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睿

作品数:12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306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中国航天医学工程预先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髓室
  • 6篇下颌
  • 6篇磨牙
  • 6篇CBCT
  • 5篇第一恒磨牙
  • 5篇下颌第一恒磨...
  • 5篇模拟失重
  • 5篇汉族
  • 5篇汉族人
  • 5篇恒磨牙
  • 4篇CB
  • 4篇CT研究
  • 3篇髓室底
  • 2篇球菌
  • 2篇超重
  • 1篇蛋白
  • 1篇第一磨牙
  • 1篇牙本质
  • 1篇牙菌斑
  • 1篇牙龈

机构

  • 12篇解放军第30...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国航天员科...
  • 1篇西安第四军医...
  • 1篇解放军306...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航天总医...

作者

  • 12篇王睿
  • 10篇牛忠英
  • 6篇闫澍
  • 5篇汤楚华
  • 4篇张建中
  • 4篇刘彦
  • 3篇郑燕华
  • 2篇陈宇晖
  • 2篇党平
  • 1篇李建军
  • 1篇丁寅
  • 1篇宋淑军
  • 1篇唐志忠
  • 1篇郭立国
  • 1篇施生根
  • 1篇徐冰心
  • 1篇李勇枝
  • 1篇聂敏媛
  • 1篇包博
  • 1篇司少艳

传媒

  • 3篇航天医学与医...
  • 2篇牙体牙髓牙周...
  • 2篇实用口腔医学...
  • 1篇北京口腔医学
  • 1篇口腔颌面修复...

