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永红
- 作品数:96 被引量:416H指数:14
- 供职机构: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 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对超高压造山带的改造
- 对应于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早白垩世NW-SE向的伸展构造在我国东部广泛发育,对超高压造山带进行了强烈的改造.典型的表现区域是北大别近ENE-WSW向展布的混合岩穹隆和WNW-ESE展布的桐柏山背形构造.通过对北大别及其边...
- 林伟石永红冀文斌
- 关键词:早白垩世破坏过程
- 文献传递
- 绿辉石Fe^2+的调整及对榴辉岩温压计算和分类的影响被引量:4
- 2008年
- 榴辉岩中绿辉石的Fe2+校正是一直存在争论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到榴辉岩p-t条件的精确评价。本文通过对南大别太湖地区和桐城地区榴辉岩中绿辉石的四种Fe2+的校正比较,依据计算的峰期变质p-t条件和岩相学研究的限定,探讨了绿辉石Fe2+的校正对温度压力计算的影响,认为电价平衡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校正绿辉石Fe2+的方法,并建议为保证分析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配合使用端元组分调Fe2+法和Fe2+/Fe3+=1∶1方法。同时,根据电价平衡方法计算p-t条件,判定桐城地区榴辉岩为低温高压榴辉岩,推测其原岩为洋壳物质。
- 石永红宋传中赵群
- 关键词:绿辉石榴辉岩
- 大别山太湖地区榴辉岩变质P-T条件及构造意义
- 长期以来,人们对南大别变质带的结构存在不同的认识,Wang等(1990,1992)认为其是一个连续的块体,Okay(1993)认为其是由两个不同的构造块体:"冷"、"热"榴辉岩带组成的,Liu and Wang(1998...
- 石永红
- 关键词:榴辉岩
- 大别山南部黄镇—凉亭河一线宿松变质杂岩岩石学和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及与高压榴辉岩对比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通过对宿松变质杂岩的野外地质观测、岩相学和热力学评价及其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并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研究结果,探讨宿松变质杂岩的岩石构成和变质特征。研究表明宿松变质杂岩自北向南可分为I、II和III三个带,主体仅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至角闪岩相的变质作用,温压范围为t=398~613℃和p=0.61~1.53GPa,平均温压值为t=517℃±50℃和p=1.03±0.21GPa。该变质杂岩未显示任何蓝片岩相的变质特征,其内部也没有温度分带或连续变化的趋势。对比南大别高压单元的峰期变质条件,它们压力差至少可达p=0.92GPa,温度差可能在t=45℃,两者应在构造作用下叠置在一起。
- 石永红林伟王清晨
- 关键词:大别山南部榴辉岩
- 南大别太湖地区榴辉岩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及所揭示的构造含义
- 2006年
- 通过岩石学、矿物成分和峰期变质温压条件的研究表明,南大别变质块体由超高压带、高压/超高压“混合”带和高压带3个变质单元组成,具有区域上的温压渐变趋势。应用5个 Crt-Cpx 温度计和 Grt-Cpx-Phe 压力计,对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计算显示,自北向南,可分为4个温压域,温度压力逐渐降低:760~950℃,3.5~4.1 GPa→ 660~750℃,2.7~3.1 GPa→640~780℃,2.0~2.7 GPa→550~680℃,1.5~2.3 GPa,这表明南大别变质块体在俯冲过程中是一个连续的块体。然而,超高压带和高压带之间的压力差异以及不同变质带内相邻榴辉岩之间的压力差、无序分布特征及其与围岩的构造接触关系显示,南大别变质块体经历了强烈的缩短过程,现今榴辉岩的分布特征反映的是折返至地表的状态。
- 石永红王清晨林伟
- 关键词:榴辉岩
- 安徽泾县地区PTB界线粘土岩特征及其年代学意义被引量:1
- 2018年
- 全球,尤其是华南二叠—三叠纪界线(PTB)附近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对分析生物大灭绝具有重要意义。报道了在安徽泾县昌桥PTB发现2套粘土岩,对其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等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工作,填补了区域的研究空白。研究表明:粘土岩具有烧失量含量偏高、Al_2O_3和K_2O含量较高、Na_2O、Mn O、Ti O_2含量偏低、Si O_2含量较为稳定、存在一定含量的钙质胶结物。同时,见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与自形黄铁矿,具有明显火山作用的特征;粘土岩中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主要集中于251~253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52.3±3.2 Ma,这与最新的地质年代表,P/T界线的年龄为252.17±0.06 Ma基本一致;安徽泾县地区作为华南的一部分,PTB附近存在着火山活动,具有大尺度乃至全球性,与峨眉山玄武岩顶部凝灰岩层发生时间相一致,可能指示了受峨眉山玄武岩影响。此外,火山活动与PTB生物大灭绝相一致,火山活动对当时的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恶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剧了生物绝灭事件。
