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延平

作品数:76 被引量:749H指数:17
供职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9篇杨树
  • 28篇人工林
  • 27篇杨树人工林
  • 26篇土壤
  • 16篇酚酸
  • 12篇细根
  • 12篇连作
  • 11篇根系
  • 10篇根际
  • 8篇养分
  • 8篇化感
  • 6篇盐碱
  • 6篇根际土
  • 6篇测序
  • 5篇养分有效性
  • 5篇土壤养分
  • 5篇群落
  • 5篇微生物
  • 5篇胁迫
  • 5篇根系分泌物

机构

  • 73篇山东农业大学
  • 21篇山东省林业科...
  • 16篇国家林业局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泰安市泰山风...
  • 2篇学研究院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标准化研...
  • 1篇淮河水利委员...
  • 1篇淮河流域水环...
  • 1篇邹城市林业局

作者

  • 74篇王延平
  • 50篇王华田
  • 14篇姜岳忠
  • 11篇张光灿
  • 9篇董玉峰
  • 7篇刘梦玲
  • 6篇马风云
  • 6篇李传荣
  • 6篇许坛
  • 6篇杨阳
  • 5篇王宗芹
  • 5篇王文波
  • 5篇马雪松
  • 5篇刘霞
  • 4篇董智
  • 4篇倪桂萍
  • 4篇高明宇
  • 3篇谭秀梅
  • 3篇韩亚飞
  • 3篇耿兵

