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荣先
- 作品数:40 被引量:152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下斜肌亢进的手术治疗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下斜肌亢进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下斜肌亢进 80例 ,根据垂直斜视度亢进程度及并发症不同 ,将下斜肌手术方式分为 3类 (3组 ) :截除组 48例 ,鞘内断腱组 16例 ,转位组 16例。结果 80例随访平均 6月 ,截除组治愈44例 (91 67% ) ;鞘内断腱组治愈 14例 (87 5% ) ;转位组治愈 10例 (62 5% )。下斜肌截除组效果最好 ,经统计学处理 ,3组间治愈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下斜肌亢进没有固定的手术模式 ,根据术前垂直斜视角大小、下斜肌亢进程度及是否合并垂直分离性斜视 (DVD) ,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 石荣先连黎红刘卫华盖秀花
- 关键词:下斜肌亢进外科手术手术方法疗效
- 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对4例(4只眼)青光眼滤过术后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的恶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4只眼)在术后早期即出现Ⅱ°、Ⅲ°浅前房,通过眼底检查、手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发现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睫状环阻滞,经睫状体脉络膜上腔放液,并根据病情联合玻璃体水囊抽吸、前段玻璃体切除以及晶状体手术等,所有患眼眼压均恢复正常,前房加深,脉络膜脱离消失。结论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是发生恶性青光眼的诱发因素,预防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是预防恶性青光眼发生的关键;对术后早期即出现的Ⅱ°、Ⅲ°浅前房,及时进行UBM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可减少治疗的盲目性。
- 张建华石荣先连丽红方亚非高景春李彬
- 关键词:小梁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恶性青光眼
- 急性一过性核间性眼肌麻痹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急性一过性核间性眼肌麻痹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措施。方法对急性一过性核间性眼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8例患者中男6例,女2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54岁,平均63.7岁。临床上突然出现复视,伴有头晕、恶心;诊为前核间性右眼内直肌麻痹5例,前核间性左眼内直肌麻痹3例。结果所有患者在发病后8~19h,平均14.3h内完全恢复,无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结论急性一过性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由于一过性内侧纵束局部血液供应障碍,或者是脑供血不足的局部表现所致。积极治疗脑供血不足可以有效的预防本病的发生。
- 张建华陈文武方亚非石荣先李彬
- 关键词:眼外肌麻痹一过性脑缺血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8例手术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常规检查方法及手术设计方法、评价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8例(45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根据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下斜肌亢进程度及其合并症不同共采取17种手术方法,并进行平均5年以上的...
- 石荣先方亚非张建华
- 关键词:上斜肌麻痹下斜肌亢进外科手术疗效
-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4月我院眼科收治的白内障合并原发性青光眼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独治疗组,比较临床疗效及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联合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93%明显优于单独治疗组的79.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治疗组的角膜内皮细胞数量高于单独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眼压、前房深度低于单独治疗组,视力高于单独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白内障青光眼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显著降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量,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晁小蕊卢洋张建华石荣先
- 关键词:白内障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超声乳化角膜内皮细胞
-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鼻内径路鼻腔泪囊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泪囊炎患者38例(40眼)行鼻内镜下鼻内径路鼻腔泪囊造口术,术中采用膨胀海绵微填塞技术,术后6~12个月随访。结果治愈34例(36眼)好转2例(2眼),治疗有效率95%。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口术操作简便,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 陶学勇石荣先翟性友董亚斌刘翔
- 关键词:鼻内镜泪囊炎泪囊鼻腔吻合术
- 儿童眼部手术后弱视综合治疗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评价儿童眼部手术后弱视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248眼)经综合治疗并随访2年以上的儿童眼部手术后弱视。按弱视成因分组:斜视177眼、上睑下垂24眼和白内障47眼;按弱视开始治疗的年龄分组:3~6岁95眼、7~9岁86眼、10~12岁67眼;按弱视程度分组:轻度弱视75眼、中度弱视81眼、重度弱视92眼。结果248眼儿童眼部手术后的弱视,治愈134眼(54.03%),好转40眼(16.13%),无效74眼(29.84%),有效率为70.16%。斜视术后弱视治疗效果最好,上睑下垂者次之,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0,P〉0.05),但二者与白内障术后弱视治愈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P〈0.05;χ2=19.76,P〈0.01);弱视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2,χ2=18.23,χ2=45.58,P〈0.01);弱视程度越轻,效果越好,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χ2=17.23,P〈0.01;χ2=35.48,P〈0.01)。结论儿童眼部手术后的弱视尽早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方可取得较好效果。
- 石荣先方亚非张建华
- 关键词:儿童眼部手术弱视疗效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3
- 2002年
-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 :对 71例手术治疗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 ,按年龄、术式、斜视类型、融合功能、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分组进行研究并观察疗效。结果 :71例随访平均 2 8(1~ 10 )a。眼位 :正位 5 7例 (80 % ) ,外斜 9例 (13 % ) ,内斜 5例 (7% ) ;眼位正位率与年龄、术式、斜视类型均无相关性 (P >0 0 5 ) ,而与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和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有关 (P <0 0 5 ) ;非自主性辐辏功能较差或术前无融合功能者眼位的回退率高 (P <0 0 5 ) ;同视机检查双眼视功能 :年龄越小 ,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越高 (P <0 0 1) ;A -V征全部消失。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融合功能的有无和非自主性辐辏功能强弱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 ,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 石荣先
- 关键词:外斜视手术
-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3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常规检查方法及手术设计方法,评价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45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原在位垂直斜视度、下斜肌亢进程度及其合并症不同共采取6种手术方法,术后随访3~10a。结果38例(45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通过6种手术方式进行1期手术,治愈30例,占78.9%;好转4例,占10.5%;无效4例,占10.5%;总有效率为89.5%。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临床表现复杂,无固定的手术模式和固定的手术量,须灵活选择符合具体病情的相应术式。[眼科新进展2010;30(4):375-376,380]
- 石荣先方亚非张建华连黎红
- 关键词:上斜肌麻痹下斜肌亢进外科手术
- 兔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动态观察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研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变化及人工晶状体对CIC的影响。方法 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A组行右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B组行右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7、14、21、28和35d采血,用聚乙二醇比浊法测定CIC。结果 A、B两组术后CIC均升高,于术后第21d达最高峰,35d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t=0.37 P>0.05)。结论兔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CIC升高持续4~5周,人工晶状体植入与术后CIC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 张建华许国强杜耀武盖秀花方亚非石荣先刘英杰刘卫华
- 关键词:兔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循环免疫复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