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
- 作品数:12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的遗传学异常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利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分析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遗传学异常,探讨其在MM遗传学异常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初发MM患者,利用CytoScan 750K芯片对其骨髓细胞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另外通过骨髓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利用多个荧光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CCND1、IgH/FGFR3、IgH/MAF、IgH/MAFB)FISH检测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异常。结果:20例MM患者中,染色体核型异常者3例(15%);FISH检测染色体异常13例(65%),而芯片检出18例(90%)患者具有染色体拷贝数异常(CNV),包括拷贝数增加(106个)、拷贝数缺失(156个)以及单亲二倍体(23个),除了5号、9号、18号、21号以及Y染色体未发现CNV外,其余染色体上均包含不同数量的拷贝数增加和/或缺失。FISH和芯片检测比较显示,13号染色体缺失(D13S319、RB1)发生率分别为35%(7/20)和40%(8/20);1q21扩增分别为40%(8/20)和50%(10/20);P53缺失均为15%(3/20);FISH检出IgH重排阳性8例,芯片检出4例11q13(CCND1基因)扩增,3例16q23(MAF基因)扩增,1例4p16(FGFR3基因)扩增,2例20q12(MAFB基因)扩增。另外,芯片还可以发现了新的如7号、8号、12号、X等染色体异常。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异常,利用微阵列芯片可以提高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遗传学信息。
- 王艳芳王化郤连永张朕豪王晶董菲克晓燕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染色体异常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荧光原位杂交
- 利用FISH技术检测多发性骨髓瘤不同类型标本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以骨髓细胞涂片和骨髓活检病理组织为标本,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情况。方法:在确诊的58例初发MM患者中对48例患者取骨髓细胞进行CD138磁珠分选浆细胞后滴片、10例取骨髓制成病理组织石蜡切片,采用多个探针(d13s319、RB1、p53、1q21、IgH、IgH/FGFR3、IgH/MAF)对两种不同类型标本进行FISH检测。结果:对骨髓细胞和病理组织两种标本进行FISH检测后都出现可供分析的荧光信号,58例MM患者中,有30例检测出分子遗传学异常,总检出率为51.7%(30/58),其中d13s319缺失17例(占29.3),RB1缺失17例(占29.3),P53缺失7例(占12%),1q21扩增16例(占27.6%),IgH重排12例(20.7%),对IgH重排患者进一步检测发现IgH/FGFR3融合6例(占10.3%),IgH/MAF融合1例(占1.7%)。在这30例遗传学异常患者中,仅有7例患者检出1种异常,占23.3%(7/30),其余23例患者均具有2-5种遗传学异常,占76.7%(23/30)。结论:半数以上MM患者都存在染色体改变,而且大部分均为复杂畸变,利用不同类型标本进行FISH检测,可以扩大FISH的应用范围,为MM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分子细胞遗传学信息。
- 王艳芳王化郤连永刘彦董菲王继军克晓燕
- 关键词: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多发性骨髓瘤
- 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误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
- 2007年
- 目的:加强对急性双表型白血病诊断过程复杂性的认识。方法:分析1例初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双表型白血病并进行讨论。结果:该病例诊治过程复杂,通过骨髓涂片、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明确了诊断。积极治疗原发病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结论:对于双表型白血病应采取多种方法检查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
- 王小林王化胡晓舟
- 关键词:白血病粒细胞急性白血病急性误诊免疫表型分型
- 伴t(7;11)(p15;p15)/NUP98-HOXA9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22年
- 核孔蛋白98(Nucleoporin 98,NUP98)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末端的1区5带上,当发生累及11p15的平衡易位或倒位时,导致NUP98基因重排,截至目前已发现至少28种与之相关的伙伴基因[1],以涉及同源异型盒(Homeobox,Hox)基因家族最为多见,涵盖了HOXA(7p15)、HOXB(17q21)、HOXC(12q13)、HOXD(2q31)四个基因簇,其中,由t(7;11)(p15;p15)形成NUP98-HOXA9融合基因是NUP98基因重排最常见的形式,以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发生为主,发生率约为2.2%[2,3],该融合基因参与诱导白血病的发生,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7-2020年发现的3例伴有t(7;11)(p15;p15)且NUP98-HOXA9融合基因阳性AML-M2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 张朕豪万伟李玲娣董菲李其辉王艳芳万文丽王化王晶景红梅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平衡易位HOX核孔蛋白
- 流式细胞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骨髓侵犯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骨髓侵犯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2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412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3例,女169例,年龄64(28~92)岁。所有患者均进行骨髓活检(BMB)及FC检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FC检出骨髓侵犯的患者进行基因分析。评估BMB及FC检出骨髓侵犯的阳性率以及一致性。根据BMB和FC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4组:(1)BMB^(+)FC^(+):115例;(2)BMB^(-)FC^(+):50例;(3)BMB^(+)FC^(-):8例(样本量较小,结果未纳入统计分析);(4)BMB^(-)FC^(-):239例。