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柴伟娜

作品数:14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蛛网膜
  • 4篇蛛网膜下
  • 4篇蛛网膜下腔
  • 4篇蛛网膜下腔出...
  • 4篇网膜
  • 4篇下腔出血
  • 4篇膜下
  • 4篇脑损伤
  • 4篇脑血
  • 4篇出血
  • 3篇血管
  • 3篇血管痉挛
  • 3篇脑血管
  • 3篇脑血管痉挛
  • 3篇痉挛
  • 3篇后脑
  • 3篇创伤
  • 3篇创伤性
  • 2篇蛋白
  • 2篇神经保护

机构

  • 14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成都市第三人...
  • 1篇重庆大学
  • 1篇重庆理工大学

作者

  • 14篇柴伟娜
  • 13篇孙晓川
  • 9篇蒋理
  • 4篇程崇杰
  • 3篇徐丹
  • 3篇黄志坚
  • 2篇钟建军
  • 2篇张晓冬
  • 2篇郭宗铎
  • 2篇万兵
  • 2篇吕发金
  • 2篇吴越
  • 2篇刘汉
  • 1篇文毫
  • 1篇李辉
  • 1篇苑玉清
  • 1篇但炜
  • 1篇徐睿
  • 1篇张洪荣
  • 1篇刘浏

