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 作品数:27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三种叶猴面肌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1992年
- 本文是黑叶猴、菲氏叶猴和银叶猴面部表情肌的首次记述,还与其他灵长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三种叶猴的面肌大部分与猴超科共同特征相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如口三角肌只有深部和存在耳轮大肌等。在这三种叶猴之间以及它们与长尾叶猴之间亦存在一些差异,如颈阔肌在下颌区的交织情况和枕肌片的层数等。
- 叶智彰潘汝亮彭燕章王红
- 关键词:黑叶猴菲氏叶猴面肌
- 糖在猕猴精子低温冷冻保存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8
- 2002年
- TTE或TEST防冻液在冻存猕猴精子时产生不同结果 ,其主要不同在于防冻液中糖成分的不同。本实验利用透射电镜技术检测这 2种防冻液冻存的猕猴精子冷冻前后超微结构的变化 ,以说明糖在低温冻存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冷冻复苏过程对精子结构产生了影响 ,TTE法低温保存的猕猴精子的头部的质膜出现少许皱褶或泡化现象 ,但精子的顶体、核或是精子尾部的结构与鲜精的结构基本相似。猕猴精子经TEST法低温保存后 ,大部分精子结构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精子膜、顶体和精子核明显泡化、损伤或破裂 ,精子尾部不能分辨出正常的超微结构。这提示 ,可能由于TTE防冻液中复杂的糖成分在降温 /复苏过程对精子起到了较好的协同冷冻保护作用 ;而TEST防冻液中单一的糖成分不能完全保护精子避免低温损伤 ,低温保存过程破坏了精子的结构 ,并影响了复苏后精子体外存活能力与受精能力。
- 李喜龙司维王红邹如金季维智
- 关键词:糖类
- 金丝猴长骨的异速生长研究被引量:6
- 1989年
- 文章利用14副成年金丝猴骨架(包括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黔金丝猴R.brelichi)对其长骨与体重间的异速生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金丝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前肢的生长速度大于后肢。这种形态特征与金丝猴在运动过程中攀爬垂直支撑物相联系。从肢间指数和生长系数看,金丝猴的前后肢与其它灵长类相比较,相对于体重来说比较短。这是在树上攀缘过程中使重心更接近支撑攀物和使身体稳定的一种适应。对躯干长(STL),肱骨、桡骨、股骨和胫骨经多维变量分析说明了金丝猴的长骨与体重之间的关系,长骨的结构特征与狮尾狒(Theropithecus)、狒狒(Papio)、叶猴(Presbytis)、猕猴(Mcaaca)及长鼻猴(Nasalis)更为接近。在金丝猴的运动特征上,我们据此推测,它们有一部分时间在地上活动,但休息、睡觉、寻食及逃避敌害等时在树上。因此,在运动中,跳跃、臂摆荡和悬吊不是它们的主要运动方式。
- 潘汝亮王红N.G.JABLONSKI
- 关键词:金丝猴长骨异速生长
- 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跟骨的功能形态研究被引量:4
- 1989年
- 本文从形态描述和统计入手,对短尾猴(macaca arctoides)和猕猴的跟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跟骨变量无论数值大小还是几何图形结构都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跟骨最大宽、跟长、后距骨连结面长、跟骨高度及相对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水平。猕猴跟骨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比短尾猴的表现得更为紧密。据其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我们认为:与猕猴相较,短尾猴更适应于地栖生活。这似乎与短尾猴具更大的体重有关。