分析不同组别DLBCL骨髓侵犯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有效率、5年生存率以及流式免疫表型特点。结果BMB及FC检测骨髓侵犯的阳性率分别为29.9%(123/412)及40.0%(165/412),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841,P=0.001)。BMB^(+)FC^(+)组结外受累数量多(≥2个)、脾肿大、巨大包块、较高增殖指数(Ki‑67>70%)、国际预后指数(IPI)高危评分(3~5分)、血小板减少、乳酸脱氢酶升高等临床特征均高于BMB^(-)FC^(+)组和BMB^(-)FC^(-)组(均P<0.05)。BMB^(+)F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63.5%(73/115),低于BMB^(-)FC^(+)组和BMB^(-)FC^(-)组的88.0%(44/50,P=0.048)和90.0%(215/239,P=0.032)。3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3.6±9.7)%、(72.5±8.6)%及(75.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FISH基因检测结果显示,102例为非特指型(NOS),48例为双打击淋巴瘤(DHL),15例为三打击淋巴瘤(THL)。与NOS亚型相比,DHL、THL亚型肿瘤细胞侧向散射光(SSC)增大的比例更高,CD10表达、CD38强表达及CD56表达阳性率更高,表达胞膜免疫球蛋白限制性轻链比例更低(均P<0.05)。结论FC用于诊断DLBCL骨髓侵犯与BMB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FISH检测,有助于DHL、THL辅助诊断和危险分层,对预后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洪韫万文丽李敏王化董菲景红梅克晓燕朱明霞
- 关键词:骨髓侵犯流式细胞术免疫表型
- 利用中期FISH发现伴t(8;17)急性髓系白血病一例
- 2018年
- 患者,女,76岁,主因间断晕厥15d,发现WBC升高3d入院。入院时血常规:WBC255.48×109/L,HGB67g/L,PLT26×109/L,幼稚细胞占0.79。
- 王艳芳刘佳万伟王化张朕豪王晶克晓燕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幼稚细胞WBC血常规入院
- microRNA-223调控人胚胎干细胞向树突细胞分化
- 朱明霞万文丽胡凯王艳芳王晶王化朱晓雯闫新星景红梅克晓燕
- 不同荧光原位杂交探针检测DLBCL中Myc基因的异常形式及意义
- 2016年
- 目的 :观察2种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探针检测Myc基因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异常形式及意义。方法:选用Myc断裂分离探针以及IgH/Myc/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chromosome enumeration probe 8,CEP8)双融合探针对40例DLBCL患者的淋巴结进行FISH检测,并选择2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作为对照用于FISH探针正常阈值的确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DLBCL患者淋巴结中Myc蛋白的表达。结果 :Myc断裂分离探针检测有3种荧光信号模式,40例DLBCL患者中有5例(12.5%)患者发生Myc基因重排,7例(17.5%)患者发生Myc基因扩增,28例(70.0%)患者为正常荧光模式。IgH/Myc/CEP8双融合探针检测可出现5种荧光信号模式,40例DLBCL患者中有3例(7.5%)患者发生IgH/Myc基因融合,5例(12.5%)患者发生Myc基因的低拷贝数获得,3例(7.5%)患者出现Myc基因扩增,6例(15.0%)患者表现为8号染色体多体,23例(57.5%)患者为正常荧光模式。40例DLBCL患者中,Myc蛋白阳性者10例,其中5例出现Myc基因重排或IgH/Myc基因融合,3例出现Myc基因扩增。结论 :2种不同的Myc荧光探针用于DLBCL检测会出现多种异常信号模式,二者相互结合可以准确发现Myc基因的异常。
- 王艳芳杨萍董菲郤连永王化赵伟克晓燕
- 关键词:探针
- 多发性骨髓瘤环状RNA的差异表达情况及生物学功能研究
- 2023年
-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中环状RNA(circRNAs)的差异表达情况,并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预测。方法收集2023年1月—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血液科就诊的5例MM患者和同期3例健康志愿者的骨髓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确定MM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s;对circRNAs的miRNA结合位点进行预测;对差异circRNA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部分circRNAs进行验证。结果在MM和正常对照骨髓样本中发现926个差异表达circRNAs,其中上调的818个,下调的108个。这些差异circRNAs具有大量的miRNA结合位点,如miR-619-5p、miR-17-5p、miR-20a-5p等。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circRNAs主要参与细胞的蛋白质代谢、有机物代谢、含氮化合物代谢等生物代谢过程。KEGG分析显示Rap1、FoxO、AMPK等信号通路明显富集。通过qRT-PCR实验对表达显著上调的4个circRNAs进行验证,发现circ_0004524和circ_0003823明显上调,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MM患者具有独特的circRNAs表达谱,对其进行深入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有助于为MM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潜在的分子标志物。
- 王艳芳张朕豪王化郤连永董菲景红梅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生物信息学分析信号通路
- 应用FISH技术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PDGFRA基因异常表达被引量:1
- 2014年
- 本研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观察PDGFRA基因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中的异常表达情况。应用FISH技术和4q12三色重排探针,检测13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患者PDGFRA基因的重排形式,同时选择15例正常对照用于确定4q12探针异常荧光信号的正常阈值。结果表明:13例患者中有1例纠正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其余12例中有2例检出FIP1L1-PDGFRA(F/P)融合基因,检出率为17%,但本研究未发现累及PDGFRA基因的其他易位形式。结论:利用4q12三色探针的FISH检测可同时观察PDGFRA基因的多种易位情况,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诊断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信息。
- 王艳芳郤连永王化董菲赵伟克晓燕
-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荧光原位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