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内镜
  • 4篇食管
  • 3篇疗效
  • 2篇引流
  • 2篇切开
  • 2篇切开术
  • 2篇肿瘤
  • 2篇综合征
  • 2篇黏膜
  • 2篇小肠
  • 2篇疗效分析
  • 2篇淋巴
  • 2篇克罗恩
  • 2篇克罗恩病
  • 2篇肌切开术
  • 2篇肝炎
  • 2篇测压
  • 2篇测压法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综合

机构

  • 17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7篇汪文生
  • 12篇李敏
  • 8篇张焰平
  • 6篇汪胡根
  • 3篇汪祺
  • 3篇李仁君
  • 3篇郑晓敏
  • 2篇王清秀
  • 2篇肖凤
  • 1篇陈翠平
  • 1篇程畅
  • 1篇吴义先
  • 1篇孙国平
  • 1篇朱艳萍
  • 1篇陈刚
  • 1篇夏玲玲

传媒

  • 5篇安徽医药
  • 2篇中华消化杂志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2篇医学信息
  • 1篇淮海医药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安徽医学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安徽卫生职业...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年份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克罗恩病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被引量:2
2008年
患者男,39岁,因腹泻5d入院。每日解黄色水样或糊状便3~5次,无脓血,有恶心、纳差、乏力、消瘦,四肢浮肿。患者1997年因克罗恩病行部分回肠切除术,2007年小肠镜诊断小肠克罗恩病。体检:神清,精神差,消瘦,全身皮肤黏膜未见溃疡、黄染、瘀点、瘀斑,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未及异常,腹膨、软,未及明显包块,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腹水征(±),肠鸣音活跃,脊柱、关节未及异常,四肢凹陷性水肿。
汪祺李敏王清秀汪文生程畅
关键词:小肠克罗恩病格林巴利综合征浅表淋巴结凹陷性水肿皮肤黏膜小肠镜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对Ⅱ型贲门失弛症食管动力学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应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M)探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对Ⅱ型贲门失弛症(AC)病人的食管动力学影响,评估POEM治疗Ⅱ型AC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经食管钡餐造影及胃镜检查确诊为AC病人连续入组,并进行HRM,根据2014年芝加哥分类标准选取Ⅱ型AC病人20例,其中12例入组行POEM手术。所有入组者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行HRM检查,比较手术前后食管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 12Ⅱ型AC病人POEM术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系统(Eckard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25,P<0.001);所有入组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参数及食管体部蠕动性参数均有明显改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术前(37.5±18.6)mmHg(1 mmHg=0.133 kPa)高于术后(16.4±6.4)mmHg(t=3.935,P<0.001);4 s完整松弛压力(4 s IRP)术前(31.4±14.8)mmHg与术后(11.5±6.5)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5,P<0.001);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术前(23.1±18.6)%与术后(45.6±2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2,P<0.05)。12例病人术前食管运动以无传导性同步收缩波为主,术后有2例病人出现食管近端蠕动波,但仍达不到正常水平;其余10例在压力测定中同步收缩及无效吞咽显著减少,但食管体部均无完整的蠕动性收缩波。结论 POEM能有效改善Ⅱ型AC病人的LES松弛障碍和降低LESP,但对恢复食管体部蠕动功能有限,近期效果显著,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有待进一步随访研究。
郑晓敏李敏李仁君张焰平汪文生余鸿飞
关键词:食管失弛症食管镜检查测压法
生物反馈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疗效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腹盆肌存在矛盾运动的排便障碍型便秘病人36例,对每例病人进行6次生物反馈治疗后,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以及腹盆肌矛盾运动是否纠正。结果经治疗后,病人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各症状评分和总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腹盆肌矛盾运动减少,总有效率86.1%。结论生物反馈治疗排便障碍型便秘安全有效,能改善病人排便时腹盆腔肌肉的矛盾运动。
汪胡根汪文生张焰平汪祺肖凤夏玲玲
关键词:便秘排便障碍生物反馈治疗疗效
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评价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8例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常规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必要时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鼻胆管引流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常规逆行胰胆管造影成功,成功率95.8%。另2例结石嵌顿于壶腹部行乳头开窗术取石成功;36例一次取尽结石,11例分2次取石成功,总成功率98%,1例取石失败。术后并发高淀粉酶血症10例,胆道感染4例,急性胰腺炎1例,无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6天。结论:经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张焰平汪祺陈翠平朱艳萍汪文生李敏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
不同方法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比较
2014年
目的:观察采取不同方法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在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存档资料中选择123例肝硬化EVB患者作为本组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对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药物组(奥曲肽+普萘洛尔)40例、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组(EVL)41例及联合组(药物+EVL)42例。观察治疗后每组患者止血率、再出血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联合组的止血率高于其他两组,且差异显著;联合组的再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也明显低于其它两组,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联合EVL治疗肝硬化EVB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与单纯药物治疗或EVL相当,是肝硬化EVB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朱长红李敏汪文生张焰平王清秀肖凤朱永芳
