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病毒
  • 4篇流感
  • 4篇流感病毒
  • 3篇病原学
  • 2篇流感病原学
  • 2篇流感样病例
  • 2篇病原
  • 1篇血清
  • 1篇血清IL-6
  • 1篇阳性
  • 1篇腮腺炎
  • 1篇腮腺炎病毒
  • 1篇伤风
  • 1篇生物检验
  • 1篇试剂
  • 1篇试剂盒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手足口病患儿

机构

  • 9篇北京市通州区...
  • 3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9篇王凤君
  • 6篇邹林
  • 5篇张兰荣
  • 4篇赵凤玲
  • 4篇王宝兰
  • 4篇罗宇馨
  • 3篇苏艳萍
  • 2篇周景林
  • 2篇唐一清
  • 2篇陈萌
  • 2篇张扬
  • 1篇甄博郡
  • 1篇赵春艳
  • 1篇严寒秋
  • 1篇吴疆
  • 1篇杨洁
  • 1篇高翔
  • 1篇陈丽娟
  • 1篇卜丽薇
  • 1篇刘秀军

传媒

  • 4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首都公共卫生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世界复合医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EV71和COXa16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L-6及IL-37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肠道病毒71型(EV71)与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A16)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L-6及IL-37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8年10月—2019年9月通州区医疗机构上报疫情的50例EV71感染手足口病患儿视为A组,选取同期COXa16感染手足口病患儿50例,视为B组;选取同期50名健康者,视为C组,对3组患儿的血清IL-6与血清IL-37,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IL-6水平为(54.23±6.12)pg/mL,B组IL-6水平为(34.65±5.98)pg/mL,C组IL-6水平为(18.85±4.56)pg/mL;A组IL-6水平明显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47、12.866,P<0.05)。B组IL-6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56,P<0.05)。A组IL-37水平为(91.42±12.54)pg/mL,B组IL-37水平为(71.18±10.58)pg/mL,C组IL-37水平为(31.37±8.74)pg/mL;A组IL-37水平明显高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5、11.534,P<0.05)。B组IL-37水平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73,P<0.05)。结论检测血清IL-6及IL-37水平可有效鉴别EV71和COXa16感染手足口病,因此需重视以上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疾病,并给予有效治疗。
王凤君
关键词:柯萨奇病毒A16型手足口病血清IL-6
提高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方法探究被引量:1
2023年
探究提高疾控中心(CDC)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质量和水平的方法。方法 选择不同时间段的微生物检验室内样本来作为对象。2021年6月~2021年12月(常规组)中选取400份样本研究,该组采取常规质量控制方案。2022年1月~2022年6月间(研究组)选取400份样本,该组采取强化质控方案。观察和统计两组所收集的微生物检验样本质量问题,深入总结影响到质量的原因,探讨有效解决措施。结果 统计两组微生物检验质量问题,结果显示:常规组检验质量问题发生率9.0%(36/400),研究组1.25%(5/400)。组间比较,明显后者占据突出优势(P<0.05,²=7.780)。对比两组检验质量问题影响因素,最终总结出有人员、操作、样本、仪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组质量问题更少。结论 为提升CDC微生物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效果,可从人员、仪器、环境等方面强化干预,从而提升工作准确性。
王凤君邹林
关键词:疾控中心微生物检验
快速法检测外环境水中霍乱弧菌结果的分析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对胶体金免疫快速检测法(简称快速法)检测外环境水中霍乱弧菌的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利用分离培养法和快速法对外环境不同pH水中的霍乱弧菌同时进行检测。结果:pH值7.0、7.2、7.6、8.0和9.0的92件外环境水样,用分离培养法阳性57件,用快速法阳性59件,两种方法均阳性54件,两种方法均阴性30件,两种方法结果不符8件。结论:以分离培养法为标准分析快速法结果,快速法不受水样pH值影响,适用于外环境养殖池、坑水和河水的检测,不适于生活污水的检测。
张兰荣严寒秋甄博郡卜丽薇王凤君
关键词:霍乱弧菌分离培养法金免疫阳性标准分
