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秦华

作品数:140 被引量:785H指数:15
供职机构:浙江农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2篇期刊文章
  • 31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标准

领域

  • 80篇农业科学
  • 2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3篇文化科学
  • 2篇生物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9篇土壤
  • 32篇微生物
  • 23篇污染
  • 20篇菌根
  • 19篇丛枝菌根
  • 18篇菌根真菌
  • 17篇丛枝菌根真菌
  • 16篇污染土
  • 16篇污染土壤
  • 14篇雷竹
  • 14篇雷竹林
  • 13篇土壤微生物
  • 12篇群落
  • 12篇微生物群落
  • 11篇细菌群落
  • 10篇教学
  • 9篇多氯联苯
  • 9篇施肥
  • 9篇课程
  • 7篇有机肥

机构

  • 113篇浙江农林大学
  • 20篇中国科学院
  • 19篇杭州市临安区...
  • 11篇浙江林学院
  • 8篇上海第二工业...
  • 6篇浙江大学
  • 5篇浙江省临安市...
  • 5篇浙江省耕地质...
  • 4篇上海烟草(集...
  • 4篇衢州市柯城区...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佛山科学技术...
  • 2篇临安市农业技...
  • 2篇中国水稻研究...
  • 2篇建德市林业局
  • 2篇安徽省交通航...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作者

  • 137篇秦华
  • 47篇徐秋芳
  • 15篇林先贵
  • 14篇李永春
  • 11篇白建峰
  • 9篇吴家森
  • 9篇曹志洪
  • 7篇邬奇峰
  • 7篇李永夫
  • 6篇姜培坤
  • 6篇叶正钱
  • 6篇陈俊辉
  • 5篇黄坚钦
  • 5篇尹睿
  • 5篇王俊华
  • 5篇胡君利
  • 5篇杨芳
  • 4篇王海龙
  • 4篇张华勇
  • 4篇陆扣萍

传媒

  • 18篇土壤学报
  • 14篇浙江农林大学...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教育教学论坛
  • 4篇植物营养与肥...
  • 4篇中国土壤与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安徽农业科学
  • 3篇浙江农业学报
  • 3篇浙江林学院学...
  • 2篇林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微生物学报