- 潘汝亮彭燕章叶智彰王红
- 关键词:短尾猴猕猴跟骨
- 三种叶猴脊神经丛的比较研究
- 1992年
- 本文首次报道3种叶猴脊神经丛的组成,并与其他灵长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颈丛由C_(1-4)组成,多数标本不存在枕小神经和多数标本存在舌下袢;臂丛由C_4—T_2组成,形成典型的三干三索结构,后索形成两个神经袢;腰骶丛由L_(2-7)和S_(1-2)组成,存在屈股神经和耻坐股神经,与猴超科共同特征相一致。
- 叶智彰潘汝亮彭燕章王红俞发宏
- 关键词:叶猴属
- 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脊神经丛
- 1989年
- 由于树鼩在系统发育方面所具的特殊性,以及当今实验动物的小型化趋向,树鼩正在被开发成为新型的实验动物,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随之蓬勃开展,如对染色体(陈宜峰等,1981)、神经生理(刘世熠等,1982)、血象(邹如金等,1983)、骨髓象(张耀平等,1986)、血液生化(彭燕章等,1986;陈保生等,1983)、皮纹(Haines,1955;张耀平等,1984)、解剖(Le Gros Clark,1924、1926;George,1977)、
- 叶智彰彭燕章潘汝亮王红
- 树鼩(Tuapaia belangeri chinensis)的动脉
- 1990年
- 本文在对中国树鼩的动脉系作系统解剖的基础上,记述了树鼩动脉分支的主要特征。同时,还与其他有关种类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树鼩动脉系的主要特征与树鼩科中的其他种类如笔尾树鼩、普通树鼩和地树鼩等的动脉系极为相似,而与灵长类中的猿猴类有较大差异。
- 叶智彰彭燕章潘汝亮王红
- 关键词:树QU动脉形态学特征
- 滇金丝猴下颌的生物力学研究被引量:5
- 1991年
- 利用生物力学原理,判别分析和异速生长对我国特有的滇金丝猴下颌研究表明,由于雄性比雌性具有相对更长的下颌,导致了整个下颌结构在两性间的差异。在所分析的8个变量中,4个被选为性别鉴别的重要特征,判别式为:D=-27.65-0.729CONM1+0.596MANDL+1.204MANDSYM-1.778MANCORPW。与猕猴和长鼻猴相比,滇金丝猴具有相对短的下颌骨,较宽的下颌髁和较高的下颌体。这些特征保障了下颌齿,特别是颊齿列更有利于叶类食物的咀嚼,即有利于咀嚼过程中消除下颌的疲劳。
- 潘汝亮彭燕章叶智彰王红
- 关键词:滇金丝猴下颌生物力学
- 用笛卡儿座标对菲氏叶猴和黑叶猴颅骨的比较形态研究
- 1992年
- 本文利用三维笛卡儿空间座标对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黑叶猴(P.francoisi)颅骨的形态结构作了比较研究,描绘了它们的侧视和俯视投影图形。结果表明,两种投影图形均显示黑叶猴的颅骨大于菲氏叶猴,且显著性增大的区域出现在眉点、囟门、枕骨大孔附近和下颌骨体的高度。但菲氏叶猴较黑叶猴具有更凸的面颅。据枕骨隆突至眉点的侧视投影弧长,两种叶猴的数学模式均为:Y=a+bX-cX^2(R=0.92)。从侧视投影看,两种叶猴自枕骨隆突至眉点主要表出大小的不同。若据俯视投影图,两种颅骨的差异主要出现在外耳道以前的部分。黑叶猴较菲氏叶猴具有十分显著性增高的下颌骨体以及相对应更发达的咬肌和咀嚼器官,这很可能与它取食更多的果类食物有关。
- 潘汝亮彭燕章叶智彰王红
- 关键词:颅骨菲氏叶猴黑叶猴
- 菲氏叶猴和黑叶猴的齿弓被引量:2
- 1988年
- 本文对菲氏叶猴(Presbytis phayrei)和黑叶猴(Presbytis francoisi)成年头颅的上下齿弓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说明,在黑叶猴中,由于与颧骨眶低点相连,垂直于M^(3)根部齿弓的距离非常显著地大于菲氏叶猴,因而其面颅体积显著性地大于菲氏叶猴,而且菲氏叶猴的面颅比黑叶猴更为凸出。在对齿弓的对称性研究时发现,除黑叶猴的上齿弓向右偏离外,别的都向左侧发生偏离。这种偏离似乎与用手优势相联系。在进行多变量分析时发现,两种叶猴所研究的变量下颌的比上颌的发生了更大的变异。进一步证实了运动的器官比固定的器官易产生变异。
- 潘汝亮马世来王红马原野
- 关键词:菲氏叶猴黑叶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