传媒

  • 8篇中国水土保持...
  • 6篇林业科学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山东大学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应用与环境生...
  • 3篇植物生态学报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山东农业教育
  • 2篇第八届中国林...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蚕业科学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6篇2019
  • 11篇2018
  • 2篇2017
  • 9篇2016
  • 6篇2015
  • 5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9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5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吸附与滞留动态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采集不同连作代数杨树人工林土壤样品,采用外源添加酚酸的方法结合HPLC定量测定,研究了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吸附动态和滞留规律,探讨了两种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累积机制。结果表明:(1)两种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吸附可大致分为两个过程,即快速吸附阶段和慢吸附阶段,对羟基苯甲酸的快速吸附阶段大约在16h内完成,而苯甲酸约需24h。达到吸附平衡时,对羟基苯甲酸在土壤中的平均吸附率为58.78%,苯甲酸的平均吸附率为37.07%。(2)杨树人工林土壤对两种酚酸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达到吸附平衡时,对羟基苯甲酸在土壤中的平均吸附量为2483.19μg/g,苯甲酸为1377.51μg/g,对羟基苯甲酸的吸附能力强于苯甲酸。(3)Langmuir动力学方程和一级动力学方程是描述两种酚酸在土壤中吸附过程的最优模型。(4)酚酸滞留量检测结果表明,酚酸添加15d后,对羟基苯甲酸在土壤中的残留率为4.3%~5.2%,而苯甲酸的残留率仅为1.3%~1.7%。两种酚酸在土壤中的滞留动态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对羟基苯甲酸的消除半衰期平均为4.24d,苯甲酸消除半衰期平均为2.61d,对羟基苯甲酸在土壤中的滞留期长于苯甲酸。(5)两种酚酸的吸附与滞留行为与土壤有机质、金属离子、土壤质地等性质关系密切,微生物数量也是决定酚酸在土壤中滞留能力的重要因素。
王延平王华田杨阳姜岳忠王宗芹
关键词:杨树人工林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
山东滨海盐碱地11个造林树种叶解剖特征对土壤条件的响应被引量:12
2019年
叶片作为植物与大气环境连接的重要纽带,对逆境具有强烈的响应。基于叶性状探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对盐碱地植物群落构建具有指导意义。该研究以山东省滨海盐碱地3种不同土壤条件下的11个造林树种为对象,通过对各树种叶解剖性状的测定分析,阐明叶片功能性状与盐碱地土壤环境的关系,以期为盐碱地植被修复与群落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1) 11个树种的叶片厚度较大,栅栏组织发达,紧密排列在叶肉近轴面,呈3–5层。各树种叶片的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PT/ST)普遍较高但差异较大,可指示叶解剖特征在树种间的差异性。(2)不同树种的叶解剖结构在立地环境间具有显著差异, PT/ST可作为指示指标。(3)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树种叶片解剖结构与立地土壤条件具有密切联系。PT/ST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程度高,且与土壤pH以及土壤电导率(25℃)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叶片特征和叶脉特征可解释叶性状随环境变异约84%的信息量。综上所述,叶解剖结构与盐碱地土壤条件存在密切关系,基于叶解剖特征可进一步分析树种对盐碱环境的适应性,并为盐碱地植物群落构建的树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陈旭刘洪凯赵春周王强王延平
关键词:滨海盐碱地叶脉海绵组织
杨树人工林连作与轮作土壤酚酸降解细菌群落特征及酚酸降解代谢规律被引量:10
2016年
杨树人工林的连作障碍与土壤中的酚酸累积有密切关系.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I-107(Populus×euramericanna‘Neva’)欧美杨人工林连作与轮作土壤酚酸降解细菌群落特征及酚酸降解代谢的演变规律.供试土壤中共发现5种酚酸降解细菌,分别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Acetobacteraceae bacterium AT-5844、多噬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multivorans).土壤酚酸降解细菌的丰度因人工林主伐更新轮作方式而异(P<0.05),表现为Ⅰ代林地>轮荒地>轮作花生地>Ⅱ代林地.杨树Ⅰ代林和Ⅱ代林土壤酚酸降解细菌的群落结构基本一致,总丰度Ⅱ代林较Ⅰ代林减少了9.69%,根际土壤中皮氏罗尔斯顿菌和Acetobacteraceae bacterium AT-5844丰度明显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效应明显;与杨树Ⅱ代林地相比,轮作花生地和轮荒地土壤中酚酸降解细菌总丰度分别增加了1.74%和8.27%.供试土壤中共发现6种酚酸降解关键酶,不同土壤中酚酸降解酶基因表达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表现为Ⅰ代林地>Ⅱ代林地>轮作花生地>轮荒地,杨树Ⅱ代林地比Ⅰ代林地低11.18%,而轮作花生地和轮荒地分别又比杨树Ⅱ代林地低27.62%和19.90%,但轮作花生地和轮荒地中酚酸脱羧酶的基因表达丰度较杨树Ⅱ代林分别增加了73.33%和33.33%.因此,杨树人工林连作一代后,土壤中酚酸降解细菌的生长和代谢活性均受到了抑制;轮作可以改善连作对杨树人工林部分土壤酚酸降解细菌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的影响.
王文波马雪松董玉峰王华田王延平伊文慧
关键词:轮作群落特征
杨树人工林品种更替连作与非更替连作根际效应的比较被引量:23
2010年