关键词: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奥曲肽普萘洛尔套扎术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经胃、结肠镜检查未发现病因的腹痛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OMOM胶囊内镜检查,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3例患者均完成对全小肠的观察,除1例未排出体外,其他胶囊均在2~6 d排出。共检出小肠病变39例(检出率73.58%),其中血管病变10例,结节型病变10例,炎症性病变8例,小肠溃疡6例,克罗恩病3例,淋巴管扩张1例,钩虫病1例。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且安全性高,耐受性好。
汪文生汪胡根
关键词:胶囊内镜小肠疾病
原发性胃淋巴瘤24例诊断分析
2010年
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及内镜、内镜医师对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诊断作用,探讨其术前诊断方法 ,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治疗并病理明确诊断的原发性胃淋巴瘤资料,评估内镜活检及胃肠钡餐、内镜医师经验对该病诊断的作用。结果 24例患者中,胃肠钡餐术前诊断率为29.2%(7/24)。本院对其中22名患者实施胃镜检查29例次,活检病理诊断淋巴瘤15例,胃镜活检诊断率为51.7%(15/29),分别由4名医师检出,各检出7例、5例、2例、1例。24例术前CT检查,考虑胃癌13例,胃溃疡8例,未见明显异常3例。结论胃镜及上消化道钡餐是胃原发性淋巴瘤的主要术前诊断途径;内镜医师的经验及活检技巧对胃原发性淋巴瘤的诊断有显著影响。CT扫描能明确有无纵隔及腹腔内淋巴结肿大,为原发性胃淋巴瘤提供诊断依据。
汪文生孙国平汪胡根
关键词:胃肿瘤淋巴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作用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14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80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住院和(或)门诊检查资料,记录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RDW、PLT、ALT、AST,计算基于血清学指标的模型,即RPR、APRI、FIB-4、Child-Pugh评分。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计算AUC来判断RPR对肝硬化的预测价值。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高RPR组与低RPR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年生存率,同时将RPR、Child-Pugh评分纳入Cox回归分析,绘制5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死亡患者ROC曲线,判断RPR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乙肝组、肝硬化组RPR分别为(0.33±0.16)Fl/(109/L)、(1.24±1.55)Fl/(109/L),均高于健康体检组的(0.24±0.05)Fl/(109/L),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肝硬化组RPR高于乙肝组,统计学意义显著(P<0.01)。RPR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呈正相关(r=0.66,P<0.01)。RPR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的AUC为0.91,优于APRI,次于FIB-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PR、FIB-4、APRI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最佳界值分别为0.43、3.00和0.79 (P<0.01),敏感度分别为84.00%、82.60%、84.00%,特异度分别为90.00%、95.00%和76.20%。RPR与Child-Pugh评分及MELD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0.34(P<0.01)。高RPR组和低RPR组在随访3年期间生存率分别为56.80%和68.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PR可用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诊断,RPR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的敏感性好,但特异性差,联合RPR可提高CP评分对乙肝肝硬化患者的预后评估效果。
桂志兵汪文生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
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并分次硬化治疗肝囊肿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引流并分次硬化治疗肝囊肿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6月住院的36例肝囊肿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置管,持续引流并分次硬化治疗,观察其并发症,评价其疗效。结果 36例患者中,2例导管脱落、1例导管堵塞重新置管,除部分患者有疼痛、醉酒样反应外,未见其他明显不适反应及并发症。6个月后复查肝脏超声,治愈31例(囊肿消失或直径小于1 cm),显效5例(直径小于治疗前的1/2为显效)。治愈率86.1%(31/36),有效率100%。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用于治疗肝囊肿穿刺引流操作简单,费用低,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易于普及推广。
汪文生汪胡根李敏
关键词:肝囊肿置管引流中心静脉导管
超声内镜对胃癌治疗方案选择的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在胃癌治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11月对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诊的50例胃癌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比较其与术后病理TNM分期差异。结果 EUS对胃癌T分期的准确率T1:66.7%,T2:66.7%,T3:81.8%,T4:66.7%,总准确率为77.4%;胃癌N分期的准确率N0:55.6%,N1:60.0%,N2:20.0%,N3:57.1%,总准确率:51.0%,敏感性:54.8%;EUS对手术可切除性的预测的敏感性为83.9%。结论超声内镜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可以为胃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证据。
陈刚李敏汪文生张焰平
关键词:超声内镜胃癌TNM分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