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洪波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4篇遗传学
  • 4篇急性
  • 3篇核型
  • 2篇早幼粒细胞
  • 2篇早幼粒细胞白...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细胞遗传
  • 2篇细胞遗传学
  • 2篇粒细胞
  • 2篇粒细胞白血病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淋巴细胞白血...
  • 2篇免疫
  • 2篇急性白血
  • 2篇急性白血病

机构

  • 4篇北京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郑州铁路局

作者

  • 6篇洪波
  • 6篇丘镜滢
  • 5篇王德炳
  • 5篇党辉
  • 4篇陆道培
  • 2篇史惠琳
  • 2篇单福香
  • 1篇柴晔
  • 1篇张玉琴
  • 1篇范红
  • 1篇陈珊珊
  • 1篇陈珊珊
  • 1篇谭家怀
  • 1篇师岩
  • 1篇何琦
  • 1篇党辉
  • 1篇师岩
  • 1篇何琦

传媒

  • 4篇北京医科大学...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年份

  • 1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染色体原位抑制杂交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4
1998年
目的:将荧光染色体原位抑制(CISS)杂交法运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提高异常核型的检出率。方法:以生物素标记的人类15号染色体特异的DNA为探针,对10例APL患者骨髓中期分裂相进行杂交,所有病例均进行G显带分析。结果:CISS杂交法异常核型的检出率较传统G显带高或在G显带无法分析时,提供结果。结论:CISS杂交结果更全面反映白血病细胞的遗传学特性,在检测细微结构异常、复杂易位以及残留白血病细胞等方面,具有快速、敏感、特异及对嵌合细胞群体可定量分析的优点。
洪波丘镜滢史慧琳何琦谭家怀师岩党辉荣亿迎王德炳陆道培
关键词:白血病早幼粒细胞性遗传学染色体畸变核型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杂合性急性白血病MIC分型及预后分析
1995年
对29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2例杂合性急性白血病的形态学、免疫学及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发现,成人急淋白血病中日细胞表型多见,其次为T细胞表型,初诊时骨髓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65%,数目异常较儿童异常患者少见,结构异常中55%为Ph染色体,具有Ph染色体者完全缓解率低。杂合性急性白血病双表型、双克隆型各1例,均有复杂Ph染色体畸变。
党辉傅剑峰单福香史惠琳洪波丘镜滢王德炳陈珊珊吴萍娜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预后遗传学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16号染色体畸变及其异常细胞形态学观察
1995年
报告近两年来我室从6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中检出的7例具有inv16(P13q12,de1(16q22)和t(16;16)的染色体畸变。对具有该畸变者的异常骨髓细胞形态进行了观察,并讨论了该畸变在ANLL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丘镜滢洪波吴萍娜党辉单福香王德炳
关键词:16号染色体白血病
从核型演变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被引量:5
1997年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染色体异常及其演变在揭示MDS的发病机制、白血病转化和评估MDS预后中的意义。方法;77例MDS核型分析应用骨髓细胞短期培养方法和染色体G显带技术。结果:77例中,40例(52%)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RAEB和RAEB-T的模型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2/20、10/14,明显高于RA和RAS(分别为15/37、2/5,P<0.05)。按染色体异常发生频率的多少依次为:+8、-7/7q-、5q-、-Y、20q-、+9、+21、dup(1q)、i(17q)和+19。核型异常者进展为白血病的危险性明显高于核型正常者,生存期也明显缩短(P<0.05)。复杂异常核型者预后最差。结论:MDS的骨髓染色体分析对研究其病因、明确诊断、分型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价值。
丘镜滢柴晔何琦党辉师岩洪波史惠琳王德炳陆道培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核型分析病理学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1997年
目的:探讨形态学、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MIC)联合检测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临床意义。方法:将MIC技术用于35例M3患者的诊断、分型及预后评价。结果:形态学检查28例M3a中2例和7例M3v中3例曾误诊为其它白血病,经核型分析确诊。免疫分型10例,多为HLA-DR(-)、CD14(-)、CD33(+)和CD13(+)。骨髓染色体分析,正常3例(3/35),31例(31/35)有t(15;17),1例(1/35)具有变异易位.可评价的21例中19例(19/21)达到CR,具有复杂枝型和变异易位各1例未能取得缓解。结论:MIC联合检测在M3的诊断、分型、评价预后等有重要价值。
丘镜滢谭家怀洪波陈珊珊何琪党辉范红陆道培王德炳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早幼粒细胞免疫学核型
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移植后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及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被引量:4
1995年
对44例由同胞供髓行骨髓移植的Ph染色体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进行了系列的染色体研究。12例移植后短期内,有2~9次检出3%~68%的Ph阳性受者核型,但是并不伴有临床和血液学复发的迹象,患者在+6月~+1年后逐步由供者细胞完全代替造血,作者观察到其中7例的Ph阳性/Ph阴性的动态变化与临床发生的轻度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密切相关,患者的Ph染色体往往随着GVHD的发生而减少或消失,研究表明单纯放、化疗几乎不能完全清除白血病克隆,而且移植后短期内细胞遗传学的复发不一定说明血液学复发,持久植活病例的恶性细胞的消失过程提示,异基因骨髓移植物不仅具有代替受者造血的作用,而且其免疫活性细胞通过GVHD发挥着重要的抗白血病作用(GVL)。
丘镜滢洪波党辉薛振萍何琪张玉琴陆道培
关键词:白血病骨髓移植移植物细胞遗传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