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康
- 作品数:28 被引量:97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预防和治疗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的有效方法。方法对近5年来资料完整,术前存在HBV感染,术后存活超过6个月的183例成人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用药方法,分为单纯使用拉米呋啶(LAM)组(单纯组)106例与联合使用小剂量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和LAM组(联合组)77例,全部得到随访。结果平均随访14.6个月,单纯组106例患者,移植后1周内HBsAg转阴率为82.1%(87/106),其中18例发现有HBV再感染,再感染率为16.98%(18/106),乙肝复发率为11.3%(12/106),9例检测到YMDD变异,变异率为8.49%。联合组77例患者移植后HBsAg转阴率为94.81%(73/77),HBV再感率为6.49%(5/77),HBV复发率为2.60%(2/77),1例检测到YMDD变异株,变异率为1.30%。移植后1周内HBsAg转阴率、HBV再感染率、复发率、YMDD变异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出现YMDD变异株的患者加用阿德福韦(ADF)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1)小剂量HBIG和LAM联合应用较单纯使用LAM预防肝移植后HBV再感染和复发疗效确切,和国外大剂量静脉使用HBIG和LAM效果相当(x^2=0.306),且具有价格低廉,易于被国人接受的优点;(2)对于小剂量HBIG和LAM联合应用过程中出现YMDD变异引起LAM耐药的患者,应该加用ADF治疗。但是对于此类患者病例数较少,相关经验少,有待于临床进一步观察。
- 张相良朱晓峰石慧娟崔书中唐云强巴明臣王嘉康王斌陆勤赵宏宇吴印兵李美璐
- 关键词:肝移植乙型肝炎病毒拉米呋啶乙肝免疫球蛋白
- 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评价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在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45例进展期低位直肠癌分A和B两组,A组23例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RAC),1-2周后行手术切除,B组22例单纯接受手术治疗。结果PRAC能够明显改变直肠癌的病理组织形态,总有效率95.65%。A组与B组的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91.3%和72.27%;术后1、3年生存率分别为95.65%和86.36%、86.96%和68.18%;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为8.69%和27.27%;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分别为78.26%和59.09%。结论PRAC能提高进展期低位直肠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及生存率,减少术后复发率,提高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
- 唐云强谭志明王嘉康汤日杰王俊赵宏宇麦聪张相良崔书中
- 关键词:直肠肿瘤保肛手术
- 恶性肿瘤化疗与乙肝病毒再激活以及相关高危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恶性肿瘤化疗与乙肝病毒再激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后者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80例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化疗治疗,将其分为对照组(也即Hbs Ag阴性组)和观察组(也即Hbs Ag阳性组),每组40例。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乙肝病毒激活的发生率为20%,且与化疗前相比,化疗后该组患者的HBV-DNA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BV非激活患者相比,HBV激活患者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病毒激活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便是蒽环类以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结论恶性肿瘤如果存在HBV感染现象,则其容易出现肝功能损害以及HBV激活现象,此外,HBV再激活的影响因素主要是蒽环类以及激素类药物的使用。
- 陈铁军唐云强唐辉王嘉康龚远峰
-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乙肝病毒再激活高危因素
- 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展望与思考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方法、可行性及临床初步疗效。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应用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首次治疗在手术室内全麻监护下完成,随后两次在病房或ICU内进行,持续循环灌注生理盐水450-600mL/min,化疗药物选择5-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治疗温度(43±0.2)℃,灌注90min,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结果 1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进行顺利,平均操作时间180min,无与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技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术后两周KPS评分升高(P<0.01),肿瘤标志物下降(P=0.02);患者一般状况、精神状态好转,食欲改善,体重增加,贫血症状明显缓解,患者生2-17个月不等,临床疗效满意。结论腹腔镜辅助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具有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疗效肯定等优点,对不能手术切除的进展期胃癌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治疗选择。
- 吴印兵巴明臣崔书中唐云强王嘉康
- 关键词:腹腔镜腹腔热灌注化疗胃癌