年份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底与釉牙骨质界关系
目的 应用CBCT影像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底与釉牙骨质界的关系,为牙体牙髓手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选取本中心CBCT数据库中汉族人420例(男、女各210);按年龄分为6组,分别为:A组(15-24岁)、B组(2...
刘彦牛忠英闫澍王睿
关键词:CBCT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底
基于CBCT对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及牙本质厚度与年龄关系的研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高度和牙本质厚度与年龄的关系。方法:收集汉族受试者420例(男、女各210例)下颌第一磨牙CBCT影像资料,分6组(15~24岁、25~34岁、35~44岁、45~54岁、55~64岁、65~74岁)。运用CBCT自带软件测量牙齿中轴线上髓室的高度和牙本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髓室高度:男性(0.85±0.54)mm、女性(0.79±0.51)mm;髓室顶牙本质厚度:男性(3.60±0.49)mm,女性(3.50±0.49)mm;髓室底牙本质厚度:男性(2.57±0.52)mm,女性(2.49±0.51)mm,随年龄增长髓室高度减小,牙本质厚度增加,与年龄有相关关系(P<0.05),髓室底牙本质厚度增大速率明显高于髓室顶(P<0.05),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汉族人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高度减小,牙本质厚度增大,髓室底牙本质厚度增加较髓室顶更明显。
刘彦牛忠英王睿闫澍张建中汤楚华师苏萌
关键词:CBCT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牙本质年龄
上颌复合体横向牵张的应力分布和位移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模拟横向牵张成骨术,分析上颌骨应力分布与位移趋势。方法:在力学相似性较高的上颌骨复合体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上颌第一前磨牙处牵张成骨术,计算各标志点的应力及位移。结果:第一前磨牙处加载时第一前磨牙点、尖牙点、上牙槽座点处产生较大张应力。X轴方向的最大位移在第一前磨牙基骨;Y轴方向的位移:鼻腔整体轻微后移,颧骨整体前移;Z轴方向的位移:腭平面在下降的同时伴前上旋转趋势,鼻腔整体向下移动,颧骨向上移动。结论:第一前磨牙处加载时,在牙弓前中段产生明显的骨牵张作用,牙弓中段增宽明显;鼻腔向后下移动,腭平面下降并伴前上旋转。
聂敏媛丁寅施生根党平王睿李建军
关键词:上颌骨复合体牵张成骨术有限元法
模拟失重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及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
2015年
目的观察模拟失重对变异链球菌生长、产酸及合成胞外多糖的影响,探讨模拟失重环境下变异链球菌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用高截面纵横比容器(high aspect ratio vessel,HARV)建立模拟失重细菌培养模型,将变异链球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拟失重组,在2、4、6、8、10、12、16、20和24 h,比较其菌液的OD600nm吸光度值并绘制生长曲线;培养24 h后,测定p H值并分析p H变化;通过蒽酮法分析模拟失重对细菌合成水不溶性及水溶性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拟失重组变异链球菌提前进入对数生长期,2、4、6、8、10、12 h的OD600nm值升高(P<0.05);16、20、24 h的OD600nm值无明显变化(P>0.05)。模拟失重条件下变异链球菌的产酸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成水不溶性及水溶性胞外多糖的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抑制(P<0.05)。结论短期失重环境对变异链球菌生长及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其作用机理有待深入研究。
周艳牛忠英汤楚华郑燕华司少艳宋淑军王睿徐冰心刘颖
关键词:模拟失重变异链球菌胞外多糖
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顶与釉牙骨质界关系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用CBCT影像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顶与釉牙骨质界的关系。方法:收集汉族人下颌第一磨牙420例(男、女各210例),年龄15~74岁,以10岁间隔分为6组,分别测量各组髓室顶低点到釉牙骨质界连线的垂直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髓室顶低点至釉牙骨质界的垂直距离(mm):近远中向正中面男性-0.82±0.63,女性-0.78±0.60;颊舌向正中面,男性-0.72±0.63,女性-0.61±0.62,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年龄增长髓室顶低点有向釉牙骨质界连线根方移动的趋势,即负值的绝对值增大,与年龄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汉族人下颌第一磨牙髓室顶低点位于釉牙骨质界连线根方1 mm内,性别间无明显差异,与年龄有相关性。
刘彦牛忠英王睿闫澍张建中师苏萌郭一馨
关键词:CBCT下颌第一磨牙
应用CBCT对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增龄性变化的研究
目的:应用CBCT影像研究下颌第一磨牙髓室径和髓室壁牙本质厚度及其比值与年龄的关系,旨在丰富牙体解剖学数据,为口腔临床精准治疗,避免和减少医源性损伤提供依据。方法:选择420例汉族人CBCT图像(男、女各210人),根据...
刘彦牛忠英王睿闫澍
模拟失重30d后再超重对猴牙龈组织中IL-17A及IL-23mRNA表达的影响
2016年
目的:探讨模拟失重30 d后再超重对猴牙龈组织中IL-17A、IL-23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23只雄性猕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n=3)、失重组(B组,n=3)、超重组(C组,n=3)、失重30 d后再超重组(D组,n=14);D组根据再超重载荷量分为4个亚组:+11Gx/270 s(D1组,n=3)、+13Gx/230 s(D2组,n=4)、+15Gx/200 s(D3组,n=4)、+13Gx/230 s恢复9 d后(D4组,n=3)。用Q-PCR技术检测各组猕猴牙龈组织中IL-17A、IL-2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D2、D3组的IL-17A、IL-23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A、B组(P<0.05);且IL-17A与IL-23之间的mRNA表达具有高度相关性(r=0.974,P<0.05)。结论:在模拟失重30 d后再超重作用下,猴牙龈组织中IL-17A、IL-23 mRNA表达明显增强。
汤楚华牛忠英郑燕华陈宇晖王睿
关键词:失重超重牙龈IL-23
应用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底与釉牙骨质界的关系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应用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底与釉牙骨质界的位置关系,为牙体牙髓病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汉族受试者CBCT影像男、女各210例,按年龄分为6组,15~24、25~34、35~44、45~54、55~64和65~74岁。采用配套软件处理获取的下颌第一磨牙影像资料,测量牙齿中轴线上髓室底到釉牙骨质界连线的垂直距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轴线上髓室底至釉牙骨质界的垂直距离,颊舌向正中面男性(-1.24±0.56)mm,女性(-1.31±0.69)mm;近远中向正中面男性(-1.67±0.63)mm,女性(-1.70±0.63)mm,性别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年龄增长,髓室底向冠方移动,二者间距有缩小的趋势,与年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汉族人下颌第一磨牙髓室底位于釉牙骨质界连线根方3mm区间内,两者间距随年龄增加而缩小。性别间无明显差异。
刘彦牛忠英闫澍王睿张建中汤楚华
关键词:CBCT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底
模拟失重对大鼠咬肌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模拟失重对大鼠咬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模拟失重1w组,模拟失重2w组,模拟失重4w组和正常对照组。4组大鼠的饲养条件相同,分别于实验第1w、第2w和第4w处死大鼠,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大鼠咬肌组织病理学以及超微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第1w、2w和4w,对照组大鼠体重为328.67±15.65、330.00±12.38和326.33±15.88,实验组大鼠体重分别为274.50±41.66、295.00±19.92和288.84±22.41,后者大鼠体重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下观察,1w组大鼠咬肌部分肌纤维溶解、粗细不均,横纹不清晰;其他各实验组肌纤维横纹清晰,无明显肌纤维溶解破坏现象。透射电镜下观察,1w组大鼠咬肌肌原纤维溶解,Z线不连续,线粒体重度肿胀,基质密度降低,线粒体嵴减少,严重者可见空泡化;2w组大鼠线粒体轻度肿胀,肌原纤维周围线粒体数目增多;4w组大鼠咬肌线粒体未见明显肿胀。结论:模拟失重可导致大鼠咬肌发生可逆性的损伤。
张凯牛忠英王睿张建中司少艳
关键词:模拟失重咬肌超微结构
基于CBCT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底与釉牙骨质界关系
目的应用CBCT影像研究汉族人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底与釉牙骨质界的关系,为牙体牙髓手术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本中心CBCT数据库中汉族人420例(男、女各210);按年龄分为6组,分别为:A组(15-24岁)、B组(25-...
刘彦牛忠英闫澍王睿
关键词:CBCT下颌第一恒磨牙髓室底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