采用空间位移法对杨树人工林更替连作和非更替连作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探明不同连作经营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品种更替对杨树人工林地力维持的生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更替连作和非更替连作均导致杨树人工林土壤发生不同程度的衰退,非更替连作导致的林地土壤衰退现象更为严重。杨树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养分在非更替连作中下降最为显著,土壤有机质的根际效应显著大于更替连作,而土壤速效N、P、K的根际效应在更替连作中显著增大。非更替连作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发生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较大幅度的上升;更替连作也导致土壤酶活性有类似的变化趋势,但下降(上升)幅度远小于非更替连作,土壤酶活性的根际效应总体呈现非更替连作变化幅度强于品种更替连作的趋势。两种连作模式下土壤中可培养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大致呈现一致趋势,连作将导致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下降,其中土壤细菌比例有所降低,真菌比例上升,土壤呈现从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的特点,非更替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明显大于更替连作。更替连作和非更替连作根际效应的差异可能由不同杨树品种根系分泌物的差异所导致。
王延平王华田谭秀梅姜岳忠孔令刚
关键词:连作模式杨树人工林根际效应根系分泌物
植物根分泌的化感物质及其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植物根系是化感物质进入土壤的重要通道。根系分泌物中含有大量具有化感活性的物质,其中以小分子的酚、酸最为常见,这些物质对植物自身及植物根际微生物和土壤酶具有广泛影响,一度成为化感研究的重要内容。自然状态下根系分泌化感物质的...
王华田王延平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化感物质生态效应环境行为土壤酶
文献传递
一种稳态营养环境幼苗培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稳态营养环境幼苗培养装置,包括培养砵(4)和根箱(2),所述根箱(2)置于培养砵(4)内,在培养砵(4)中注入营养液(6),根箱(2)底部的壁上开设有若干毛孔,在根箱(2)底部放置玻璃棉(5),在根箱(...
王延平王华田朱启良李佳梅
华北石质山地麻栎和刺槐混交林浅层细根特征被引量:7
2018年
根系生长是树种特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根系研究可为困难立地树种适应性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以山东省药乡林场麻栎和刺槐混交林为对象,研究了2种树种在石质山地浅层细根的生物量、细根形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以期揭示华北石质山地2种树种细根生长特征及其环境适宜性。结果表明:1)在根径0~0.5cm范围内,麻栎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刺槐。麻栎根系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4);2)在根径0~0.5cm范围内,刺槐的根系数量显著高于麻栎,而根长、根表面积显著小于麻栎。刺槐根表面积与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r=-0.809);3)刺槐非根际土壤全N含量、有机质含量显著>麻栎。相关性分析表明,刺槐根系生物量、根系形态与土壤养分相关关系不显著,说明土壤养分并不是刺槐根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而麻栎细根生长发育与土壤养分呈显著相关。根据2种树种浅层细根特征,在华北土石山地造林过程中,可考虑其根系生长策略的不同而采用树种混交,从而弥补2种树种对不同限制性因子的缺陷,实现较高的造林成活率和植被保存率。
李佳梅朱启良马璟高明宇王延平
关键词:刺槐麻栎土壤养分根系形态
氮、磷亏缺条件下杨树幼苗根系分泌酚酸的动态
关于酚酸物质在根际土壤中的累积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土壤中酚酸物质的累积取决于这些物质的产生及滞留能力,笔者前期针对外源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滞留等环境行为学特征的研究表明,酚酸在杨树人工林土壤中具有较强的吸附...
王延平王华田
关键词:营养胁迫根系分泌物酚酸
文献传递
黄河三角洲柽柳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被引量:20
2009年
设置21个20 m×20 m样地,调查了黄河三角洲柽柳种群分布特点,采用离散分布理论拟合和聚集强度测定方法,对柽柳种群在不同生境内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柽柳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属于聚集分布,在32 m2面积上聚集强度较大。由沿海滩涂湿地向内陆过渡,柽柳种群的聚集强度逐渐降低;在沿海滩涂地、滨海地和盐碱地内,柽柳种群聚集较强的尺度分别为64、24、64 m2。柽柳种群分布格局主要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是对环境长期适应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刘富强王延平杨阳许景伟王华田
关键词:生境
连作杨树人工林根际土壤中2种酚酸的吸附与解吸行为被引量:12
2010年
采集不同代人工林林地杨树根际土壤样品,采用等温吸附和解吸试验结合HPLC定量测定,研究杨树根际土壤中2种主要酚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的吸附和解吸附特性,探讨2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的累积机制。结果表明:杨树根际土壤对对羟基苯甲酸和苯甲酸均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对羟基苯甲酸的平均吸附率63.39%~72.26%,苯甲酸的吸附率较对羟基苯甲酸低,平均吸附率39.53%~47.46%;Fruendlich等温吸附方程能很好地描述这2种酚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的吸附过程,吸附平衡浓度Ce和吸附量Cs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2种酚酸的吸附作用属于物理吸附,但解吸特性差异较大,对羟基苯甲酸在不同连作代数林地根际土壤吸附平衡液中的解吸能力均较强,平均解吸率46.62%~52.89%;而苯甲酸解吸能力较弱,尤其在高浓度吸附平衡体系中很难进行解吸附,此规律与2种酚酸的吸附常数基本吻合。2种酚酸的吸附和解吸特性一定程度上反映酚酸在杨树根际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学特征,并为进一步揭示其在杨树根际微域的累积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王延平杨阳王华田姜岳忠王宗芹
关键词:对羟基苯甲酸苯甲酸环境行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