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介甫
- 作品数:18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物理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天文地球兵器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反物质研究(英文)
- 2006年
- 讨论了反物质世界,扩充超荷含义和盖尔曼-西岛公式的应用范围,给出全部反夸克量子数特性,描述反物质世界中的相互作用,探究反物质的形成条件和宇宙反物质的存在性,指出有些反物质天体仍然可能存在.而且物质和反物质两者有相同的相互作用力场,类似的原子能级结构和相似光谱,现今的观察方法不能区分天体和反天体.
- 杨介甫陈瑞凯唐立军
- 关键词:反物质相互作用存在性
- 氘-金属系统中“异常”核现象和双中子态模型被引量:2
- 1997年
- 在文献[1]和[14]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双中子态模型的物理基础,估算双中子态的寿命,然后利用双中子态模型解释“死后热”,衰变产物111Ag,107Ag等等。
- 杨介甫陈笑梅唐立军李兴中陈瑞凯
- 一种新型聚变机制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
- 1991年
- 本文指出在室温条件下不可能实现氘—氘核聚生,实验中的冷聚变现象可能是一种新型聚变。基于两条基本假设,作者论述了新型聚变的物理机制,并利用这一新聚变机制解释了按常规氘—氘核聚变无法解释的实验现象。作者还进一步提出了对聚变机制进行验证的实验建议。
- 杨介甫
- 关键词:聚变反应电子俘获冷核聚变
- 氘—金属系统中可能的核过程
- 1996年
- 在指出传统观念中的某些局限和“异常”核现象中的新物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冷聚变前的过程。
- 杨介甫唐立军陈笑梅
- 关键词:冷聚变
- 论原子与原子能态
- 1996年
- 用原子负能态的物理基础论证了“正能态原子”概念的错误,对原子的光谱线系限外连续带的产生机理提出了新的观点.
- 唐立军杨介甫
- 关键词:原子光谱原子物理学
- 双中子态冷核聚变模型研究(英文)
- 1993年
- 本文对冷核聚变实验研究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分析了传统理论与新的实验现象的矛盾;提出了双中子态冷核聚变的理论模型,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模型的物理基础。
- 陈笑梅杨介甫
- 关键词:冷核聚变
- 反物质的物理基础和微观特性被引量:3
- 2001年
- 简述了反物质的物理基础,给出了全部反夸克的量子数特性,指出正、反原子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光谱.
- 杨介甫
- 电子感应加速器的聚焦力与对数梯度被引量:1
- 1992年
- 本文用一种简易方法证明一个重要的对数梯度关系式:0<n<1(感应加速器中电子运动的轴向和径向稳定条件)。1.
- 杨介甫
- 关键词:电子感应加速器洛伦兹力电子运动电子电荷鼓形
- 双中子态模型及其物理基础——纪念国际冷聚变研究20周年
- 2008年
- 过去对冷聚变争论的风波,实质上是一场误会.本文指出冷聚变不是传统观念的核与核聚变,而是可在任何温度条件下都能进行的新型聚变.文中论述杨介甫于1989年首次提出的双中子态理论模型;讨论双中子态的产生方式;估算双中子态寿命并论证它的稳定性;给出可与实验比较的冷聚变率和骤发中子能谱;预言冷聚变产物中有氚、中子、银、及长寿命放射性钯107的存在;解释钯中含氘率高和氚与中子产额比高的原因.最后指出"死后热"现象也可用双中子态模型解释.
- 杨介甫
- 关键词:物理学基础
- _1~2H~*-e 接触俘获与_1~2H-_0~2N 聚变(冷聚变探索(Ⅱ))
- 1992年
- 本文在分析研究冷聚变基础上提出一个_1~2H-_0~2聚变的理论模型,并讨论了电解池中某些聚变效应,氘核对钯晶中电子接触俘获的条件以及双中子态的质量和结合能.作者进一步给出氚产额和骤发中子群的两个表达式,并利用理论结果解释了氘核-氘核聚变框框中不能理解的一些实验现象.
- 杨介甫
- 关键词:俘获聚变冷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