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霞

作品数:15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污染
  • 3篇土壤
  • 2篇信息公开
  • 2篇指数法
  • 2篇三氯乙烯
  • 2篇水污染
  • 2篇公众
  • 2篇公众参与
  • 2篇复合污染
  • 1篇等温线
  • 1篇地积累指数
  • 1篇地积累指数法
  • 1篇地下水
  • 1篇丁酯
  • 1篇动力学
  • 1篇动力学研究
  • 1篇新兴市场国家
  • 1篇形态分析
  • 1篇有机肥
  • 1篇原位修复

机构

  • 14篇中华人民共和...
  • 4篇西南科技大学
  • 3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环境保护部华...
  • 1篇济南市环境研...

作者

  • 15篇李霞
  • 7篇蔡信德
  • 3篇吴文成
  • 3篇刘晓文
  • 2篇吴学深
  • 2篇李荣飞
  • 2篇张黎黎
  • 2篇贲越
  • 2篇李诗殷
  • 2篇唐丁丁
  • 2篇周军
  • 2篇罗冰
  • 2篇王冬莹
  • 2篇王成端
  • 2篇苏岚
  • 2篇寸志清
  • 1篇陈思莉
  • 1篇方晓航
  • 1篇刘胜强
  • 1篇尚宏博

传媒

  • 4篇环境与可持续...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环境经济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化学氧化剂去除水中苯并[ɑ]芘的动力学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以环境中常见的多环芳烃污染物苯并[ɑ]芘(Bap)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类Fenton试剂、活化过硫酸钠、高锰酸钾在不同条件下对水中Bap的去除效果以及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类Fenton试剂氧化Bap的效果最好,去除效率达90.3%;其次是活化过硫酸钠,去除率为86.9%;高锰酸钾对Bap的去除率为76.7%。3种氧化剂氧化Bap的反应过程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做出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曲线,计算得到3种氧化剂氧化Bap的表观活化能,其数值均大于一般化学反应,表明该氧化反应比一般的化学反应慢。
罗冰张清东蔡信德刘晓文王冬莹李霞
关键词:苯并[A]芘速率常数活化能
过硫酸钠原位修复三氯乙烯污染土壤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0
2013年
以过硫酸钠(Na2S2O8)为氧化剂,柠檬酸(CA)螯合Fe(Ⅱ)溶液作为活化剂,建立箱体模型模拟场地三氯乙烯(TCE)污染土壤的原位化学氧化修复.结果表明,经CA螯合Fe(Ⅱ)活化的Na2S2O8能较好的修复TCE污染土壤,持续氧化27 d后TCE浓度降到10 mg·kg-1以下;采用抽出氧化、循环再用的方式,地下水TCE浓度到45 d时降到21.4μg·L-1.同时,氧化过程中过硫酸钠会产生SO2-4,使土壤和地下水的pH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约10.1%.
刘晓文李荣飞李霞吴学深李诗殷吴文成蔡信德
关键词:过硫酸钠三氯乙烯土壤地下水
三氯乙烯在壤土和砂土中迁移规律的模拟研究
2013年
通过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三氯乙烯(TCE)在壤土和砂土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TCE初始含量为500 mg/L时,TCE在两种土柱中挥发达到气相平衡的时间均为96 h,在壤土和砂土中达到气相平衡的浓度分别为3.2、3.6 mg/L。砂土柱10 cm处在第7 d时达到浓度峰值,最高浓度为139.5 mg/kg,20、30 cm处均在第17 d时达到浓度峰值;壤土柱10 cm处在第17 d时达到浓度峰值,最高浓度为105.9 mg/kg,其余各点的峰值均高于10 cm处。与壤土相比,砂土中的TCE较易挥发、且往下迁移的速度较快。TCE初始含量为125 mg/L时,砂土柱中TCE挥发达到平衡的时间和浓度为120 h和1.3 mg/L,土柱中各取样点浓度变化规律相似,10 cm处在第7 d时达到浓度峰值,最高浓度为72.91 mg/kg。可见,砂土柱中TCE的加入量越大,挥发达到平衡的时间越短,浓度越高。
李荣飞蔡信德靖元孝杨子江李诗殷李霞罗冰
关键词:三氯乙烯土柱迁移
高州农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特征与形态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对农田土壤中邻苯二甲酸酯的水平与垂直分布、以及存在形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5个样品中DMP、DEP、DBP单因子污染指数分别为4.3~27.8、0.3~4.7、0.9~26.5,存在超标情况,且DMP含量全部超标,BBP、DEHP和DOP的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符合控制标准值要求。土壤样品综合污染指数在3.8~20.0,属于严重污染。DMP和DOP主要存在于耕作层(0~20 cm),DBP和DEHP在0~60 cm的各层中均存在,表明后者垂向迁移能力较强。土壤中PAEs可脱附态的主要种类为DBP、DEHP、DMP,有机溶剂提取态、结合残留态的主要种类为DEHP、DBP;可脱附态、有机溶剂提取态、结合残留态所占比例约为32%~56%、13%~29%、29%~39%。
李霞邹建运吴文成李学深李云标蔡信德
关键词:土壤酞酸酯污染指数法形态分析
广州市新塘镇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2014年
