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他扎罗汀诱导基因2(chemerin)在冠心病(CHD)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EAT)中表达及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53例行选择性心脏外科手术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CHD,n=37)和非冠心病组(NCHD,n=16),收集临床资料,进行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体外循环前分别取两组EAT和皮下脂肪组织(SAT),采用RT-PCR法检测脂肪组织中chemerin、ChemR23、APN与TNF-αmRNA的表达。结果与NCHD组比,CHD组EAT中chemer-in、TNF-α表达水平升高,APN表达减低(P均<0.01),但两组间ChemR23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D组chemerin在EAT中表达高于SAT(P<0.05),NCHD组chemerin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AT中chemerin基因表达与Gensini冠状动脉评分、BMI、WC、FPG呈正相关,与APN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CHD患者EAT中chemerin表达升高,CAS越严重,chemerin基因表达水平越高。
高秀莹陶红米树华张福庄龚凤英来永强高峰张晓霞王林杰李进华李景伟罗志强章良李平许李力白涛
关键词:心外膜脂肪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患者P-选择素与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2013年
通过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前后血浆P-选择素的变化规律,探讨P-选择素与IABP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安贞医院首次放置IABP辅助治疗患者40例。分别于其放置IABP前,放置IABP后12 h、24 h、48 h和72 h,抽取肘正中静脉血样,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测定血浆P-选择素的浓度。分析IABP放置72 h内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变化趋势。根据围手术期期间IABP放置时段的不同,将样本分为3组,分别为术前放置组、术中放置组及术后放置组,分析不同时点放置IABP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结果:对40例患者进行的临床试验研究显示,IABP放置前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浆中P-选择素的浓度在IABP放置后即开始升高,并于放置后48 h达到峰值,其后开始逐步下降。术前放置IABP、术中放置IABP和术后放置IABP,组间血浆P-选择素的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ABP置入后血浆P-选择素浓度表达升高,血小板活化程度增强,血小板破坏消耗增多,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
刘冬来永强章良李进华戴江姜文剑
关键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P-选择素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活化
P-选择素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相关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临床试验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IABP置入前后血浆P选择素的变化规律,探讨P选择素与IABP相关血小板减少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首次放置IABP辅助治疗患者40例.分别于其放置IABP前,放置IABP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
刘冬来永强章良李进华戴江姜文剑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P-选择素血小板减少
文献传递
“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对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对术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以了解该成形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2006年2月至2007年12月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0例中至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二尖瓣后叶脱垂患者施行后叶楔形切除二尖瓣成形术;实验组:15例,前叶或双叶脱垂患者施行"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所有患者均用二尖瓣成形环(Medtronic成形环)成形。用漂浮Swan-Ganz导管监测术前、术毕、术后2 h、4 h、6 h和12 h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前和术后1周,运用脉冲多普勒、组织多普勒测定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包括术前和术后左心室舒张峰值血流速度E峰与A峰的比值(E/A),舒张期E峰血流速度与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的比值(E/Em),舒张早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环的最大运动速度的比值(Em/Am)。结果两组患者二尖瓣成形二尖瓣瓣口面积均较本组术前明显减小(对照组3.63±1.06 cm2vs.7.18±2.41 cm2;实验组3.44±1.02 cm2vs.6.51±3.06 cm2;P<0.05),二尖瓣反流均较本组术前明显减少(对照组0.53±0.64 cm2vs.3.60±0.51 cm2;实验组0.67±0.82 cm2vs.3.40±0.63 cm2,P<0.05);但术前、术后两组间二尖瓣瓣口面积和二尖瓣反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E/A、E/Em和Em/A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A 1.28±0.36 vs.1.95±1.06;E/Em 8.79±2.16 vs.8.13±3.02;Em/Am 1.39±0.38 vs.1.31±0.41;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肺动脉楔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3.60±4.37 mm Hg vs.12.20±3.53 mm Hg,P>0.05)。结论"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术效果良好,对左心室舒张功能无明显影响,双孔二尖瓣具有与正常二尖瓣相似的的血流动力学特征。
李进华来永强王炯李景伟赖以恒崔永超章良周其文
关键词: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舒张功能
主肺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2009年
目的探讨主肺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1987年12月至2007年3月,16例主肺间隔缺损病儿(人),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5个月~22岁,平均(8.2±7.1)岁;体重5.8~50.0奴,平均(22.2±13.9)kg。Moil分型Ⅰ型7例,Ⅱ型7例,Ⅲ型2例。主肺间隔缺损大小10.35min,平均(22.6±7.3)mm。其中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肺主动脉弓离断畸形(B型)各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术前10例行心导管检查,肺动脉收缩压50—120mm Hg(1mmHg=0.133kPa),平均(75.4±25.2)mmHg,肺动脉平均压21~100mmHg,平均(60.3±24.8)mmHg。14例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2例在深低温停循环完成手术。结果主动脉阻断(70.6±48.1)min,体外循环(110.5±62.9)min。术后10例肺动脉收缩压(50.2±18.5)mm Hg,平均肺动脉压(40.0±15.2)mmHg,术后呼吸机使用(22.6±14.5)h,滞留重症监护室1~70d,总住院14,127d。2例合并主动脉弓离断者围术期分别死于急性。肾衰和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4例痊愈,平均随访(8.8±7.5)年,1例主肺动脉间隔小残余漏,余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主肺间隔缺损者肺血管病理改变早,早期诊断、及时手术,能降低病死率。
李进华来永强李景伟赖以恒崔永超郝兴海章良周其文
关键词: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心脏外科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