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旭
- 作品数:6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合并地中海贫血1例
- 2014年
- [病例]男性,64岁。因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无传染病史,无外伤手术史,无药物、食物及其他接触物过敏史,有家族遗传史。查体:重度贫血貌,颜面色素沉着,右颊部褐斑,下肢红褐斑。肝肋下未触及,脾脏高度肿大,脾缘超过脐水平线与前正中线,下缘达双侧髂前上脊连线水平,右缘超过中线约3.0 cm。B超显示肝左叶大。CT胸片显示脾大。
- 赵佳强余文俊黄华邱进锋周园园王端旭尹俊
- 关键词:地中海贫血肝左叶颊部传染病史血红蛋白含量
-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凋亡的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凋亡的情况。方法:临床确诊的慢性ITP患者40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40名,分离血小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和血小板表面磷脂酰丝氨酸(PS)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的激活和促凋亡蛋白Bak、Bax以及抗凋亡蛋白Bcl-xL的表达。结果:慢性ITP患者去极化血小板的数量明显多于健康对照者,血小板线粒体跨膜电位显著低于健康对照者(P<0.01)。从血小板提取的蛋白质经Western blot检测表明,慢性ITP患者血小板中的caspase-3裂解出一条17ku大小的条带,提示caspase-3被激活,而且凝溶胶蛋白在活化的caspase-3作用下裂解出一条47ku大小的条带。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中,促凋亡蛋白Bak和Bax的表达均强于健康对照者,而抗凋亡蛋白Bcl-xL的表达则弱于健康对照者。此外,慢性ITP患者表达PS的血小板数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结论: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存在着线粒体途径的凋亡现象,血小板凋亡可能是慢性ITP的发病机制之一。
- 尹俊王建陈小勤余文俊廖敬源王端旭
- 关键词: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细胞凋亡
- 复方皂矾丸对化学治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观察复方皂矾丸对化学治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研究。方法:将本院100例化学治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2组患者都予原发肿瘤疾病的常规护理及对症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复方皂矾丸;1周为1个疗程,2组均接受为期2周的治疗。另外在本院体检中心随机抽取5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2周,分别采血检测患者白细胞计数。治疗前和治疗后(此处指治疗2周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3(IL-23)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辅助性T细胞17(Th17);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情况。结果:1)与健康组比较,观察组、对照组均较低(P<0.05),然而治疗2周后,观察组已经接近正常白细胞指数的最低值4.0×10~9/L。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接受治疗措施后白细胞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观察组的提高值的幅度更大(P<0.05)。2)IL-23、IL-6、Th17和STAT3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比治疗前低(P<0.05),比健康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Th17细胞占总T细胞(CD4)的百分比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STAT3的过度激活是化疗所致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主要变化,复方皂矾丸抑制其磷酸化程度将是减少因其导致Th17转化率增加的现象,减少了因化疗导致T淋巴细胞功能亢进,纠正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的粒细胞减少。
- 张泽文王端旭林文杰陈江声
- 关键词:复方皂矾丸临床疗效
- 血小板钙网织蛋白在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蛋白表达的差异。方法:分别分离10例慢性ITP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的血小板,建立各自的样本池。并提取血小板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寻找慢性ITP患者和健康对照者血小板的差异蛋白点,采用质谱分析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结果:双向电泳联合质谱分析发现钙网织蛋白在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中正常表达,而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中几乎无表达。结论:钙网织蛋白缺失是慢性ITP患者血小板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点,可能在慢性ITP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周园园赵佳强王思敏余文俊王端旭尹俊
- 关键词: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
- 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
- 2015年
- 目的 :观察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TP患者血小板表达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P2Y1、P2Y12)、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α2A-adrenergic receptor,α2A-AR)和血栓烷A2受体(thromboxane A2receptor,TXA2-R)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血小板Gα蛋白、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1,PAR-1)和蛋白酶激活受体-4(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4,PAR-4)的表达。结果: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表达P2Y1、P2Y12、α2AAR和TXA2-R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31.4±2.2、29.6±2.1、25.8±2.9和39.8±3.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分别为7.8±0.8、7.2±1.3、9.8±0.9和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蛋白印迹法检测显示,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表达Gα蛋白、PAR-1和PAR-4的累积光密度值分别为1 046.3±159.96、832.98±98.81和1 518.80±272.45,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分别为254.49±39.51、203.92±27.47和431.27±4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人慢性ITP患者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的表达增多,提示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可能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 邱进锋王端旭张森张摇威纪少娜易海宁赵佳强尹俊
- 关键词: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流式细胞仪G蛋白偶联受体
- 丹参酮ⅡA抑制血小板活化的G蛋白信号途径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抑制血小板活化的G蛋白信号途径机制。方法采用噻唑蓝(MTT)实验确定凝血酶和TanⅡA对血小板的最适作用终浓度和最适作用时间。分别采用核酸印迹法(Northern blot)和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未处理组(对照组)、凝血酶处理组和TanⅡ处理组G蛋白及相关信号分子蛋白酶激活受体(PARs)、P2Y1、P2Y12、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血栓烷A(TXA2)受体及血栓烷A2(TXA2)受体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凝血酶处理组血小板聚集率、G蛋白及相关信号分子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浓度TanⅡA处理组G蛋白及相关信号分子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凝血酶处理组(P<0.05)。结论 TanⅡA可通过抑制G蛋白及相关信号分子的基因转录和表达抑制血小板活化。
- 张泽文王端旭林文杰陈江声
- 关键词:血小板G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