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子宫
  • 3篇蛋白
  • 3篇手术
  • 2篇上皮
  • 2篇术后
  • 2篇肿瘤
  • 2篇子宫内膜
  • 2篇卵巢
  • 2篇内膜
  • 2篇宫颈
  • 2篇宫内
  • 2篇宫内膜
  • 1篇电刺激
  • 1篇电刺激技术
  • 1篇电化学发光
  • 1篇电化学发光法
  • 1篇血红
  • 1篇血红蛋白
  • 1篇压力性
  • 1篇压力性尿失禁

机构

  • 11篇中山市小榄人...

作者

  • 11篇王永莉
  • 5篇刘琛姝
  • 3篇麦晓帆
  • 2篇何淑明
  • 2篇陈丽华
  • 1篇隋洪
  • 1篇吴又明
  • 1篇黄雪珍
  • 1篇何敏嫦
  • 1篇陈慧
  • 1篇王红霞
  • 1篇陈光辉
  • 1篇黄惠芳
  • 1篇尹淑杰
  • 1篇晏三华

传媒

  • 2篇中外医疗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吉林医学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妇科肿瘤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老年妇科肿瘤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措施。方法对该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02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妇科肿瘤通常临床表现为绝经后出血、腹部出现包块。老年妇科肿瘤中恶性肿瘤以内膜瘤最为常见,良性肿瘤以卵巢肿瘤和子宫肌瘤为主。该组研究中,恶性肿瘤占比为38.24%,良性肿瘤占比为61.76%。结论老年妇科肿瘤中恶性肿瘤占比较高,手术是当前最主要治疗方式,由于老年妇科肿瘤的术前术后合并症通常较多,应全面增强手术围期护理,提高患者耐受性。
王永莉廖丹英
关键词:老年妇科肿瘤手术治疗
仿生物电刺激技术对子宫内膜薄的治疗作用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观察仿生物电刺激技术用于子宫内膜薄的临床疗效,讨论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选择150例子宫内膜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仿生物电刺激技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雌激素(补佳乐)进行治疗,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观察比较三组子宫内膜变化及受孕率。结果:跟踪治疗2年,实验组及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受孕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仿生物电刺激技术用于子宫内膜薄的治疗,具有与雌激素相当的疗效,且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永莉何淑明刘琛姝晏三华
避孕药在减少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作用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避孕药在减少官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中复发的作用。方法将78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为观察组(n=46例)与对照组(n=32例),观察组采用TCRP手术联合避孕药优思明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TCRP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6月、术后12月的复发及月经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月及术后12月的血红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后6月的复发率分别为(0.0%vs18.8%),术后12月的复发率为(4.4%vs31.3%),术后6月经量减少(87.0%vs15.6%),术后12月的月经量减少(12.5%vs95.7%),术后6月时的血红蛋白水平[(118.5±12.39)g/L vs(109.86±10.46 g/L)],术后12月时的血红蛋白水平[(123.80±9.64)g/L vs(112.61±9.1)g/L],两两比较(P<0.05)。结论 避孕药联合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可有效减少复发率、减少月经出血量及改善血红蛋白状况。
陈丽华王永莉麦晓帆
关键词:避孕药宫腔镜复发率月经量血红蛋白
p53基因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p53基因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3月~2012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100例患者的手术标本为研究对象,实验组60份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依据CIN的级别分成3组,对照组40份标本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情况,分成阳性组(宫颈癌)和阴性组(正常宫颈鳞状上皮);分析5组间的p53阳性表达率。结果正常宫颈鳞状上皮的p53蛋白表达率为0,而宫颈癌p53蛋白表达率为40%,且CIN分级越高,p53阳性表达率也越高,且+++的概率也越高;宫颈癌的细胞分级越高,p53蛋白表达率也越高,即癌细胞的分化率越差,p53蛋白表达率越高,CINⅠ与CINⅡ、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基因蛋白表达与CIN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是宫颈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王永莉刘琛姝吴又明
关键词:P53基因蛋白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免疫组化法
宫颈、阴道分泌物CA125检测及临床意义
何淑明隋洪邓聚辉王永莉林中慧王红霞黄雪珍麦晓帆陈光辉陈慧
1、成果的创新点:1)选择宫颈、阴道分泌物进行研究,并与血清CA125作对比分析,建立了宫颈、阴道分泌物CA125检测方法。2)首次定量检测和分析正常妇女宫颈、阴道分泌物CA125的表达水平及其变化趋势;初步建立了正常妇...
关键词:
关键词:宫颈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电化学发光法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检测在早产预测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观察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检测在早产预测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测定109例孕妇fFN水平,按照fFN≥50as/ml作为阳性值的判断临界点分为fFN阳性组及fFN阴性组,比较两组胎儿的早产情况,分析fFN对早产的预测价值。结果 fFN阳性组7d内分娩2例,占比8.3%,14d内分娩3例,占比12.5%,34w内分娩4例,占比16.7%,37w内分娩6例,占比25.0%;fFN阴性组7d内分娩0例,14d内分娩1例,占比1.2%,34w内分娩4例,占比4.7%,37w内分娩10例,占比11.8%,fFN阳性组7d内,14d内及34w内的分娩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FN7d内、14d内、34w内及37w内预测的敏感度分别为(100%vs75.0%vs50.0%vs37.5%),特异度为(82.5%vs80.0%vs80.2%vs80.6%),阳性预测值为(8.3%vs12.5%vs16.7%vs25.0%),阴性预测值为(100.0%vs98.8%vs95.3%vs88.2%)。结论 fFN在中晚期早产预测近期敏感度、阴性预测值均较高,而在远期敏感度有待提升。
陈丽华王永莉麦晓帆
关键词: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早产
联合检测CA125、HE4和RBP4对预测上皮性卵巢癌的临床价值评价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肿瘤相关抗原125(CA125)、人附睾蛋白4(HE4)和人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在预测早期上皮性卵巢癌及分期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0例上皮性卵巢癌患者作为卵巢癌组,80例健康妇女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血浆CA125、HE4和RBP4水平。按照不同的组合方式比较各组合预测上皮性卵巢癌及分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单个肿瘤标志物检测以RBP4的敏感性最高(90%),CA125的特异性最高(95%)。联合两个肿瘤标志物检测以CA125+RBP4组合的敏感性最高(95%),而CA125+HE4组合的特异性最高(87.5%)。在预测卵巢癌分期时,单个肿瘤标志物检测以RBP4的敏感性最高(早期81.2%,晚期95.8%),而联合两个肿瘤标志物检测早期卵巢癌以CA125+RBP4组合的敏感性最高(93.8%)。结论应用CA125联合RBP4检测有助于卵巢癌的筛查且有助于预测卵巢癌的分期。
刘琛姝王永莉潘玉韵
关键词:上皮性卵巢癌CA125HE4RBP4敏感性
两种不同腹式全宫手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经腹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与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行经腹非脱垂子宫全切术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经腹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70例,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86例。术前、术后进行关于尿失禁及盆底功能问卷调查,并进行盆底肌肉肌力测定,从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肉肌力等方面评价两种不同腹式非脱垂子宫全切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经腹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与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术后12个月患者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患者比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术后12个月患者盆底肌肉肌力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筋膜内子宫全切除术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较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小。
何敏嫦王永莉黄惠芳
关键词:筋膜内筋膜外经腹子宫全切除术压力性尿失禁
45例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剔除手术临床探讨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对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方法:对45例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研究组)与50例单纯行刮宫产术患者(对照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后并发症。研究组除手术时间有所增加外,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新生儿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准备充分、手术技巧熟练的前提下,实施剖宫产合并子宫肌瘤剔除手术安全可行。
王永莉廖丹英
关键词:剖宫产子宫肌瘤手术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临床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探讨和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2个月内宫腔镜确诊子宫内膜息肉发生2次或2次以上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后同时放置曼月乐环1枚;对照组20例,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口服优思明治疗。所有患者均选择术后每3个月复查阴道B超,术后1年常规宫腔镜检查,进而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分别为5.0%(1/20)、25.0%(5/20);此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放置前后月经量及内膜厚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子宫息肉电切术治疗,同时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可有效地防止患者复发,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刘琛姝王永莉尹淑杰
关键词: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子宫内膜息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