年份

  • 7篇2025
  • 14篇2024
  • 10篇2023
  • 14篇2022
  • 10篇2021
  • 8篇2020
  • 6篇2019
  • 7篇2018
  • 9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7篇2014
  • 2篇2013
  • 10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1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集约经营雷竹林土壤氮素状况及氮平衡的估算被引量:46
2007年
黄芳蔡荣荣孙达秦华杨芳庄舜尧林先贵曹志洪
关键词:雷竹林氮素状况氮平衡土壤栽培历史
生物菌剂对青枯病防控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的优化
2024年
[目的]由茄科劳尔氏菌引起的青枯病是一种普遍的细菌性土传病害,严重威胁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青枯病主要采用生物技术防治,但由于施用方法以及生防菌株较为多元,生防效果差异较大。因此,我们研究了生物菌剂对青枯病发病率的防控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以关键词“青枯病”和“生物菌剂”、“Ralstonia solanacearum”或“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和“Biological bacterium agent”或“Biological bacterium control”进行检索。以具有1个不施生物菌剂对照组,且具有发病率(DI)、发病率均值和样本量为条件进行筛选,共获得113对有效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了生物菌剂的防控效果及主要影响因素。采用Metawin软件中的随机效应模型,以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效应值(effect size, ES)评价因素的效应强弱。[结果]施用生物菌剂后,青枯病发病率从77.35%降至37.13%,防控效率为52.00%。施用模式、土壤中功能微生物与青枯菌数量比、功能微生物种类是影响青枯病防治效果的主要因素。土施、浸根、喷淋和种子处理4种施用方法对青枯病的防控效应值分别为-0.80~-0.61、-1.34~-1.15、-0.96~-0.79和-0.67~-0.49,说明4种施用方法均有显著的防控效果,以浸根法的防控效率最好,其防控效率可达66.72%。施用生物菌剂后的土壤中功能微生物与青枯菌数量比值为1∶1、10∶1、100∶1时,对青枯病均有显著防控效果,以比值为100∶1时的防控效果(63.62%)最为显著。链霉菌对青枯病的防效优于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其防控效率可达74.08%。[结论]生物菌剂对青枯病的防治效果普遍较为显著,采用移栽前浸根,生物菌剂施用量达到土壤中功能微生物数量与青枯菌数量比值为100∶1,选择链霉菌属作为功能菌剂,均可获得较高且稳定的青枯病防控效果。
胡星磊白鸽邱巍袁军秦华赵梦丽徐秋芳
关键词:青枯病发病率生物菌剂防控效果META分析
不同经营强度下毛竹丛枝菌根共生体对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利用原位微宇宙试验将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菌丝与根系区分,设置菌根室(RA)和菌丝室(AH)两个分室处理,以粗放经营(extensive management,EM)毛竹林为对照,研究集约经营(Intensive management,IM)条件下毛竹林土壤丛枝菌根共生体对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及其响应机理。结果表明,无论集约经营还是粗放经营AH处理土壤pH均显著降低,且集约经营毛竹林AH处理土壤碱解氮显著降低;不同分室处理对硝化势没有显著影响,但集约经营毛竹林RA处理土壤硝化势显著高于粗放经营;集约经营之后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基因丰度显著降低,而氨氧化细菌(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OB)基因丰度则在两种经营强度的AH处理中显著降低。不同经营强度和分室处理并未对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产生显著影响,但网络分析显示集约经营毛竹林氨氧化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和共生关系优于粗放经营,粗放经营毛竹林氨氧化微生物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研究结果为更好地理解毛竹林AM真菌与氨氧化微生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葛江飞杨为中高雄飞孙思哲陈俊辉梁辰飞徐秋芳邬奇峰秦华
关键词:毛竹林
一种茶园土壤肥力改善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茶园土壤肥力改善装置。所述茶园土壤肥力改善装置包括储存杆;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通孔、滤网、固定杆、支架、罩头和连接杆,所述储存杆的侧壁倾斜安装所述通孔,所述储存杆的内部居中处设置中空的所述固定杆,...
凌晓晓秦华
一种帕鲁迪斯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帕鲁迪斯伯克霍尔德氏菌及其应用,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帕鲁迪斯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paludis)S3‑22L,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菌种保藏号...
秦华彭丽媛陈俊辉邬奇峰马行聪
长期集约经营条件下雷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被引量:23
