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宫外孕患者急诊手术的麻醉处理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57例宫外孕患者,其中30例宫外孕患者给予硬膜外阻滞麻醉,27例宫外孕患者给予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并观察所有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手术后,患者未出现并发症,无一例死亡,出血量Ⅰ级40例,占70.18%;出血量Ⅱ级10例,占17.54%;出血量Ⅲ级6例,占10.53%;出血量Ⅳ级1例,占1.75%。手术前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为(81.21±9.02)mm Hg(1 mm Hg=0.133 k Pa),心率(HR)为(88.10±23.41)次/min;手术后患者的MAP为(83.14±8.11)mm Hg,HR为(89.42±11.02)次/min,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需要做急诊手术的宫外孕患者来说,合理有效的麻醉方式能为患者减轻疼痛,减少出血量,同时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目的:探究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效果。方法:在本院妇产科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接收的分娩产妇中随机选出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全部产妇均接受剖宫产术,根据麻醉方法的不同将产妇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每组45例。对照组产妇给予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产妇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值。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且麻醉维持时间长(P<0.05);在VAS评分上,手术结束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 h,观察组产妇的VA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P<0.05);在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上,观察组8.89%低于对照组的24.44%(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5 min Apgar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麻醉后5、10、30 min血压显著低于基础值(P<0.05),心率显著加快。观察组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较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中效果确切,能取得较好的麻醉镇痛效果,且对产妇的影响小,能保证手术的顺利开展,并促进产妇术后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目的探讨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对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接受子宫下段剖宫产的产妇72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组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40.42±9.43)岁,体质量指数(23.59±7.49)kg/cm^(2);观察组(41.91±9.32)岁,体质量指数(23.62±7.51)kg/cm^(2)。两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毕后实施超声引导腹横肌平面阻滞;观察组在胎儿娩出后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对照组则在同一时间段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两组产妇术后2、4、6、12、24、48 h静息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记录两组产妇首次患者自控镇痛(PCA)时间、48 h PCA总次数、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记录两组产妇48 h下床活动次数、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记录两组产妇眩晕、噩梦等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术后6、12 h静息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12±0.37)分比(1.74±0.45)分、(1.14±0.38)分比(1.78±0.47)分,均P<0.05];观察组首次PCA时间长于对照组[(9.82±1.94)h比(5.13±1.47)h,P<0.05];观察组48 h PCA总次数、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低于对照组[(7.14±1.44)次比(10.62±2.92)次、2.78%(1/36)比25.00%(9/36),均P<0.05]。观察组48 h下床活动次数多于对照组[(10.27±2.13)次比(8.14±1.68)次,P<0.05];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8.52±1.63)h比(12.35±2.41)h,P<0.05];观察组眩晕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56%(2/36)比27.78%(10/36),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对高龄产妇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显著,可降低术后VAS评分,延长首次PCA时间,减少PCA总次数,促进术后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