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瑞克林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均同时予以药物治疗。治疗组予尤瑞克林+拜阿司匹林,对照组予拜阿司匹林;在治疗开始、第14天和第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hinese Stroke Scale,CSS)、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简式Fugal-Meyer运动评分(Fugal-Meyer Assessment,FMA)比较。结果第14天治疗组MBI改善优于对照组,第28天治疗组CSS、MBI、FMA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第14天、第28天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尤瑞克林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王新文李刚
- 关键词:尤瑞克林拜阿司匹林脑梗死
- 围生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6例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围生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PL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围生期RPLS患者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6例患者平均起病年龄(28.2±2.5)岁,呈急性起病,以头痛、癫痫发作、视觉障碍、意识障碍以及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可逆性大脑后部白质损害。结论识别围生期RPLS,对减少不可逆性病灶的形成、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
- 王新文董力群
- 关键词:脑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围生医学神经影像学
- 醒脑静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分析及安全性评价被引量:19
- 2015年
- 目的:探讨醒脑静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评价,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0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注射用尤瑞克林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醒脑静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DA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低于治疗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王新文董力群王文安
- 关键词:醒脑静尤瑞克林急性脑梗塞疗效
- 不同病因所致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S)的临床特征。方法将32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分为子痫组、高血压组和免疫抑制组,比较3组患者临床症状、既往疾病、血常规、尿常规、影像学检查、脑地形图及预后情况。结果 3组患者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头痛发生率及尿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3组脑地形图、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 RES为不同因素诱发的同一疾病。
- 王新文
-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妊娠期高血压免疫抑制治疗
- 围产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
- 目的总结围产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syndrome,RPL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围产期RPLS患者资料并复习...
- 王新文董力群
-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围产期
- 文献传递
- d1-3-正丁基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观察d1-3-正丁基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d1-3-正丁基苯酞+拜阿司匹林,对照组单用拜阿司匹林;在治疗开始、第2周末和第4周末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SS)、改良巴氏指数(MBI)、简式Fugal-Meyer运动评分(FMA)。结果2周末治疗组CSS、MBI改善优于对照组,4周末治疗组CSS、MBI、FMA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2周末、4周末治疗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结论d1-3-正丁基苯酞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王新文董力群
- 关键词:阿司匹林脑梗死
- 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对比研究
- 2011年
- 目的明确妊娠期和非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否存在差别。方法将14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回顾性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既往疾病、伴随疾病、凝血功能、血尿常规、影像学检查结果、脑地形图结果、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预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妊娠组头痛、尿蛋白阳性发生率[83.3%(5/6),100.0%(6/6)]高于非妊娠组[25.0%(2/8),37.5%(3/8),x^2=5.00,P:0.025,P=0.028];年龄、既往和伴随疾病发生率低于非妊娠组(P〈0.01,P〈0.05)。其他临床症状、脑地形图、影像学改变、预后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非妊娠期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为不同因素诱发的同一疾病。
- 唐文波王新文
- 关键词:妊娠
- 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对比研究
- <正>目的:探讨不同病因所致的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32例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回顾性分为子痫组、...
- 王新文
- 关键词: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妊娠期
- 文献传递
- 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及其机制探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治疗脑梗死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2例脑梗死患者,按配对原则分为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组和对照组,各6例。两组均予肠溶阿司匹林、肝素、尼莫地平、降纤酶及甘露醇等常规药物治疗,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组待病情稳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2~3d后开始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治疗。治疗前后作SPECT和MRI检查,比较两组脑部功能区放射性摄取量增减百分比(Pn)、MRI改善情况、改良巴氏指数(MBI)和简式Fugal-Meyer运动评分(FMA)。结果治疗组病侧额区[Pn=(8.02±3.07)%]、上额区[Pn=(12.64±3.98)%)、基底节[Pn=(7.64±2.50)%]及健侧额区[Pn=(10.56±3.87)%]局部脑血流明显增加,对照组病侧额区[Pn=(6.51±2.28)%]和健侧上额区[Pn=(10.25±3.06)%]局部脑血流亦明显增加。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组病侧额区、基底节区Pn值改善程度好于对照组(<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FMA、MBI均有提高,脑SPECT和MRI检查发现病变范围均有缩小。结论生物电反馈穴位刺激治疗能改善脑梗死患者局部脑血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生物电刺激运动神经兴奋和传入信息触发本体反射机制有关。
- 王新文董力群
- 关键词:针刺穴位脑梗塞
-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的影像学进展
- 2002年
- 王新文董力群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