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 作品数:41 被引量:158 H指数:5 供职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大连市卫生局资助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62例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DCG)对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临床诊断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的DCG监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观察发作时ST-T改变与症状关系;心绞痛发作时间;ST段抬高(痉挛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相关性;病变部位、ST段抬高幅度、持续时间与相关心律失常性质的关系。[结果]ST-T改变与胸痛发作时间基本一致;心绞痛多发生在凌晨、夜间(70%);ST段抬高导联提示的痉挛部位与冠状动脉造影的狭窄部位有关;心律失常的性质与痉挛部位密切相关;多部位病变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ST段抬高≥4 mm心律失常发生率较ST段抬高<4 mm明显增高(P<0.05);疼痛持续时间≥3 min心律失常发生率较疼痛持续时间<3 min明显增高(P<0.05)。[结论]DCG能够完整准确记录变异性心绞痛发作的全过程,还能对心肌缺血损伤部位加以定位诊断,对提高变异性心绞痛诊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立萍 董颖雪 洪丽 张树龙 林治湖 杨延宗关键词:变异性心绞痛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影响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冠心病准确性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44 2003年 目的 对照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旨在探讨影响运动试验正确诊断冠心病的因素 ,从而提高冠心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同期内 (相距时间 <1周 )行平板运动试验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病人 83例 ,男 6 4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 5 2± 10岁。运动试验阳性诊断标准为运动中或后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 0 .1mV且持续 1分钟以上 ,或呈损伤缺血型抬高≥ 0 .2mV。冠状动脉造影以冠状动脉狭窄≥ 5 0 %为阳性 ,对比平板运动试验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1) 83例病人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 2 2例 ,其中运动试验阳性 13例 (真阳性 ) ,阴性 9例 (假阴性 ) ;冠状动脉造影阴性 6 1例 ,其中运动试验阴性 45例 (真阴性 ) ,阳性 16例 (假阳性 )。 2 ) 6 1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病例中女性 18例 ,假阳性 4例 (2 2 .2 %) ;男性 43例 ,假阳性 12例 (2 7.9%)。总假阳性率为 2 6 .2 %。 2 2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中 9例假阴性 ,假阴性率为 40 .9%。 3) 13例真阳性组病人 7例在ST段发生缺血型改变同时伴随胸痛症状 (5 3.8%) ,16例假阳性组仅 3例伴胸痛 (18.7%) ,P <0 .0 5。 9例假阴性组 4例出现胸痛 (44 .4%) ,高于真阴性组 8.9%(P <0 .0 5 )。 4)真阳性组病人运动量 (6 .6± 1.8METs)及运动时间 (2 85 .7± 洪丽 潘晓杰 杨延宗 林春燕 林治湖关键词:平板运动试验 冠心病 影响因素 冠状动脉造影 康复训练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近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能否减少冠脉支架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方法:连续收集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术后行平板运动心电图试验(test of exercise ECG,TE-ECG),分为两组,康复组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另一组不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其后随访6个月。对两组的心脏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变量回归分析,得出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近期心脏事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12个变量出现统计学差异;多变量分析:冠心病可能值≥0.85(OR=1.61,95%CI=0.89-2.13,P=0.01)、支架数目≥2个(OR=1.85,95%CI=0.95-2.26,P=0.04)、总运动时间〈5min(OR=1.66,95%CI=0.91-2.21,P=0.001)、最大ST/HR斜率〉2.5(OR=3.16,95%CI=2.21-3.58,P=0.001)、康复训练(OR=0.58,95%CI=0.46-1.23,P=0.03)留在回归方程中。结论:应用TE-ECG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指导能减少冠脉支架术术后半年内的心脏事件发生率。 