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梓宁

作品数:10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9篇中医
  • 4篇中医药
  • 4篇文献计量分析
  • 3篇中医古籍
  • 3篇温病
  • 3篇文献计量学
  • 3篇计量学
  • 2篇医药治疗
  • 2篇用药规律
  • 2篇中医药治
  • 2篇中医药治疗
  • 2篇关联规则
  • 2篇风温
  • 1篇德尔菲
  • 1篇德尔菲法
  • 1篇心肌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 1篇心肌缺血再灌...

机构

  • 10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云南中医学院
  • 1篇中国中医科学...

作者

  • 10篇王梓宁
  • 7篇佟琳
  • 7篇张华敏
  • 3篇唐丹丽
  • 2篇刘寨华
  • 1篇于峥
  • 1篇李宗友
  • 1篇魏民
  • 1篇李琳
  • 1篇杨健
  • 1篇樊新荣
  • 1篇庞玉萍
  • 1篇闫朋宣
  • 1篇储戟农
  • 1篇吴晓锋
  • 1篇李鸿涛
  • 1篇刘思鸿
  • 1篇张伟娜
  • 1篇李爱军
  • 1篇张磊

传媒

  • 3篇中国中医药图...
  • 2篇国际中医中药...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世界中医药
  • 1篇中医学报
  • 1篇西部中医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的用药规律挖掘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的遣方用药规律,以期为后世医者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对古籍中治疗温病伏暑方剂、中药,采用SPSS 19.0及SPSS Clementine软件进行统计与关联规则分析。结果:15种古籍内治疗温病伏暑用方55个,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益元散(5.88%)、五苓散(5.04%)、黄连消暑丸(4.20%);谈及伏暑用药148种,排除甘草外,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茯苓(4.74%)、半夏(3.23%)、黄连(3.03%);治疗伏暑药对前3名配伍依次是半夏-茯苓、白术-茯苓、厚朴-扁豆;常见治疗伏暑的药物组合是泽泻-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茯苓。结论:半夏-茯苓、白术-茯苓、厚朴-扁豆、泽泻-茯苓、生地黄-麦冬配伍具有伏暑治疗特色;益元散、五苓散、黄连香薷饮等为治疗伏暑常用。
佟琳唐丹丽刘寨华王梓宁刘思鸿张华敏
关键词:伏暑中医古籍配伍规律关联规则
从2011年《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摘录基金论文量分析中医临床各科发展现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通过对2011年《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全年收录文章中基金文章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准确把握中医药各科研究重点,为中医药信息学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文献分析法,结合《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各栏目的具体收录情况,对2011年收录的1 348篇基金文章进行分析。结果:基金文章比超过50%的栏目有10个:心脏血管疾病、消化系及腹部疾病、创伤感染、骨伤科、肿瘤科、神经精神科、针灸针麻、按摩及其他疗法、中药学、方剂学。划分为5类级别后,1类基金文章为276篇,占全部基金文章的20.48%,其中1类基金文章比超过30%的栏目有结核病、中药学、医史、历代医家论述、基础理论、造血系及淋巴疾病、方剂学。结论:在中医药临床应用各领域中,基金资助力度不均衡。中医学作为一门全科医学,应该在各个领域争取基金支持,做到全面发展。
王梓宁储戟农于峥李琳庞玉萍魏民
燕京学派经验传承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燕京学派经验传承的研究现状,为临床及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检索源,去重复后分别从发表时间、作者、期刊来源、基金资助和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1956-2012年共发表与燕京医家相关的文献389篇。载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占检出文献量41.90%,主要作者14人,研究热点为名医经验、临证辨治和医案研究。结论对燕京学派梳理与传承体系的归纳明显不足,一些燕京医家经验后继乏人,对燕京学派经验传承相关研究的基金项目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佟琳张华敏张伟娜王梓宁吴晓锋李鸿涛
关键词:名医经验传承发展
基于温病古籍数据挖掘风温与冬温辨治规律的比较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比较古籍中风温病与冬温病辨治规律的异同。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对温病古籍中两种疾病的病因、病位、方药、治法等信息进行系统整理分析。结果:风温以风邪、温热、伏邪、误治等病因为主;病位多在肺;证候包括肺卫证、气分证、营血分证;其治法以清热解表宣肺为主,清法中孕有滋阴;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等配伍具有风温治疗特色;葳蕤汤为治疗风温常用方。冬温发病以素体亏虚为基,又遇非时之气;病位多在里;证候包括肺热里证、营血分证、邪入肝肾证;治疗以清里热为主,阳旦汤及其加减方是治疗冬温的要方。结论:温病古籍中风温与冬温的辨治规律虽存在相同之处,但冬温病位较风温偏于里,偏于阴经;风温治疗以轻清宣解为主,冬温则以清里热为主。
佟琳王梓宁刘寨华张华敏
关键词:风温中医古籍数据挖掘
中医量表研制中应用德尔菲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被引量:12
2019年
