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双宁 作品数:19 被引量:124 H指数:6 供职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河南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埃克替尼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2 2020年 目的:探讨埃克替尼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EGFR突变型(19外显子缺失突变或21外显子突变)晚期(ⅢB-Ⅳ期)肺腺癌患者,其中45例接受埃克替尼单药治疗(埃克替尼组),35例接受埃克替尼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联合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及肿瘤无进展生存期等。结果:联合治疗组近期疗效优于埃克替尼组(P<0.001)。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7%,高于埃克替尼组(37.8%)(P=0.013)。联合治疗组骨髓抑制发生率高于埃克替尼组(P<0.001),但其他不良反应如皮疹、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伤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死亡。联合治疗组的肿瘤无进展生存期长于埃克替尼组(P<0.001)。结论:埃克替尼联合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联合化疗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肺腺癌疗效较佳,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杨双宁 李楠 王丽萍 张毅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化疗 埃克替尼 靶向治疗 多西他赛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疗后进展21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脑转移放疗后脑转移灶进展患者应用多西他赛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晚期NSCLC脑转移放疗后脑转移灶进展患者21例,给予多西他赛联合替莫唑胺化疗,多西他赛75mg/m2,静脉注射,第1天;替莫唑胺150mg/m^2,口服,第2~6天;每21d为1个周期,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停药。每化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1次,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随访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 21例中2例化疗2个周期肿瘤进展停药,19例完成4个周期化疗,客观缓解率为9.5%,疾病控制率为47.6%;随访至2017年8月,死亡8例,生存13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0个月;化疗不良反应主要为Ⅰ~Ⅱ级骨髓抑制、恶心、呕吐等,经对症治疗缓解。结论多西他赛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晚期NSCLC脑转移安全、有效。 史梦圆 邝先奎 赵晓丽 肖洒 杨双宁 王丽萍 程剑剑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脑转移 放疗 替莫唑胺 多西他赛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三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三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二线治疗进展后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4例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40例接受单药安罗替尼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不良事件(A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中位PFS长于对照组(7.0月vs.5.6月,P=0.001)。两组ORR及D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P=0.508)。两组AE及≥3级A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22,P=0.112)。结论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三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安罗替尼,且安全性良好。 张晓娟 岳冬丽 杨双宁 郝娜 王丽萍 董文杰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基于UHPLC-Q-Orbitrap HRMS的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索晚期肺腺癌患者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前后的差异代谢物及代谢通路,为评估预后寻找生物指标。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 HRMS)技术,对14例晚期肺腺癌患者在第1次使用化疗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前3 d的血清以及治疗2周期后的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通过对采集得到的图谱进行峰识别和匹配等相关处理,应用主成分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对代谢组学的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重要变量性投影>1和P<0.05的差异代谢物,并筛选代谢通路。结果:治疗前后血清代谢物质有明显差异,治疗后患者血清代谢物中谷氨酰丝氨酸、脯氨酸、犬尿氨酸、脱氢抗坏血酸、N-硬脂酰鞘磷脂、5-羟基吲哚乙酸水平升高;色氨酸、亮氨酰脯氨酸、柠檬酸、硬脂酸、吲哚丙烯酸、丙酰肉碱、吲哚、3-甲基吲哚水平降低。色氨酸代谢通路是治疗前后的差异代谢通路。结论:犬尿氨酸/色氨酸比值可能作为评估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指标。 李林 杨双宁 秦国慧 亓妍文 赵坤宇 王丽萍关键词:晚期肺腺癌 同源重组修复基因突变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同源重组修复(HRR)基因突变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23年4月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124例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HRR基因突变将患者分为突变组(n=57例)和野生组(n=67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免疫治疗疗效差异,采用Kaplan-Meier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PFS,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FS的影响因素。结果:HRR基因突变组中鳞癌及肿瘤突变负荷(TMB)≥10 mut/Mb的占比显著多于野生组(54.4%vs 32.8%,61.4%vs 29.9%,均P<0.05)。HRR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患者的ORR分别为17.5%和10.4%(P=0.252),DCR分别为86.0%和73.1%(P=0.080)。HRR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的PFS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8个月vs 3.9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HRR基因突变[HR=0.550,95%CI(0.352,0.860),P=0.009]与免疫治疗线数[HR=0.468,95%CI(0.312,0.702),P<0.001]和PFS显著相关。