- GPR49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肝癌细胞系Huh7细胞中G蛋白偶联受体49(GPR49)基因对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根据转染的小干扰RNA(si-RNA)不同,将Huh7细胞分为GPR49-siRNA(si-GPR49)组和阴性对照NC-siRNA(si-NC)组,另设未转染Huh7细胞为对照组(control组)。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3组细胞GPR49、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MTT法和Transwell法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结果 si-GPR49组GPR49 mRNA的相对表达量为control组的(23.8±3.1)%(P<0.05)。与control组相比,si-GPR49组GPR49、cyclin D1、MMP9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均为P<0.05)。MTT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实验结果显示,si-GPR49组细胞在72 h的吸光度(OD)值(0.53±0.12)明显低于control组(1.35±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GPR49组平均穿膜细胞数为(13.6±2.5)个,明显低于control组的(65.3±6.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PR49-siRNA可抑制Huh7细胞GPR49基因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cyclin D1水平抑制Huh7细胞的增殖能力,通过影响MMP9蛋白表达水平抑制Huh7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汤凯雯唐云强龚远锋赵宏宇王嘉康唐辉麦聪
- 关键词:核糖核酸干扰HUH7细胞细胞周期素D1基质金属蛋白酶9
- 胆碱酯酶和总胆汁酸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胆碱酯酶(CHE)和总胆汁酸(TBA)检测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0月就诊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病科的患者186例,其中急性病毒性肝炎5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45例,肝硬化57例,肝癌34例。同期选取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5组参与者血清CHE及TBA水平。结果4组肝病患者的血清CHE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B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CHE水平显著低于肝炎患者,TBA浓度高于急性病毒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硬化及肝癌患者的CHE检测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急性病毒性肝炎组,TBA检测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BA检测对肝病诊断阳性率较高,但CHE检测对肝硬化、肝癌的检出率较高,联合检测CHE和TBA指标对诊断肝病价值更高。
- 陈铁军唐云强唐辉王嘉康龚远峰
- 关键词:血清胆碱酯酶总胆汁酸肝脏疾病
- 射频热毁损治疗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
- 目的:评价射频热毁损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本组前瞻性非随机性研究76例病人共168个癌灶接受了射频治疗, 其中原发性肝癌49例,转移性肝癌27例,所有病人在 B 超、CT、腹腔镜引导下或术中直视下用 RF200...
- 刘海鹰唐云强崔书钟李建昌李活霞胡伟民王嘉康阮钟鸣
- 文献传递
- 吲哚菁绿15min试验在肿瘤诊疗中意义的研究
- 2001年
- 目的评估吲哚菁绿15min试验在肿癌诊疗中的意义.方法对238例原发性肝癌,58例其它肿癌进行ICGR15试验.结果肝癌组ICGR15异常率117/236,非肝癌组2/5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按Child's分级,肝癌组异常率为70/238,非肝癌组为1/58,Child's分级异常率与ICGR15异常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ICGR15是对肿癌特别是肝癌治疗前评估肝储备功能较好的指标.
- 王斌崔书钟刘海鹰王嘉康
- 关键词:肝癌肝储备功能肿瘤
- 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1例
- 2007年
- 张相良唐云强王嘉康
- 关键词: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上腹部饱胀巨大脂肪肉瘤进行性加重上腹饱胀皮肤黏膜
- 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死亡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死亡的因素。方法总结分析了198例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多种因素,生存率采用生命表法,影响预后的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模型回归。结果本组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1.1%、41.9%、32.3%。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因素:腹膜复发53.9%,血源性复发29.3%,区域局部复发14.4%,远处淋巴结转移复发2.4%。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癌术后的复发死亡与肿瘤大小、原发灶部位、Borrmann大体分型、癌细胞分化程度、癌细胞浸润程度、转移情况、手术方式、辅助化疗、术后病理pTNM分期有关,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后仅有肿瘤大小、辅助化疗、术后病理pTNM分期是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胃癌患者术后复发死亡以腹膜复发和血源性复发为主;肿瘤大小、辅助化疗、术后病理pTNM分期是胃癌术后复发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 王来奎崔书钟唐云强王嘉康王斌张相良
- 关键词:胃癌手术复发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