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
- 1997年
- 自1987年射频电流消融术首次用于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以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射频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根治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度及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其治疗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动过速、房扑、房性心动过速,亦有不少成功的报道。 射频电流是能够转换为电能量的多种电流形式之一,其频率范围介于可听声音和超声之间。根据频率范围的不同,射频电流可达到三种不同的生物学效应,即电切割、电凝血和电干燥。导管消融即利用其电干燥效应,当射频电极与心肌接触时,引起其邻近组织温度升高,细胞内外水分蒸发,产生边缘清晰的凝固性坏死。由于无直流电消融时的电压伤和电火花,无需全身麻醉,故放电期间病人无明显不适。
- 杨国钧
- 关键词: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
-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不同类型阵发性心动过速35例报告
- 2000年
- 陈良华刘同宝高洁张兴华朱兴雷杨国钧邵建华
- 关键词:阵发性心动过速静脉注射胺碘酮
- 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附14例报告)
- 1999年
- 刘同宝陈良华杨国钧刘瑞生朱兴雷邵建华
- 关键词: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
- 心衰患者淋巴细胞β1-受体基因变化的临床意义
- 1999年
- 目的 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β1 - 受体基因变化与心功能分级及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 PCR) 技术,对20 例健康对照者和60例不同心功能状态心脏病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β1 - 受体mRNA水平进行测定。结果 外周血淋巴细胞β1 - 受体mRNA水平随心衰级别的增高而下降;随病人年龄增加、病程延长、左室质量增加、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而下降,与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血糖关系不明显。结论 心衰的发生发展与β1- 受体基因表达异常有关。病人的年龄、病程、左室质量、左室舒张功能对其水平有影响。可通过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β1- 受体mRNA水平来判断病人心功能状态。
- 王建春王爱红邵建华杨国钧吕晓霞薛瑞贤
- 关键词:心衰基因淋巴细胞
- AMI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探讨
- 1994年
- 将临床确诊的4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以UK150万U30分钟内静注,B组以UK100万U60分钟内静滴。结果表明A组的冠脉再通率显著大于B组,∑ST、心肌酶CK-MB峰值出现时间及再灌注性室性心律失常等指标亦以A组显著优于B组,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则无显著性差异,表明A法是安全可行的。而且,病后≥6小时再进行溶栓治疗仍可使部分患者受益。
- 邵建华张原力杨国钧
- 关键词:心肌梗塞药物疗法尿激酶类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链激酶加速溶栓疗法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被引量:24
- 2000年
- 目的 观察链激酶 (SK)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能否提高疗效的可能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由全国 40家医院组成协作组自 1996年 4月 1日至 1997年 7月 6日采用SK加速溶栓疗法 (15 0万U ,30min内静脉滴入 )治疗AMI患者共 5 2 8例 ,观察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病死率。结果 5周总病死率为 6 6 % (35 / 5 2 8) ;闭塞相关血管临床再灌注率为 79 7% (4 12 / 5 2 8) ;出血发生率为 2 7% (14/ 5 2 8) ,包括脑出血 4例 ,占 0 8% ,严重出血 4例 ,占 0 8% ;过敏反应发生率为 3 8% (2 0 /5 2 8) ;低血压发生率 4 2 % (2 2 / 5 2 8)。结论 SK静脉加速溶栓治疗AMI患者似可明显提高再灌注率 ,降低病死率 ,而不增加过敏、出血、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
- 徐成斌张彤刘宣重宋柯张龙友张柱国张丽坤陈辉师树英秦俭胡大一崔亮王建旗张钧华刘梅林张宝娓高秉新范立文康建柯元南秦艳丽钱端沈潞华梁金锐谢苗荣吴学思康俊萍卢燕玲李清朗秦明照吴可光臧彬黄建群赵虹杨国钧朱兴雷陈伟张放童步高金朝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链激酶
- 长期持续性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被引量:2
- 2002年
- 陈良华刘同宝朱兴雷杨国钧邵建华
- 关键词: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持续性心电图
- 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法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再通对近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9
- 1995年
- 观察46例用尿激酶静脉法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冠状动脉再通22例,未通24例。除2例发病24h内死亡外,对其余44例患者于发病后2~4周进行了核素心室造影、二维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室晚电位及症状限制性蹬车试验检查。结果表明,经溶栓治疗后梗塞相关冠状动脉再通可改善左室功能,增加心电稳定性,降低心肌缺血发生率,提高运动耐量,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近期预后。
- 张原力邵建华杨国钧刘传玺邵松
- 关键词:静脉心搏出量溶栓疗法预后
-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运动试验临床应用现状
- 1994年
-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部分患者可发生再梗塞、心力衰竭或猝死等心脏意外事件,早期检出这些患者十分重要,国外大部分学者都主张,应对AMI病人开展早期分级运动试验,对检出的高危病人给予必要的内、外科治疗,现运动试验已安全地应用于AMI后2—3周的病人,有的学者甚至主张在AMI后一周即可开展运动试验。本文对常用的运动试验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综述。 一、心电图运动试验 常用的阳性判断标准及其临床意义为: 1.ST段异常 一般将运动后ST段呈缺血型压低≥1mm或ST段抬高>1mm判为阳性。
- 刘瑞生杨国钧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病二维超声心动图
- 应用心率功率谱分析检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被引量:1
- 1997年
- 目的探讨植物神经功能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关系。方法用5min节段采样分析的心率功率谱检查方法测定了40例AMI患者(AMI组)和41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的植物神经功能。结果AMI组较对照组高频峰(HFP)降低(P<0.01),低频峰(LFP)/HFP增高(P<0.01);且于AMI后3月时HFP仍不能恢复正常;前壁AMI患者HFP降低明显(P<0.01),LHP/HFP高于非前壁梗塞者(P<0.01)。结论AMI患者迷走神经功能受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并且前壁AMI迷走神经活性低于下、后壁AMI患者,AMI后迷走神经功能短时间内不能恢复正常,很可能是永久性损害。
- 张爱元杨国钧甄永强刘登岳刘登岳
-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率植物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