结论:HRR基因突变组患者的免疫治疗疗效优于野生组患者,HRR基因突变是晚期NSCLC患者免疫治疗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 王文茜 李洁瑶 陈飞帆 杨双宁 刘小玉 王丽萍 张毅关键词:免疫治疗 预后 抗人胸腺免疫球蛋白联合干扰素γ和白介素2诱导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效果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抗人胸腺免疫球蛋白(ATG)诱导培养的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活性和功能,为CIK培养体系优化提供依据。方法:采集9例肿瘤患者外周血10 m L,分离单个核细胞,用CD3单抗或ATG(50、250、500μg/L)联合干扰素γ、白介素2诱导培养。培养至第6~10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状况,培养至第13天,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免疫表型(CD3、CD4、CD8、CD56)、激活性表面标志(CD28、CD27、CD69、NKG2D)、抑制性表面标志(PD1、CD152)及Granzyme-B、干扰素γ分泌量。结果:4种培养方式下,细胞增殖状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D3单抗相比,ATG培养的CIK中CD3^+CD4^+和CD3^+CD8^+细胞比例较低(P<0.001),CD3-CD56^+与CD8^+CD69^+细胞比例较高,CD56^+细胞干扰素γ和Granzyme-B分泌水平较高。结论:ATG诱导的CIK免疫活性优于用CD3单抗经典方案培养的CIK,抗肿瘤能力较强。 黄建敏 阚全程 张震 杨双宁 赵璇 李红 王丽萍 张毅关键词:干扰素Γ 白介素2 预后营养指数在姑息化疗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预测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在姑息化疗肺癌患者生存质量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姑息性化疗的肺癌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根据PNI值分为高PNI组和低PN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生存率。结果89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在研究期间死亡,87例患者完成全部数据收集,其中高PNI组56例,低PNI组31例。高PNI组患者整体生活质量得分(72.44±6.49)分,低PNI组患者(68.82±6.0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57,P<0.05)。高PNI组和低PNI组患者半年生存率分别是87.50%、82.14%,1年生存率分别为81.02%、64.28%,2年生存率分别为57.73%、39.28%。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Log-Rank=4.293,P<0.05)。结论低PNI的姑息化疗肺癌患者整体生存质量低于高PNI患者,PNI可以作为姑息化疗肺癌患者预后评估指标。 王丽 杨双宁 王春慧关键词:肺肿瘤 预后营养指数 姑息化疗 预后 N-乙酰-D-乳糖胺、抗CD28单克隆抗体对肺癌患者来源的CIK细胞增殖及杀伤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N-乙酰-D-乳糖胺联合抗CD28单克隆抗体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增殖及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提取32例肺癌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对照组、抗CD28单克隆抗体组、N-乙酰-D-乳糖胺组及抗CD28单克隆抗体和N-乙酰-D-乳糖胺联合组(联合组),依据CIK细胞培养流程培养和分组处理后于第4、8、10、12、14天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第14天测定IL-2、IL-10、γ干扰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及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抗CD28单克隆抗体、N-乙酰-D-乳糖胺单独作用均能促进CIK细胞增殖及IL-2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增加效应细胞(CD3^+CD8^+细胞)的比例,增强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能力(P<0.05),但二者联合没有协同效应(P>0.05)。结论:N-乙酰-D-乳糖胺与抗CD28单克隆抗体均能增强CIK细胞增殖及杀伤功能,但二者无协同作用。 石晓娟 乔永涛 杨黎 杨双宁 黄建敏 赵璇 李红 张毅关键词:CIK细胞 细胞增殖 杀伤功能 纳武利尤单抗药品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2024年 目的为及时识别与处理纳武利尤单抗所致药品不良反应(ADR)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纳武利尤单抗ADR的个案报道,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1年12月。汇总分析出现ADR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原患疾病,纳武利尤单抗使用剂量,ADR出现时间、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最终结局等)。结果共纳入文献600篇,涉及患者649例(发生ADR 679例次),其中男444例(68.41%),女205例(31.59%);患者年龄(63.41±12.63)岁;涉及原患疾病以非小细胞肺癌最多(219例、33.74%),其次为黑色素瘤(203例、31.28%)。纳武利尤单抗单药治疗505例(77.81%),用量高于或低于药品说明书要求的分别有4例和59例;联合用药144例(22.19%)。ADR主要发生在用药后6个月内,主要累及内分泌系统(105例次)、神经系统(95例次)、皮肤及其附件(84例次)等。临床症状自行缓解8例次(1.18%),对症处理后改善576例次(84.83%),发生致死性ADR 72例次(10.60%,主要累及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肌肉骨骼系统等)。结论纳武利尤单抗ADR发生以男性、60~79岁患者居多,多发生在用药后6个月内。其ADR累及多个系统,多数程度较轻,经临床治疗后可改善,但应特别注意心肌炎、重症肌无力、肌炎、移植排斥反应、免疫相关性肺炎等ADR,防止发生致死性ADR。 赵士清 杨双宁 郭青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对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9 2022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对PD-1抑制剂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75例NSCLC患者的资料,将其分为治疗前NLR<5组和NLR≥5组,LMR<1.5组和LMR≥1.5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疾病控制率、客观缓解率的差异;采用Cox回归分析LMR对PD-1抑制剂治疗的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NLR<5组与LMR≥1.5组有更高的疾病控制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早期给予免疫治疗(HR=0.345,95%CI:0.183~0.650)、LMR≥1.5(HR=0.327,95%CI:0.168~0.638)是NSCLC患者PFS生存获益的预测因素。结论:NLR、LMR可用于PD-1抑制剂治疗晚期NSCLC预后的预测。 赵坤宇 亓妍文 秦国慧 杨双宁 李林 王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