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平

作品数:19 被引量:85H指数:5
供职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铁道部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输血
  • 4篇血型
  • 3篇药敏
  • 3篇输血医学
  • 3篇肿瘤
  • 3篇免疫
  • 3篇抗体
  • 2篇药敏试验
  • 2篇药物敏感
  • 2篇药物敏感试验
  • 2篇溶血
  • 2篇输血反应
  • 2篇胃肠
  • 2篇临床输血
  • 2篇酵母样
  • 2篇酵母样菌
  • 2篇抗体鉴定
  • 2篇基因
  • 2篇RH血型
  • 1篇带教

机构

  • 17篇新疆医科大学...
  • 2篇乌鲁木齐市血...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新疆乌鲁木齐...

作者

  • 18篇杜平
  • 8篇江晓明
  • 5篇王丽莉
  • 3篇李红
  • 2篇乔艳辉
  • 2篇陈妍
  • 2篇陈烨
  • 1篇徐笛
  • 1篇王学涵
  • 1篇王永志
  • 1篇李丹萍
  • 1篇张洪娟
  • 1篇侯慧
  • 1篇尤兰
  • 1篇游碧荣
  • 1篇何智
  • 1篇徐怡
  • 1篇朱国萍
  • 1篇黄艳春
  • 1篇穆朝东