传媒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免疫学杂志
  • 1篇中华创伤杂志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4篇2018
  • 4篇2017
  • 1篇2010
  • 2篇2009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APOE基因多态性对重型脑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
<正>目的:探讨不同APOE基因亚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连续搜集重型颅脑创伤患者(GCS评分8分以下)患者纳入研究,通过脑氧饱和度监测仪监测患者脑氧饱和度情况。同时,搜集患者的静脉血标本,采用聚合酶链...
蒋理柴伟娜孙晓川
文献传递
脑电图检查对于辅助诊治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指导意义
目的:脑血管痉挛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能致死、致残。本研究旨在探讨SAH后脑电图的改变,了解脑电图改变对于辅助诊治SAH后急性脑血管痉挛的...
柴伟娜孙晓川但炜张晓冬蒋理郭宗铎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脑电图
文献传递
脑电图反应性对aSAH患者预后的评估
蒋理孙晓川柴伟娜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的思考被引量:2
2023年
重症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通过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的住院医师进行以急救技能培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多模态病例分析、神经影像学及电生理知识的拓展、手术操作及围手术期管理的专科知识培训、定期病例讨论等方式构成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培训,他们的临床思维更加地成熟,对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人管理方法的掌握时间明显地缩短,参与临床实践的主动性也较前明显地增加,对神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效地提升了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的带教成效。
柴伟娜徐丹孙晓川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医师
CT灌注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柴伟娜孙晓川吕发金万兵蒋理
CT灌注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5
2010年
目的用CT灌注成像(CTperfusion,CTP)来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微循环的改变及其与临床表现、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的关系。方法收集85例SAH患者和35例正常人作为前瞻性研究对象。对每例研究对象进行CTP检查,并记录其CTP相关参数-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和SAH组,CVS组和非CVS(non-cerebral vasospasm,nCVS)组,症状型CVS组(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 group,sCVS)和无症状型CVS(a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 group,asCVS)组,Hunt-HessⅠ~Ⅱ级组和Ⅲ~Ⅴ级组,比较各组之间CTP参数的差异。结果SAH组的CBF值低于正常组,MTT值较正常组延长(P<0.05)。CVS组、sCVS组和Hunt-HessⅢ~Ⅴ级组的CBF值分别较nCVS组、asCVS组和Hunt-HessⅠ~Ⅱ级组的CBF值下降,MTT值较后者有延长(P<0.05)。7例MTT值为6.31~12.72s的患者在病程中出现迟发型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DIND),其中2例偏瘫,1例死亡。结论SAH后脑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临床表现及CVS有一定的联系,并且能够通过CTP来检查、发现。
柴伟娜孙晓川吕发金万兵蒋理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CT灌注成像微循环
膜粘连蛋白Ⅱ通过保护血脑屏障促进小鼠颅脑创伤后早期神经功能的恢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评估外源性重组膜粘连蛋白Ⅱ(annexin 2,A2)对创伤性颅脑损伤后血脑屏障以及早期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探讨A2蛋白作为脑创伤治疗靶点的可能性。方法在成年雄性小鼠上建立控制性皮质损伤模型(controlled cortical impact,CCI),检测伤前与伤后不同时间点伤侧半球脑组织中内源性A2蛋白的表达。随后,小鼠CCI伤后通过尾静脉注射重组人源性A2蛋白,并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大脑半球组织含水量、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海马区神经元数量、伤灶体积及早期行为学改变。结果从CCI后3 d起,A2蛋白表达明显增高,并在7 d时达到高峰(P<0.05),此后蛋白表达逐渐下降,21 d恢复到基值;伤前内皮细胞几乎不表达A2蛋白,伤后在伤侧部分内皮细胞表达A2蛋白。在伤后2 h给予重组A2蛋白能显著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从而降低脑组织中Evans蓝(Evans blue,EB)渗出量(P<0.05),增加ZO-1蛋白表达(P<0.05),减少伤后CA1和CA3区神经元丢失,CA1区和CA3区平均神经元存活数量分别为159.5和131,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促进伤后7 d内运动功能康复(P<0.05)。能够减少致伤后脑组织含水量,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伤灶体积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早期,给予重组人A2蛋白能提高内皮细胞ZO-1合成,保护血脑屏障,减轻神经组织继发性损伤,促进伤后神经功能恢复。
柴伟娜程崇杰蒋理黄志坚钟建军刘汉何骏驰吴精川孙晓川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神经保护血脑屏障
尿酸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正>目的:尿酸(UA)作为血清中的主要抗氧化剂,曾被视为引起痛风的主要原因。最近研究显示,UA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然而,UA是否能改善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预后,尚未可知。本课题即研究TBI后,尿酸在临床患者和...
刘汉何骏驰钟建军张洪荣张兆斯刘浏黄志坚吴越蒋理郭宗铎徐睿柴伟娜霍钢孙晓川程崇杰
文献传递
aSAH后早期凝血功能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早期凝血功能各参数变化与迟发性脑缺血(delayed cerebral ischemia,DCI)的相关性,为临床上早期预测及干预迟发性脑缺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7例aSAH患者发病24 h内的凝血象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参数,同期收集22例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UIA)患者作为对照。根据是否发生DCI将aSAH患者分为DCI组(n=38)和No-DCI组(n=39),比较2组间一般资料、凝血象和TEG参数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结果:与No-DCI组比较,DCI组患者D-D、FDP、Fib、α角、MA值明显升高(P=0.000、0.000、0.000、0.043、0.042),R和K值明显降低(P=0.002、0.036);多因素分析显示D-D(OR=9.739,95%CI=1.896~50.042,P=0.006)、K值(OR=0.026,P=0.028,95%CI=0.01~0.681)为DC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SAH患者早期D-D、FDP、Fib、α角、MA值明显升高,R、K值下降,与DCI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其中D-D与K值为aSAH后发生DCI独立危险因素。因此,早期监测凝血功能有助于预测DCI的发生,并指导相应处理。
毛磊苑玉清程崇杰吴精川柴伟娜蒋登志张晓冬孙晓川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凝血象血栓弹力图
长链非编码RNA-核富集转录本1对创伤性脑损伤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核富集转录本1(NEAT1)的表达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神经功能和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90只C57BL/6J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空载病毒1组和2组及NEAT1上调组和NEAT1下调组,每组15只。构建小鼠控制性皮层撞击(CCI)模型模拟TBI状态,并通过侧脑室内注射腺病毒载体对NEAT1水平进行干预。采用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SS)及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估空白对照组、NEAT1上调组和NEAT1下调组小鼠伤后1周内及14~21d时神经功能变化。Western blot检测空白对照组小鼠皮层含死亡结构域的p53诱导蛋白1(Pidd 1)、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2、caspase-9和caspase-3在伤后6 h、1,3,7 d的表达。TUNEL法检测空白对照组、NEAT1上调组和NEAT1下调组伤后第3天小鼠神经元凋亡情况及免疫荧光半定量分析Pidd1的表达及定位。Western blot检测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空载病毒组、NEAT1上调组及NEAT1下调组小鼠伤后第3天Pidd1、caspase-2、细胞色素c(Cyt c)和caspase-3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4.9±1.0)分]比较,NEAT1上调组伤后第1天NSS[(3.5±0.7)分]显著降低(P<0.01),NEAT1下调组[(5.0±1.5)分]显著升高(P<0.01)。Morris水迷宫试验显示,与空白对照组[(20.1±5.6)s]比较,伤后第19天NEAT1上调组寻找平台时间[(10.9±2.8)s]缩短(P<0.05),NEAT1下调组寻找平台时间[(30.7±6.2)s]延长(P<0.01)。Western blot提示,空白对照组Pidd1、caspase-2、caspase-9和caspase-3在伤后第3天表达明显升高(P<0.01)。通过TUNEL得到伤后第3天NEAT1上调组神经元凋亡率[(18.0±2.7)%]明显下降,而NEAT1下调组[(63.0±8.6)%]明显升高(P<0.01)。伤后第3天免疫荧光提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NEAT1上调组神经元胞质中Pidd1蛋白表达[(22.7±2.2)%]减少(P<0.01),而NEAT1下调组[(72.7±7.0)%]显著增加(P<0.01)。伤后第3天Western blot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
吴依凡柴伟娜蒋理吴越李运洁孙晓川
关键词:脑损伤细胞凋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