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舒明

作品数:37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政治法律
  • 6篇历史地理
  • 3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犹太
  • 7篇犹太人
  • 5篇美国犹太人
  • 4篇屠杀
  • 4篇记忆
  • 4篇大屠杀
  • 3篇政治
  • 3篇主义
  • 3篇外交
  • 3篇极化
  • 3篇反恐
  • 2篇战略文化
  • 2篇政治影响
  • 2篇政治影响力
  • 2篇人权外交
  • 2篇输出民主
  • 2篇输出民主战略
  • 2篇特朗普
  • 2篇自由主义
  • 2篇文化

机构

  • 34篇上海社会科学...
  • 7篇复旦大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作者

  • 36篇汪舒明
  • 1篇缪开金
  • 1篇张忆南
  • 1篇罗爱玲
  • 1篇王健
  • 1篇王健

传媒

  • 5篇世界民族
  • 3篇西亚非洲
  • 3篇阿拉伯世界研...
  • 3篇国际关系研究
  • 2篇世界知识
  • 2篇社会科学
  • 2篇世界经济研究
  • 2篇外交评论(外...
  • 2篇国际安全研究
  • 1篇国际论坛
  • 1篇现代国际关系
  • 1篇国际展望
  • 1篇国际问题研究
  • 1篇世界历史
  • 1篇宗教学研究
  • 1篇中共天津市委...
  • 1篇史林
  • 1篇国际政治研究
  • 1篇中共四川省委...