应用3种流感病毒检测方法检测流感样病例病原结果及分析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比较所用流感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确保明确感染因子。方法:在通州区24家医院采用胶体金法现场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阳性标本送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禽流感应急检测,阴性标本送通州区疾控中心实验室用RT-PCR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和分型;同时用狗肾细胞(MDCK)细胞培养法做流感病毒分离和血凝实验(HA);将HA≥1:8的病毒培养液送北京市疾控中心复核鉴定。结果:采集经胶体金法(甲型/乙型)检测阴性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143份,用RT-PCR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82份,阳性检出率为57.34%,分型全部为甲型;用MDCK细胞培养法分离出流感病毒毒株37株,阳性检出率为25.9%,经分型鉴定,甲1亚型36株、甲3亚型1株;培养法阳性的标本均为RT-PCR法阳性。将HA≥1:8的病毒培养液再次用胶体金试纸检测,37份全部显示甲型强阳性结果,即经MDCK细胞培养阳性的37份病毒培养液用RT-PCR法和胶体金法检测的阳性符合率和型别符合率均为100%。结论:流感病毒胶体金快速检测试剂盒的敏感性较低(尤其是国产试剂盒),存在一定的假阴性结果。如果不提高检测试剂的敏感性,不能单独用做病例诊断或筛查。RT-PCR技术是疑似流感疫情和流感样病例可靠的快速诊断方法;2009年1月通州区流感流行的优势毒株为甲1(H1N1)亚型,同时有甲3(H3N2)亚型毒株的存在。
张兰荣赵凤玲罗宇馨王凤君邹林王宝兰刘秀军苏艳萍
关键词:流感样病例
2017年北京市通州区健康人群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监测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健康人群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为今后开展有效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通州区采集895份健康人群血清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抗破伤风类毒素IgG抗体、抗白喉类毒素IgG抗体浓度。结果2017年通州区健康人群白喉抗体阳性率为55.42%,GMC为0.1606 IU/mL;破伤风抗体阳性率为63.58%,GMC为0.2666 IU/mL。白喉和破伤风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增长降低。结论通州区健康人群白喉和破伤风抗体水平较高,预计通州区近年不会发生白喉或破伤风疫情,今后应对抗体降低人群进行白喉和破伤风的加强免疫。
王凤君陈萌赵春艳周景林高洁邹林石晶王宝兰高翔
关键词:白喉破伤风抗体水平
北京市通州区2009年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2009年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了解流感病毒优势毒株的亚型变化和流感的流行趋势。&lt;br&gt;  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品,用RT-PCR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和型别鉴定,同时用狗肾细胞(...
张兰荣苏艳萍唐一清赵凤玲罗宇馨王凤君邹林张扬王宝兰刘秀军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核酸检测病原学监测病例监测
2004~2007年北京地区流行性腮腺炎病原学及基因型分析被引量:15
2008年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腮)病毒流行株病原学特征及基因型分布和变异情况。方法:通过病毒分离鉴定、免疫史分析、SH基因序列分析,及与其它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构建亲缘进化树。结果:病毒分离阳性的33个病例中5例IgM抗体阴性,2007年的病毒分离率和IgM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往年;各年均发现有免疫史病例,2007年最多,无免疫史的病例病毒分离和IgM抗体检测阳性率更高;33株病毒均属于F基因型,VAC-S79属于A基因型,各流行株间核苷酸最大差异为5.6%,与F基因型代表株Z77158(兰州)、Z77160(上海)核苷酸最大差异分别为4.9%和7.3%;与疫苗株的核苷酸差异为16.0%-18.1%。结论:近年北京地区流行的优势株为F基因型,未发现基因型间变异,但已存在较大型内差异。大量有免疫史病例使病毒分离率和IgM抗体阳性率降低,并引发疫苗效果评价问题。
陈萌陈丽娟杨洁周景林王凤君吴疆张伟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基因型病毒分离
应用三种流感病毒检测方法检测流感样病例病原结果分析
目的:比较所用流感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确保0明确感染因子。&lt;br&gt;  方法:在北京市通州区24家医院采用胶体金法现场检测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阳性标本送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禽流感应急检测,阴性标本送通州区疾...
张兰荣赵凤玲罗宇馨王凤君邹林王宝兰刘秀军苏艳萍
关键词:流感样病例流感病毒试剂盒病原诊断
北京市通州区2009年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分析通州区2009年流感病原学监测结果,了解流感病毒优势株的亚型变化和流感的流行趋势。方法: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样品,用RT-PCR法进行核酸检测和型别鉴定,同时做病毒分离和血凝实验(HA)。结果:2009年1月份,核酸阳性检出率是57.34%(82/143),分离出病毒37株,其中36株为季节性甲1(H1N1)亚型,1株为甲3(H3N2)亚型;6、7月份抽样做分型鉴定均为甲3亚型;8月份出现新甲型H1N1毒株,8月份~12月份,其核酸阳性占甲型阳性的百分比分别是2.74%、27.08%、57.41%、94.29%和94.12%。结论:2009年通州区流感病毒流行的优势株年初为季节性甲1亚型,6月份~7月份为甲3亚型;8月份开始新甲型H1N1逐步取代其他亚型,10月份以后成为优势株;同时,流感流行的高峰月从与北京以往相似的12月份~1月份提前到10月份~11月份。
张兰荣唐一清赵凤玲罗宇馨王凤君邹林张扬
关键词:流感病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