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昶

作品数:5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骨折
  • 2篇关节
  • 2篇关节功能
  • 1篇代谢
  • 1篇代谢指标
  • 1篇动脉
  • 1篇眩晕
  • 1篇医院改扩建
  • 1篇应激反应
  • 1篇治疗颈性眩晕
  • 1篇入路
  • 1篇髓内
  • 1篇髓内钉
  • 1篇锁髓内钉
  • 1篇人工髋关节
  • 1篇椎动脉
  • 1篇肱骨
  • 1篇肱骨骨折
  • 1篇钛缆
  • 1篇髋关节

机构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5篇王昶
  • 1篇刘志洲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中国医院建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1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入路路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对血清BALP、DPD、TRACP5b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探讨直接前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脱氧吡啶酚(DPD)、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TRACP5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骨代谢指标、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BALP水平升高,DPD、TRACP5b水平下降,且观察组血清BALP水平高于对照组,DPD、TRACP5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低于对照组的35.14%(P<0.05)。结论直接前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切口小,术后住院时间短,且可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王昶
关键词:髋关节功能
融合与对比——解放军403医院改扩建工程回顾
2012年
解放军403医院(大连黄海医院)是由原海军第403医院与空军第469医院经联勤转隶合并而成,是大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大连市工伤保险定点医院,是一所集医疗、
刘志洲王昶
关键词:解放军改扩建工程工伤保险
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BGP、CTX、OPG表达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分叉交锁髓内钉(BLIN)治疗肱骨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BGP、CTX、OPG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4例肱骨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观察组给予分叉交锁髓内钉(BLIN)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肩功能优良率、骨代谢活性指标及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少于对照组,手术、住院、骨折线消失、骨骼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肩功能优良率为91.49%,高于对照组的74.47%(P<0.05)。术前,两组血清BGP、CTX、OPG表达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GP、OPG、CTX表达含量均优于术前,且观察组BGP、OPG表达含量高于对照组,CTX表达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4.26%,低于对照组的21.28%(P<0.05)。结论:分叉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折的效果较好,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肩关节功能优良率,改善骨代谢活性。
王昶
关键词:分叉交锁髓内钉肱骨骨折肩功能
经皮微创钛缆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骨代谢指标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钛缆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应激反应、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77例髌骨骨折患者,按照术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观察组3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切开复位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微创钛缆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指标、并发症、应激反应指标、骨代谢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82%,低于对照组的34.21%(P<0.05);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在术后15 d[(65.21±5.97)分vs(56.47±6.23)分]、术后1个月[(70.28±4.96)分vs(61.65±5.17)分]、术后3个月[(82.68±3.25)分vs(77.62±4.02)分]时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Cor[(13.82±2.02)ng/mL vs(21.36±3.79)ng/mL]、PGE2[(131.25±17.64)pg/mL vs(162.49±21.05)pg/mL]、E[(35.02±6.37)ng/mL vs(60.63±7.59)ng/mL]、NE[(45.65±5.22)ng/mL vs(76.94±7.06)ng/m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OC[(6.30±0.74)μg/L vs(5.28±0.71)μg/L]、PⅠNP[(38.52±6.09)ng/mL vs(23.19±3.57)ng/m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CTX-Ⅰ[(312.07±50.36)pg/mL vs(558.39±62.98)pg/mL]、CTX-Ⅱ[(211.45±32.18)pg/mL vs(342.62±40.92)pg/m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微创钛缆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减轻应激反应,改善术后骨代谢。
王昶
关键词:髌骨骨折膝关节功能应激反应骨代谢
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及其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评估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颈性眩晕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8—2021-08诊治的66例颈性眩晕的临床资料,手术组43例采用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手术治疗,非手术组23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以及治疗后12个月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手术组2例因疗效不满意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4例因无法耐受颈性眩晕症状而接受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1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手术组4例手术部位出现瘀斑,2例主诉声音沙哑,术后第2周完全康复。其余患者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手术组治疗后1、3、6、12个月颈部疼痛VAS评分、交感神经症状评分、NDI指数均低于非手术组,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左侧与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大于非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治疗后12个月双侧椎动脉血流量增加总和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减少程度呈正相关(r=0.679,P<0.001)。结论 经皮颈椎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优于非手术治疗。该术式可以增加双侧椎动脉的血流量,而且血流量增加总和与交感神经症状评分的减少程度存在正相关性,提示椎动脉血流变化在颈性眩晕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王昶任恒久
关键词:颈性眩晕椎动脉交感神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