传媒

  • 5篇新疆医科大学...
  • 3篇临床输血与检...
  • 2篇新疆医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国输血杂志
  • 1篇中国病案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06
  • 3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Rh血型免疫性抗体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探讨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分析Rh血型系统中免疫性抗体导致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DHTR)的原因及血型血清学特征。方法:对一例血友病患者4次28U红细胞悬液输注后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血样,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其抗体及放散液的特异性,应用血清学与PCR-SSP基因分型法鉴定其Rh血型。结果:患者血清中检出IgG-D和IgM-E抗体,红细胞血型为Bccdee。结论:Rh血型系统可由多重抗体引发迟发性溶血反应。对有输血史及妊振史的患者输血,不仅应常规进行不完全抗体筛选试验,还必须采用能检测出不完全抗体的抗人球蛋白或更灵敏的方法配血,防止DHTR的发生。
秦建江杜平何智
关键词: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免疫性抗体
免疫产生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分析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选择合适的血液进行输注,防止出现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为临床安全输血提供保障。方法应用经典抗人球蛋白法对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的血标本进行抗体鉴定,分析特异性。结果在患者血清中检出IgM合并IgG性质抗-E抗体,效价为IgM 32、IgG 128。结论在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阳性标本进行抗体鉴定,首次输血的患者在输血前进行Rh抗原分型(CcEe)检测,对保证患者临床输血安全、降低溶血性输血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丽莉杜平
关键词:抗体鉴定
四种肿瘤标志物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L-岩藻糖苷酶(AFU)、谷氨酰转肽酶(GGT)、5′-核苷酸(5′-NT)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10例分为2组,PHC组70例,正常对照组40例,采用电化学发光仪检测2组血清AFP水平,采用LX-20型生化仪检测2组AFU、GGT、5′-NT水平,并分析4种肿瘤标志物对PHC的诊断价值。结果:PHC组血清AFP、AFU、GGT、5′-N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AFP、GGT、5′-NT、AFU对PHC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1.42%、68.57%、32.86%、21.43%,AFU、GGT、5′-NT检测的特异性均为100.00%,AFP检测特异性为95.00%,4种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敏感性为92.85%。结论:肿瘤标志物AFP、AFU、GGT、5′-NT对PH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4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PHC的敏感性。
穆朝东徐怡杜平黄艳春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谷氨酰转肽酶肿瘤标志物
异体输血对围手术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IL-2、PGE2水平的影响与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异体输血对围手术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白介素-2(IL-2)与前列腺素E2(PGE2)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5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按是否输血分为两组:异体输血组13例和未输血组12例。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术前第1天、术后1 d、术后7 d的血清IL-2、PGE2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根治术前后血清中IL-2和PGE2水平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7 d的IL-2和PGE2水平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根治术前后,病人的免疫状况无明显变化,术后短期内肿瘤复发转移可能性小。另外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异体输血,短期内对患者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杜平朱晓琼简娜提.阿不力孜江晓明王丽莉陈妍陈烨
关键词:胃肠恶性肿瘤异体输血白介素-2前列腺素E2
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被引量:3
2006年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已连接有己糖的HbA1,其可作为糖尿病(DM)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尤其对1型DM和GDM的治疗有监控作用。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色谱法、电泳法、免疫法和化学法。色谱法主要有离子交换层析、HPLC法和亲和法。免疫法主要包括免疫比浊法、放射免疫法(RIA)、酶免疫法(EIA)、胶乳免疫凝集法(LIAA)等。本文对竞争性透射免疫比浊法和HPLC法分别测定糖尿病者HbA1c的结果进行比较,以探讨竞争性透射免疫比浊法检测HbA1c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杜平尤兰徐笛姚文海王学涵
关键词:测糖化血红蛋白放射免疫法HBA1C离子交换层析酶免疫法
糖尿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05年
目的: 探讨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2型糖尿病(DM)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免法和化学比色法测定89例DM患者(DM组)和5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及餐后2 h外周血TNF-α、ET、NO、胰岛素(Ins)和血糖(BG)水平,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DM组患者空腹血浆TNF-α、ET、BG、Ins测定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0.001),而NO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01),在合并微血管并发症者中这种变化尤为明显,DM组餐后2 h ET、BG、Ins测定值较空腹时增高(P<0.05~0.001),TNF-α、NO测定值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TNF-α、ET及NO水平升高在2型DM的病理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王永志朱国萍王焱游碧荣杜平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一氧化氮
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新疆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输血检验技术和临床输血医师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新疆输血医学高等教育及输血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依据。方法对2010-2015年新疆医科大学(含厚博学院、工程学院)招收的医学检验专业(含民考民、民考汉)授课临床医学院的师资学历、年龄、专业技术职称、教学职称、专业进修经历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占90%以上,高年资专业技术职称较高者总体学历层次不高;教师梯队建设不完善,仅1人具有高级教学职称。结论加强对输血检验技师和临床输血医师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系统化建设及培养,尤其是年轻输血专业师资队伍的培养要给予高度重视。
杜平江晓明李楠
关键词:输血师资
96株酵母样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2006年
目的:分析96株酵母样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方法:应用Rosco纸片扩散法测定临床分离的96株不同酵母样菌菌株的种类分布,并对4种常见酵母样菌进行耐药结果分析。结果:96株菌株经鉴定共有6种,其中以白色念珠菌所占比例最大;另有4种是临床标本中常分离到的酵母菌,氟康唑对其效果较好。结论:真菌感染已成为临床常见菌,故对真菌的耐药分析显得十分重要。
李红杜平
关键词:酵母菌属氟康唑抗药性微生物
支原体的鉴定计数与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2005年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大小与结构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与增殖的微生物,主要存在于人体和动物的腔道粘膜上,目前发现寄居人体的支原体有16种,其中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和肺炎支原体(Mp)这4种支原体对人体有致病作用,前三者可引起泌尿生殖道感染,后者是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分离培养法检测Uu、Mh[1].我科对290份男性尿道分泌物及女性宫颈分泌物进行了支原体的鉴定计数和药物敏感试验,现报道如下.
李红杜平张洪娟
关键词:支原体药物敏感试验抗生素耐药性
胃肠肿瘤围手术期输血记录监控结果分析
2014年
目的分析胃肠肿瘤围手术期输血记录的现状,探寻改进输血医疗文书质量的措施。方法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对2012年8月-2013年7月间143例胃肠肿瘤围手术期输血患者的病案开展院内检查,并对监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多个环节的记录存在缺陷,出院记录不合格率最高,为67.83%;其次是相关护理记录,不合格率为17.48%;输血记录单不合格率最低,为2.10%。结论输血记录是胃肠肿瘤围手术期病案中必有的内容,记录的质量对医疗纠纷的处理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需引起医疗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
侯慧李丹萍杜平
关键词:胃肠肿瘤围手术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