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庭选

作品数:6 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地震
  • 1篇地震波
  • 1篇地震波形
  • 1篇地震观测
  • 1篇地震目录
  • 1篇地震数据
  • 1篇地震数字钟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网
  • 1篇地震图
  • 1篇地震预测
  • 1篇地震月报目录
  • 1篇遥测地震
  • 1篇遥测地震台
  • 1篇遥测地震台网
  • 1篇遥测台
  • 1篇遥测台网
  • 1篇震波
  • 1篇震源
  • 1篇震源过程

机构

  • 4篇中国地震局兰...
  • 2篇国家地震局
  • 1篇青海省地震局
  • 1篇海南省地震局

作者

  • 6篇王庭选
  • 2篇王先
  • 2篇刘凤祥
  • 1篇侯维荣
  • 1篇张惠芳
  • 1篇马文静
  • 1篇范五基
  • 1篇闵祥仪
  • 1篇赵仪全
  • 1篇王春花
  • 1篇李海华

传媒

  • 4篇西北地震学报
  • 2篇高原地震

年份

  • 1篇2003
  • 2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遥测地震台网地震波形人机结合分析处理系统
1996年
地震波形的分析处理并不是一般的数值运算或者数据编辑过程,其中有许多环节需要结合人在图像识别方面的经验才能作出准确判断。至今为止,仍然不能完全用计算机代替人来自动而又准确地分析和处理地震信号。通过实时处理所得的结果和数据还需要在地震分析人员的干预下进一步分析处理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在遥测地震台网中使用人机结合方式分析处理地震波形,这在国内还处于初始阶段。为了发展这种处理方法,作者成功研制了兰州遥测台网地震波形人机结合分析处理系统。本系统是用计算机显示的地震波形来分析处理地震的,不仅适合常规地震波形分析,也特别适合于地震速报分析,使地震波形分析处理工作更加快速、准确。本文介绍了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模块结构以及主要功能和特点。
侯维荣王庭选赵仪全刘凤祥
关键词:遥测台网地震波形数据处理人机结合
地震数字钟诊断程序设计分析
1999年
根据地震台网数据处理系统时间码出错的原因,提出并采用计算机程序诊断替代人工诊断的方法,着重分析了时间码变化规律,编写了地震数字钟诊断程序。这个诊断工具软件,对维护地震台网数据处理系统正常运行,确保地震时间准确无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王庭选
关键词:故障诊断
计算机2000年问题对地震观测的影响及其预防方法
1999年
简要分析了计算机2000 年问题对地震观测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各种应用软件方面.提出了几种预防方法,除了更换必要的观测仪器之外,还要解决各类软件的2000
王庭选范五基王先巴志萍张惠芳
关键词:地震观测计算机
地震月报目录数据转换程序的设计和实现被引量:1
2003年
分析了在地震编目中数据转换的格式和转换程序设计方法.利用数据库语言编写了数据转换程序,为地震月报目录和历史地震目录编目提供了实用工具软件.
王先王庭选
关键词:地震目录数据转换
利用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1995年永登5.8级地震的震源过程
1996年
利用兰州遥测地震台网数字化记录资料对1995年7月22日永登MS5.8地震的10次较强余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由余震震源的空间分布图象讨论了该次地震的震源过程。余震震源明显分布在深度不同的呈立体交叉的两个断层面上,而且发震的时间段也具有明显的分组特征。主震震中位于断层立交部位。提出了在北东方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上地壳内不同层位的介质中可能有相互立体交叉的断层发育。
闵祥仪王庭选刘凤祥杜承焕
关键词:数字地震图震源过程层间滑动地震数据
甘肃省未来十年破坏性地震预测
1998年
中强以上地震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网络性和层次性。本项研究表明:甘肃及邻区发生的中强以上地震(1955—1987)有88%分布在网络的结点及其附近;在此基础上,考虑地震活动总趋势判定结果、近期小震活动特征、大震减震效应诸因素,用模式识别方法判定出了该区强震的危险地点,并给出了各危险区未来十年的发震概率。
田植甲张勇利马文静李海华王春花王庭选
关键词:网络结点模式识别发震概率
全文增补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