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兆平

作品数:11 被引量:171H指数:8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4篇生态
  • 4篇生态恢复
  • 1篇演替
  • 1篇植被
  • 1篇中国生态
  • 1篇砂生槐
  • 1篇沙化土
  • 1篇生态产品
  • 1篇生态风险
  • 1篇生态风险评价
  • 1篇生态服务
  • 1篇生态工程
  • 1篇生态环境
  • 1篇生态环境变化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石流
  • 1篇水生
  • 1篇水生植被

机构

  • 10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大自然保护协...

作者

  • 11篇杨兆平
  • 7篇高吉喜
  • 4篇沈渭寿
  • 2篇杨孟
  • 2篇王燕
  • 2篇刘波
  • 1篇郭美楠
  • 1篇李海东
  • 1篇颜长珍
  • 1篇孙明
  • 1篇李森
  • 1篇林乃峰
  • 1篇李凤英
  • 1篇邹长新
  • 1篇周可新
  • 1篇马建军
  • 1篇孙俊
  • 1篇宋翔
  • 1篇仇洁
  • 1篇王金生

传媒

  • 2篇生态与农村环...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资源与产业

年份

  • 3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区域生态恢复规划及其关键问题被引量:11
2016年
生态恢复是一项长期的根本性生态建设措施,需要有区域性整体规划与长期维持的具体安排。目前,区域生态恢复规划却未受到足够的关注。重点讨论了区域生态恢复规划的内涵、理论基础、规划原则及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探讨对于提升生态恢复效率,增强生态恢复的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区域生态恢复规划从宏观整体性的角度对区域内所实施的生态恢复工程进行统筹规划,对区域内实施的具体恢复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区域生态恢复以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为恢复目标。在退化生态系统诊断的基础上,确定在哪里恢复。通过局地恢复治理与区域调控相结合的恢复策略,实现生态链与产业链的结合,其本质则是实现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杨兆平高吉喜杨孟姚森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风沙化土地砂生槐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基于样方调查和等级聚类分析,研究了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不同恢复演替阶段砂生槐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风沙化土地植物群落可分为砂生槐群落、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固沙草群落、藏沙蒿+砂生槐群落和砂生槐+藏沙蒿群落6种类型.自然恢复演替从流动沙丘上分布的砂生槐对流沙的初步固定开始,随后固沙草开始侵入群落,逐渐形成了砂生槐-固沙草群落.另一种演替途径开始于固沙草群落,砂生槐在演替过程中出现在固沙草群落中,最后亦达到砂生槐-固沙草群落阶段.在一些半固定沙地阶段,藏沙蒿开始侵入群落,形成砂生槐+藏沙蒿群落.雅鲁藏布江风沙化土地的顶极群落是以砂生槐为优势种的灌丛群落.随着坡度增加,砂生槐群落盖度和高度有降低的趋势.生物结皮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结皮覆盖处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演替阶段的表层土壤水分含量.流动沙地砂生槐灌丛冠幅、株高和萌蘖枝数量最高,其次是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最低.各阶段枯死枝数量说明固定沙地阶段以后砂生槐种群有衰退的趋势.
杨兆平沈渭寿孙明孙俊李海东
关键词:风沙化土地恢复演替砂生槐群落结构
广东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0─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被引量:10
2014年
运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2000年、2010年广东省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采用修正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结合土地利用面积,对不同时期保护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2000─2010年,广东省自然保护区草地、农田、湿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分别为18.58、81.24、1.91、86.47、70.79 hm2,而林地、未利用地面积则分别减少了166.25、92.75 h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均发生变化,除未利用地外,其余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其中,水域和林地2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了728.07×107和463.90×107元,增加最显著.自然保护区内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有所增加,其中,维护生物多样性价值、水文调节价值和废物处理价值增加最为显著,食物生产价值增加最少.2000─2010年广东省11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1 199.70×107元,增长率为28.02%,表明自然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成效较好.
王燕高吉喜王金生高芳杨兆平仇洁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自然保护区
关于生态恢复监测的探讨
2016年
监测是生态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调整恢复计划、评价恢复效果、纠正环境政策偏差具有重要作用,是保障恢复计划有效实施的手段。当前,生态恢复的监测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文中对生态恢复监测的作用进行探讨,提出了生态恢复的监测步骤;认为开展生态恢复监测指标体系研究、构建生态恢复监测网络、制定生态恢复监测规范是提升当前我国生态恢复监测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我国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与评价。
杨兆平高吉喜
关键词:生态恢复监测网络