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德尔菲法在中医量表研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开始至2018年8月20日。对初步检索得到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 3.2.0中进行查重,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运用Excel 2016与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与分析。结果共获取相关文献367篇;年发表量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6年相关文献发表量达最高64篇;发文量最多的作者为李运伦学者,共发表相关文章8篇;文献主要来源期刊为《中华中医药杂志》,共载有相关文献15篇;广州中医药大学发表的相关学位论文数量最多为41篇;文献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应用德尔菲法进行中医证候及疗效评价方面的量表研制,且所形成的量表主要应用于生存质量及患者报告结局的测量;临床研究中针对的主要疾病为冠心病及其他慢性疾病;量表的主要检验指标为信度和效度。结论德尔菲法目前主要应用于中医证候及疗效评价方面量表的研制,涉及临床中多种慢性疾病,可能成为今后中医量表研制的主要方法之一。
张磊王梓宁佟琳张华敏
关键词:德尔菲法中医量表文献计量学中医
以中国中医科学院为例探讨科研机构院所长目标责任制管理被引量:2
2017年
在分析中国中医科学院多年来所开展的院所长目标责任制管理现状基础上,介绍其主要做法和有益经验,对如何进一步做好院所长目标责任制管理进行探讨,为科研机构院所长目标责任制管理提供借鉴.
张聪李宗友杨睿曹炜李爱军樊新荣闫朋宣王梓宁杨健
关键词:中医药
基于CBM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基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中的文献,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CBM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Excel和Spss19.0软件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获取文献3488篇,文献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从血瘀、痰湿等角度阐释左心室肥厚与高血压之间的病理生理关系,天麻、钩藤等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的疗效,以及葛根在调节血浆中内皮血管肽类、一氧化氮等物质水平。结论目前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药物疗效和药理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的研究药物为天麻、钩藤、葛根等;天麻钩藤饮为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剂之一。
王梓宁佟琳唐丹丽张华敏
关键词:中医药高血压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文献计量学
温病古籍中治疗风温遣方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分析温病古籍中治疗风温的遣方用药规律,为现代医者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运用SPSS软件对温病古籍的风温方剂、中药进行数理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22种温病古籍中治疗风温疾病涉及风温用方31首,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葳蕤汤(16.95%)、瓜萎根汤(11.86%)、牛黄丸(6.78%);涉及风温用药131种,排除甘草,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黄芩(4.85%)、连翘(3.95%)、石膏(3.7%);常见的风温药对前三名配伍依次是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常见的药物组合是川芎-木香-白薇-羌活、杏仁-石膏-葛根.结论 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杏仁-石膏配伍具有风温治疗特色;葳蕤汤加减为治疗风温常用.
佟琳王梓宁张华敏
关键词:风温中医古籍用药规律关联规则
基于PubMed的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基于PubMed数据库文献,对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进行分析,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PubMed中收录的有关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文献为数据来源,利用TDA软件对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个国家发表144篇文献,中国以88篇居发文国家首位,美国和英国分列第2、3位;共发表在51种期刊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以30篇文献居于首位;高频主题词为29个;发文量前15名的作者主要集中在实验研究方面。结论从事中医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多为我国研究人员,以实验研究为主,研究热点多为抗氧化、钙超载和抗心肌缺血损伤方面,研究水平和深度有待提高。
王梓宁唐丹丽佟琳张华敏
关键词:中医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文献计量学
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病的文献计量分析
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全球头号死因。建国60年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疾病,并且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于日本和欧美发达国家。   千百年来,中医药...
王梓宁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期刊论文统计分析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