年份

  • 3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4
  • 1篇2003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地”组织的复兴和重构被引量:2
2008年
美国发动并主导的反恐战争迄今已达6年。一时曾遭到摧毁性打击的“基地”组织乘美国伊战错误获得喘息之机。逐渐东山再起。它进行了战略布局的调整和扩展。在更广泛的地域加大了对美国及其反恐盟友的打击。现在“基地”组织不仅未被削弱。反而越打越强。国际反恐斗争陷入“越反越恐”的怪圈。
汪舒明
关键词:国际反恐斗争反恐战争
纳粹屠犹与犹太民族的现实主义转向被引量:7
2010年
对于犹太民族的政治意识尤其是对权力的认知和态度而言,纳粹屠犹显然是一个转折性的历史事件。纳粹屠犹改变了流散史上犹太人对权力的消极态度,以强权自助地保障犹太民族的安全成了许多犹太政治学家和神学家的现实选择。纳粹屠犹发生后,犹太民族整体上转向锡安主义运动,而且锡安主义运动本身也变得更加激进。纳粹屠犹也改变了美国犹太人的自由同化主义立场,使他们急剧转向锡安主义。在美国锡安主义阵营内部,激进的政治行动主义路线迅速取代了慈善事业式的温和保守路线,将锡安主义组织改造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压力集团。纳粹屠犹成为塑造当代犹太民族社会政治特征的重要历史基础,导致其"重归历史",推动其明显的现实主义转向。
汪舒明
关键词:纳粹屠犹犹太民族现实主义权力
论新世纪以来美国犹太教的“极化”趋势被引量:1
2023年
新世纪以来,美国犹太教正统派和非正统派之间日益呈现“极化”趋势。正统派和世俗派人口明显增长,而长期占据美国犹太社团主体的保守派和改革派等非正统派群体人口萎缩,导致不同宗派之间的人口结构加速从“橄榄型”转向“哑铃型”。正统派的“右转”和基要化,与非正统派的“左转”和自由化,加剧双方在社会文化形态和价值观领域疏离对立,并呈现出“文化战争”的状态。正统派和非正统派之间的公开敌意和鄙视时有展现,互动中经常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超级正统派如何应对女权主义的发展、教育改革的内外压力以及人口膨胀后带来的经济压力,将影响美国犹太教未来的“极化”进程。
汪舒明
关键词:文化战争
“保护的责任”和中国的选择被引量:2
2014年
"保护的责任"不应被视为"人道主义干预"的"翻版",它包含着国际社会约束西方强权干涉因素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权与人权、西方和非西方国家之间的妥协。自2005年以来,这一软性规范在国际社会获得了传播和认可,但其存在的模糊性仍使之易被滥用和误用。西方强国仍然倾向于将其视为"人道主义干预"的升级版,以之为旗号推行新干涉主义。中国是建构和实践"保护的责任"规范的建设性角色,更好地坚持了来之不易的国际共识。中国需要增强建设性参与的政治意志和资源投入,变被动反应为主动预防。中国应当在坚持2005年共识的基础上,推动国际社会实行"负责任地保护"。
汪舒明
关键词:新干涉主义
大屠杀记忆、以色列战略文化与伊朗核危机被引量:6
2013年
大屠杀记忆是当代犹太民族集体认同建构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以色列理解其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棱镜"。它塑造了以色列战略文化中的关键特征:恐惧与攻击共存,倾向于从最坏处着想,注重和依赖军事权力,倾向于发动先发制人打击来应对生存性威胁等。它使以色列将伊朗核项目解读成对以色列生存构成"大屠杀式"威胁的因素。而伊朗政府不明智的否定纳粹大屠杀的激进言论,正好激发了犹太民族根深蒂固的生存焦虑和威胁认知,从而加剧了伊朗核问题的危险性。以色列在这一问题上从最坏处着想的倾向,使得现实主义的核威慑理论变得不太现实。由于大屠杀记忆带来的愧疚和补偿心理,西方国家将严重关切伊朗核项目对以色列带来的安全威胁,并对包括先发制人打击在内的以色列强硬政策持更加同情的态度。
汪舒明
关键词:伊朗核危机内贾德
“保护的责任”与美国对外干预的新变化——以利比亚危机为个案被引量:8
2012年
北约打着"保护的责任"旗号,在利比亚实现了"政权更迭",为国际社会开了一个恶劣先例。干预者滥用了"保护的责任"规范和1973号决议,也滥用了安理会的权威。国际体系的权力失衡以及"保护的责任"规范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这一规范的实施过程打上了深刻的强权政治烙印。对美国而言,"保护的责任"的兴起既适应了美国根深蒂固的干预主义文化,也顺应了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试图减少对外干预风险和成本的愿望。它为美国实施对外干预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并使之呈现出新的特征。如何使"保护的责任"避免成为一种"危险的责任",这已经成为负责任的国际行为体面临的一大难题。
汪舒明
关键词:利比亚危机
信仰者集团崛起及其对以色列社会的影响被引量:8
2006年
信仰者集团是20世纪末在以色列崛起的犹太右翼院外集团。其崛起是以色列建立以来社会全面转型、特别是“六五”战争后社会意识形态剧变的结果。以色列建国后,工党锡安主义逐渐衰落,为犹太意识的抬头提供了空间。“六五”战争导致以色列人弥塞亚情绪和“大以色列主义”抬头,还导致工党锡安主义破产。信仰者集团以“新锡安主义”为主要意识形态,以在被占领土上开展定居运动从而推动神圣拯救为主要使命。它阻碍着中东和平进程,使以色列进一步深陷孤立处境,也在改变以色列社会意识形态图景和政治力量结构,推动以色列政治向右倾化、宗教化倾斜,还对以色列民主政治构成严重威胁。
汪舒明缪开金
纳粹大屠杀、美国犹太人与人权外交被引量:3
2009年
犹太人是参与和影响美国人权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战后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犹太人参与美国人权外交的活动在主要参与者、目标和内容、活动策略和方式、活动的主要舞台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由于犹太社团在美国的成功及其积极推动,大屠杀逐渐成为犹太民族认同的核心要素乃至美国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也成为影响美国犹太人参与人权外交的独特因素。大屠杀幸存者和教研群体实际上成为人权网络的重要支持者,大屠杀教育则成为美国公民道德和人权教育的重要平台。大屠杀留给犹太人的受害者身份使他们容易透过"大屠杀棱境"去认识世界各地发生的人道主义危机,"有所作为"而不是做"冷漠的看客"成了一种道义要求。与大屠杀相关的事物和语汇也成了强有力的象征,可以借此开展宣传、动员和意义架构。
汪舒明
关键词:美国犹太人人权外交
试析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的区域差异被引量:3
2006年
输出民主战略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支柱,欧亚大陆因其地缘政治的重要性而成为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的重点领域。由于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现实情况千差万别以及美国在各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力量结构各不相同,美国的“输出民主”战略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其输出民主的动因和方式上,也表现为不同的结果和趋势。
缪开金汪舒明
关键词:输出民主
反美主义语境中的中东民主化进程被引量:2
2007年
美国的"大中东民主改造"战略是基于反恐和国家安全的现实主义考虑,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反美主义则源自现代化与全球化负面影响和美国偏袒以色列的不公正中东政策。在反美主义语境下推进中东民主化进程,必然会遭到阻碍和扭曲。反美主义使中东缺失民主化进程的稳定环境,限制甚至阻止美国进一步推动民主的决心,成为阿拉伯世界威权政府对抗美国民主化压力的制衡手段,甚至还会制约美国"大中东民主改造"战略的路径选择。
王健汪舒明
关键词:反美主义民主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