伊敏矿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以伊敏矿区1975年、1990年和2010年遥感影像数据的解译结果为基础,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对其景观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评价了伊敏煤矿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975—2010年伊敏矿区草地面积一直在下降,由1975年的87.99%下降到2010年的75.03%;工矿地面积逐渐增加,由1975年的0 km^2增加到2010年的19.63 km^2。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伊敏矿区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连接性降低,景观中优势类型的面积比例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渐降低。1975-2010年矿产资源开发导致伊敏矿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升高,草地的生态风险指数最大,林地、工矿地、耕地、住宅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生态风险均有增加。草原区矿产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郭美楠杨兆平马建军高吉喜贾志斌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景观变化景观破碎化露天煤矿
基于文献分析的中国生态服务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以1999—2010年间中国学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期刊上发表的727篇生态服务研究论文为统计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中国生态服务研究文献的数量、期刊类型、生态系统类型、研究区域和研究主题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生态服务研究发展迅速,发表生态服务文献10篇以上的期刊有15种,文献发表量占文献总量的47.73%。共有321篇文献针对具体的生态系统类型开展研究,其中关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文献数量最多,为116篇。研究区的分布统计显示,以流域为主要研究区的文献有67篇,以地理单元或区域为研究区的文献有168篇。探讨了中国生态服务内涵与分类、生态服务评估、人类活动和自然干扰对生态服务的影响及生态服务应用实践的研究现状,分析表明未来研究的重点将包括生态服务的尺度效应、多情景动态模拟、生态服务评价的规范化和生态服务对人类活动的响应4个方面。
杨兆平高吉喜沈渭寿刘波邹长新
关键词:生态服务
生态功能恢复:中国生态恢复的目标与方向被引量:63
2015年
为了遏制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的趋势,我国相继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恢复工程,这些工程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过去的生态工程基本以生态问题为导向,对生态功能的重视不够,导致局部生态恢复与区域协调发展结合不紧密,生态工程的实施未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因此,我国的生态恢复应从以生态问题为导向转向以生态功能为导向,将生态功能作为生态恢复的主要目标。为了提升生态恢复效益,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的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应整合分散于各部门的生态恢复工程,建立生态恢复工程的科学决策机制,构建以生态功能恢复为目标的生态工程实施评价体系。
高吉喜杨兆平
关键词:生态工程生态产品
生态恢复评价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9
2013年
生态恢复的快速发展迫使我们思考怎样的恢复才是成功的恢复,如何评价生态恢复是生态恢复学家面临的巨大挑战。当前生态恢复主要通过测量植被结构、生态过程和多样性指标进行评价,然而这些指标的变化未必能够明确指示包含在恢复过程中的内在关系。为了增强指标在指示恢复进程方面的逻辑性,应根据主导功能选择过程和结构性指标,基于此构建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促进生态恢复评价研究,应加强生态恢复监测,建立生态恢复成功的标准,加强生态恢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开展生态恢复项目的动态评价和强化评价结果对于理论及实践的指导。
杨兆平高吉喜周可新郑好王燕李慧敏
关键词:生态恢复评价指标
雅鲁藏布江源区高寒草地退化光谱响应变化研究被引量:17
2013年
雅鲁藏布江源区的草地退化监测研究对于揭示全球变化影响下的区域生态系统响应特征、探讨其驱动因子及评价西藏高寒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荒漠等不同类型和不同退化程度草地的地面实测数据,对雅鲁藏布江源区高寒草地的典型植物光谱特征和草地退化过程中的光谱响应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作为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灌丛等类型的典型优势种藏北嵩草、小嵩草、紫花针茅和金露梅具有明显的光谱特征差异,主要体现在红边位置、红边形状、红谷和纤维素吸收波段处,与植物的生长形态和枯叶鞘固有特性密切相关。在草地退化过程中,光谱反射率整体上持续降低,叶绿素吸收造成的"红谷"特征弱化,近红外水分吸收谷变弱,土壤背景光谱特征渐渐凸显。通过对比常见的植被指数,发现那些能够充分描述植物红边或者叶绿素吸收特征的指数具有更高的可分性,表明可能对草地退化具有更好的表征能力,为西藏高寒草地退化遥感监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波沈渭寿李儒杨兆平林乃峰
关键词:光谱分析高寒草地光谱响应
生态环境变化对舟曲“8·8”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的影响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舟曲县"8.8"特大山洪泥石流发生的众多因素中,生态环境变化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引起了各方面的特别关注,为此以Landsat系列数据为信息源,监测了自1975年以来泥石流发生的小流域内不同生态系统用地现状、动态变化及其对泥石流发生的影响。监测结果表明舟曲县城泥石流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与小流域生态环境近期变化的关系不太显著。但是坡耕地的增加、林地的减少增加了泥石流物质累积的速度,增大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居民地建设布局中未能充分考虑到为泥石流预留排泄通道是造成重大灾害的主要原因。
颜长珍沈渭寿宋翔杨兆平李森谢家丽庞国锦
关键词:生态环境变化泥石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