朱升四 方唯一 刘俊 潘晓杰 王艾联 洪丽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康复 预后 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心房波特征 被引量:2 2005年 分析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心房波变化特征,以了解心房波形态对判断房性心律失常起源部位的价值。测量8例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窦性心律(简称窦律)及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时心电图12导联的心房波时限、振幅及极性,并比较二种节律各导联房波的变化特点。结果:房性心律失常时各导联异位心房波的时限与窦律时相比无明显变化;其Ⅱ、Ⅲ、aVF导联心房波振幅明显高于窦律时;I导联P波由窦律时的明显正向变为低平,基本处于等电位线,aVL导联的P波由窦律下的低平变为负向,振幅仍很低;胸前导联心房波无明显变化。房性心律失常时Ⅱ导联心房激动振幅高于Ⅲ、aVF。结论:上腔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其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Ⅱ、Ⅲ、aVF导联心房波直立高大,在I导联为正向低平波,aVL导联为负向低幅波。 洪丽 杨延宗 杨东辉 潘晓杰 高连君 林治湖关键词:电生理学 房性心律失常 上腔静脉 心电图 遗传性长QT综合征合并房颤家系的临床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一个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合并房颤家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该家系包括先证者在内的三代44例家族成员进行常规临床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先证者诊断LQTS合并阵发性房颤。6例临床确诊LQTS,8例疑诊LQTS。先证者母亲有晕厥和房颤病史,包括先证者在内2例LQTS合并房颤,另外1例为持续性房颤合并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房速2例,有可疑房颤症状2例。2例青少年家族成员心电图表现早期复极综合征,其中1例有晕厥,疑诊LQTS。[结论]LQTS合并房颤是一种少见的临床情况,同时又合并传导阻滞临床罕见。早期复极综合征可能不一定总是良性临床经过。遗传性疾病的家系研究是进一步基因学研究的基石。 刘金秋 高连君 夏云龙 杨东辉 尹晓盟 刘莹 李真 洪丽 王莹琦 张树龙 杨延宗关键词:长QT综合征 房颤 房室传导阻滞 早期复极综合征 先天性2型长QT综合征家系的长期随访研究 程超 栾超 刘金秋 洪丽 王莹琦 夏云龙 高连君 杨延宗大连市社区老年人群无症状房颤筛查:一项单中心研究 2023年 目的探究大连市社区老年人群无症状房颤的患病率,分析不同的筛查方案在该人群中的检出率。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大连市社区自愿参加免费体检的≥65岁老年人。将参与体检人群随机分为筛查组(包括强化筛查组和1次筛查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接受问诊、病史采集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筛查组除上述内容外额外佩戴单导联动态心电设备,佩戴时间为5~7 d,强化筛查组在2020和2021年接受2次同等时长的佩戴,1次筛查组仅在2020年接受1次佩戴。结果最终共纳入3340人,年龄(70.7±5.0)岁,其中男性1488例(44.55%)。筛查组1945人,其中强化筛查组859人,1次筛查组1086人。对照组纳入1395人。对照组和筛查组房颤检出率分别为24例(1.72%)、79例(4.06%),筛查组房颤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01)。根据合并房颤危险因素的个数不同分组,在合并1个或2~3个危险因素亚组中,筛查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CHA2DS2-VASc评分2~3分及≥4分亚组中,筛查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强化筛查组及1次筛查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例(4.89%)比37例(3.41%),P=0.100]。在CHA2DS2-VASc评分<2分亚组中,强化筛查组检出率高于1次筛查组[7例(6.93%)比1例(0.58%),P=0.009]。结论针对65岁以上老年居民,佩戴单导联动态心电设备筛查可提高无症状房颤检出率;1次筛查的检出率随合并房颤危险因素的增多而升高;此外,同等强度的重复筛查可能仅在无房颤危险因素及血栓评分低危的群体中显著提高检出率。适合不同人群的筛查方案可能需要进一步探索。 杨乙珩 徐荣谦 张荣峰 韦玉山 洪丽 孙杰 丛涛 夏云龙关键词:心房颤动 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P波特征 2004年 目的本文分析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P波变化特征,以了解P波对判断房性心律失常起源的价值.…… 洪丽 杨延宗 杨东辉 潘晓杰 高连君 林治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房性并行心律一例 2004年 洪丽 常青 林治湖关键词:合并症 房性并行心律 心电图 心脏交感神经切除:适应证变迁及外科技术 被引量:1 2017年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治疗在过去的十余年进步很快,部分结构性心脏病合并的反复发作性室速通过射频消融技术成功治疗后,不仅改善症状,也同时提高生存率。对于猝死高危患者,在联合射频消融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然而ICD的不适当放电、电击后易触发交感风暴以及器械并发症等仍是令人忧虑的问题。 洪丽 林治湖关键词:房室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