2010年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是一种优良的笋用竹种,长期强度经营虽然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也导致竹林提早退化。在浙江省临安市横畈镇和西天目乡的雷竹样地采样调查,选取栽植时间分别为5,10,15 a的雷竹林地土壤,以及刚由水稻Oryza sativa田改种为雷竹林的土壤(1 a),旨在研究长期集约经营对雷竹林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横畈镇和西天目乡的雷竹林经过长期集约经营之后,均显著增加了土壤(0~20 cm)中有机碳、全氮、碱解氮、全磷及有效磷的质量分数,而pH值则随着经营年限的延长而降低。长期的集约经营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质量分数以及微生物量碳/有机碳、微生物量氮/全氮的比值;土壤微生物量磷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微生物量磷/全磷的比值则同样随经营年限的延长而逐渐下降。长期施肥和覆盖措施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使土壤生物学总量衰退,促使雷竹林提前退化。
秦华徐秋芳曹志洪
关键词:森林土壤学雷竹林土壤微生物量
生物质炭对长期铅镉复合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0
2022年
采集3种不同程度(低、中、高)铅(Pb)和镉(Cd)长期复合污染农田土壤进行90 d盆栽试验,研究了2%和4%(炭/土质量比)生物质炭施用对土壤养分、重金属含量、土壤微生物丰度和活性的影响,旨在探明生物质炭对长期重金属污染抑制土壤微生物活性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低水平铅镉污染土壤,长期中、高水平铅镉污染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LFA)总量(降幅分别为14%和24%)、革兰氏阴性细菌数量(34%和47%)和真菌数量(56%和57%),提高了细菌胁迫指数(增幅分别为178%和163%)和土壤基础呼吸(51%和73%),且微生物活性受重金属抑制作用随污染程度提高而加剧;相反,生物质炭添加使3种污染土壤可提取态铅和镉的含量分别降低了65%~71%和28%~52%,显著提高了土壤革兰氏阳性(平均14%)和阴性细菌(30%)、真菌数量(32%)、脱氢酶活性(426%)和底物诱导呼吸速率(99%),降低了细菌胁迫指数(20%)。铅镉污染和生物质炭处理均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且两者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铅、镉总量和可提取态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异的主导因素。可提取态铅和镉的含量与微生物丰度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壤p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微生物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生物质炭施用可减轻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胁迫作用,促进微生物生长及其潜在的养分周转功能。
邵佳赵远来冯琰玉潘洋于金珠秦华陈俊辉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磷脂脂肪酸生物质炭土壤呼吸
多氯联苯污染土壤的菌根际修复及其机理研究
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作为植物与土壤、微生物之间联系的桥...
秦华
关键词:土壤污染多氯联苯丛枝菌根真菌生态修复微生物群落
不同类型菌根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差异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21年
菌根是陆地生态系统植物与土壤间物质相互转移的桥梁,通过影响凋落物分解、土壤团聚作用、根系分泌物等作用于土壤碳循环过程。不同类型菌根存在生理功能差异,其中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是目前已知分布最广泛的菌根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菌根通过宿主光合产物的分配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通过代谢产物及缠绕作用的差异影响土壤有机碳稳定;通过调控凋落物分解特征及菌根真菌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为了深入了解ECM和AM影响土壤碳循环过程及其关键调控因素,本研究主要从4个方面综述了不同类型菌根对土壤碳循环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不同菌根宿主向菌根提供碳源和凋落物数量等光合产物分配过程差异;不同菌根的碳汇功能及对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影响;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凋落物分解、激发效应、土壤呼吸等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差异;不同优势菌根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积累能力及相应的微生物群落差异。最后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碳中和”背景下如何依托菌根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金文豪邵帅陈俊辉秦华
关键词:外生菌根丛枝菌根土壤碳循环土壤团聚体
荧光标记解淀粉芽孢杆菌WK1在山核桃树体和土壤中的定殖规律被引量:6
2021年
为探明解淀粉芽孢杆菌WK1在山核桃树和林地土壤的定殖动态及其最佳接种方式,采用电击转化方法导入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构建荧光标记菌株(GFP-WK1)。通过叶面喷施(喷叶法)、根系浇灌(灌根法)和树干滴注(挂液法)3种方式接种GFP-WK1菌液,定期测定GFP-WK1在山核桃树体和土壤中的定殖数量,以及不同土壤pH条件下GFP-WK1在山核桃幼苗根、茎、叶中的定殖量,分析GFP-WK1的定殖能力和移动规律。结果表明:GFP-WK1能够通过喷叶法、灌根法和挂液法的方式在土壤和山核桃树体定殖,GFP-WK1在山核桃树体和土壤之间有良好的移动性,定殖量可保持在104~106 CFU·g^-1。相较于灌根法和喷叶法,挂液法处理下GFP-WK1定殖稳定。不同土壤pH条件下,GFP-WK1在山核桃幼苗中的定殖量均表现为根>茎>叶,在pH值为6.8的土壤条件下定殖效果最好,植物体内的定殖量也相对较高。从短期定殖效果和施用方便的角度,田间实际应用推荐灌根法,并将土壤pH值调到6.8;长期使用的话,建议选择挂液法,以保证树体的菌株定殖量稳定。
高竞方伟顾佳悦严淑娴邵帅梁辰飞秦华陈俊辉徐秋芳
关键词:山核桃解淀粉芽孢杆菌干腐病绿色荧光蛋白定殖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