- 王松徐锦龙刘道彬汪雅菲吴雪峰石永红
- 关键词:粘土岩U-PB年龄火山活动
- 宿松变质杂岩主期变质条件和年龄研究
- 石永红康涛林伟
- 鲁西隆起侏罗系碎屑主物源来自华北北缘:锆石U-Pb和Hf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被引量:4
- 2012年
- 鲁西隆起保存并出露比较完整的晚中生代沉积记录,是研究华北东部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采用碎屑锆石LA-MC-ICP-MS测年方法分析鲁西隆起北缘淄川地区坊子组和三台组中的两个砂岩样品,以此探讨华北东部侏罗纪的沉积物源并约束构造古地理格架。两个砂岩样品具有近似的U-Pb年龄谱。古元古代和新太古代两组U-Pb年龄及其Hf同位素组成与广泛出露于北部的华北克拉通基底一致,根据缺乏新元古代中期(850~700 Ma)岩浆年龄和三叠纪变质年龄的事实,以此可以排除扬子板块以及现今临近于鲁西隆起东南部的苏鲁造山带物源。坊子组和三台组碎屑锆石显生宙年龄(393~256 Ma)记录的晚古生代岩浆活动均未发现于鲁西隆起及其邻近地区,而可以与大量出露于华北北缘及其北部的兴—蒙造山带的岩浆活动进行对比。此外,相当部分的显生宙碎屑锆石(183 Ma、462 Ma和324~154 Ma)具有正的ε_(Hf)(t)值(0.9~12.7)同位素特征,也与兴—蒙造山带特征相似,且三台组砂岩中显生宙碎屑锆石及其中ε_(Hf)(t)值为正值的比例较坊子组均增多。研究认为,华北北缘及其北部的兴—蒙造山带在侏罗纪时从早到晚不断抬升、剥蚀,形成相对华北克拉通内部的高地势特点,由此大量的剥蚀产物向南输运而成为鲁西隆起侏罗系的主要碎屑物源。
- 徐建强李忠石永红
- 关键词:侏罗系
- 大别造山带宿松杂岩中石榴斜长角闪岩变质演化过程、原岩时限及其构造涵义
- 2024年
- 大别造山带是由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而形成的,出露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种类最齐全的各类超高压岩石,全面深刻地记录了大陆深俯冲过程。然而,对于该造山带“浅层”(地壳层次)俯冲折返过程的研究则较少涉及,这制约了对大别造山带形成全过程的整体理解。为此,本次研究以大别造山带最南缘经历绿帘-角闪岩变质的宿松杂岩为研究靶区,针对该杂岩别河地区的石榴斜长角闪岩展开了精细的岩相学、矿物化学、温压评价和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该岩石记录了三个变质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可进一步分为a和b两个亚阶段,具体的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①阶段Ⅰ:T=562±12℃、P=1.03±0.05GPa;②阶段Ⅱ-a:T=663±8℃、P=1.09±0.04GPa;③阶段Ⅱ-b:T=508~584℃、P_(-设定)=0.5~0.7GPa;④阶段Ⅲ:T=396~472℃、P_(-设定)=0.1~0.3GPa。其中,①→②表现为近等压增温型式,反映了一个俯冲迟滞过程,暗示了“浅层”俯冲止于莫霍面附近,并受下伏岩石地幔热源供给导致其持续增温,而②→③→④则显示降温降压样式,表现为缓慢抬升的过程。显然,大别造山带“浅”地壳层次的俯冲属于“暖”俯冲类型,并表现为一个缓慢变质演化过程,明显不同于大别造山带“冷”俯冲类型的大陆深俯冲的快速演化过程。锆石U-Pb年代学研究显示,石榴斜长角闪岩的锆石均为具振荡环带结构,测定的37个谐和年龄范围数据范围为1470±80Ma~1258±101Ma,Th/U比值均大于0.4,加权平均年龄为1381±25Ma,该年龄应为其原岩结晶年龄,代表了哥伦比亚超大陆最终裂解时限。此外,侵入于石榴斜长角闪岩中的富石英花岗岩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29±5Ma,反映了中国东部中生代伸展事件。结合前人的年龄资料,可以推测1.38~1.30Ga为哥伦比亚超大陆向罗迪尼亚超大陆转换的时间节点。同时,可以明确宿松杂岩则是由不同时代、不同岩石类型
- 腊晓峰石永红王娟周安泰
- 关键词:P-T轨迹
- 变质岩中的球状结构及其对变质作用的指示被引量:1
- 2019年
- 球状结构是指由纤维状晶体组成的放射状集合体,其为一种高度不平衡的结构。它们常见于火山岩、假玄武玻璃、沉积岩以及热液沉积物中,在不同变质级别的变质岩中也有广泛报道。变质岩中的球状结构记录了丰富的变质作用信息,然而其在变质岩中的成因机制和对变质作用的指示意义尚缺少详细的研究。球状结构的生长需要温度、压力或成分的改变使得结晶体系远离平衡,它的结晶动力学过程受物质的扩散控制,要求晶体生长速率远大于物质扩散速率。详细解析球状结构和分析导致不平衡的因素有助于限定变质作用的条件和过程。本文拟从变质岩中报道的代表性球状结构出发,基于球状结构结晶所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总结变质岩中球状结构的四种可能成因机制:流体结晶、变质熔体结晶、冲击变质作用和高度不平衡的变质反应。组成球状结构的纤维状晶体具有大的表面能,在持续保持温压和流体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快速重结晶使得球状结构消失,球状结构得以保留意味着其所处的环境要迅速转变为它不再结晶的条件。因此,变质岩中的球状结构指示寄主岩石经历了持续时间很短的非平衡变质作用过程。借鉴其它学科研究球状结构的定量方法和在变质作用条件下开展球状结构的实验研究是变质岩中球状结构研究的潜在方向。
- 陈安平石永红曾晓燕
- 关键词:变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