为调查广州市新塘镇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以镇内地表水及东江北干流新塘段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样点的20个样中6种重金属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对地表水水体、底泥进行污染程度评价,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底泥中重金属对周围环境的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新塘镇地表水水体中Cu、Zn、Cd、Hg、Cr均达到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水质标准,有轻微Pb污染;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依次为Zn>Hg、Cd>Pb,其中Zn对环境造成偏重污染,无Cu、Cr污染;潜在生态危害评价法显示底泥中Hg、Cd对环境存在极强生态危害,Zn、Pb、Cr、Cu不构成生态危害。分析底泥中重金属浓度间相关性,表明Hg与Cd、Zn与Cu、Zn与Cd有显著相关。
张黎黎王成端刘晓文李霞方晓航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地积累指数法
农药复合污染在土壤中的吸附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阿特拉津、毒死蜱及氰戊菊酯单独或共存时在土壤中的交互吸附特性。结果表明,3种农药混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时达到吸附平衡所用的时间提前;农药单独存在和共存情况下,3种农药的吸附量均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农药种类越多,每种农药的吸附量会减少,且在高浓度下差异显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对农药的吸附量也越大,但受农药自身结构性质的显著影响。
李霞王成端张黎黎吴学深王冬莹蔡信德
关键词:农药复合污染土壤
国际社会的绿色投资指南实践被引量:12
2010年
加强企业环境管理、推动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参与企业遵守环境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许多国际组织或双边机构对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企业如何遵守环境责任进行了相应的指导和规范。本文介绍了国际机构,如联合国环境署、世界银行、经合组织以及其他机构,为推动企业环境责任、金融服务业环境可持续管理、具体资源型行业的环境管理指南,以及相关成功经验,希望对我国企业环境管理的政策制定提供相应的国际经验。
李霞贲越姜琦
我国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及公众参与综述和分析被引量:13
2010年
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管理辅助手段,对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的政策以及实践形式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如何确保公民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相关政策建议。
周军李霞寸志清苏岚
关键词: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热改性活性炭吸附甲萘威的性能被引量:4
2017年
在N2保护下采用不同高温对活性炭进行热改性,得到了4种改性活性炭(AC-1至AC-4)。采用气体吸附仪、Boehm滴定、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活性炭表面的物化性质进行了表征。通过等温吸附试验考察了改性前后活性炭对甲萘威的吸附性能,确定了最佳改性温度为600℃,探讨了活性炭的吸附能力与其表面物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改性使活性炭表面的物化性质发生了改变,活性炭对甲萘威的吸附量与其比表面积、孔容、表面酸性官能团和O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活性炭对甲萘威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颗粒内扩散模型表明内扩散不是控制活性炭吸附速率的唯一阶段。
李霞李霞陈思莉卓琼芳白洁琼黄大伟黄大伟张政科虢清伟
关键词:环境工程学活性炭甲萘威
一株能同时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氰戊菊酯真菌的分离、鉴定及降解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富集培养法从农田土壤中筛选出1株可同时降解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氰戊菊酯的真菌DY4,经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26S r 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地霉属(Geotrichum sp.)霉菌,并在纯培养条件下研究了该菌株的最优降解条件和降解特性.结果表明,菌株DY4可利用DBP或氰戊菊酯作为唯一碳源,DBP、氰戊菊酯单一存在时,7 d对50 mg·L-1DBP的降解率(84.13%)高于氰戊菊酯(37.07%)的;DBP、氰戊菊酯共存时,对DBP的降解率明显降低,可能是农药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所致.正交试验得到菌株DY4的最优降解条件为无外加碳源、DBP和氰戊菊酯的初始浓度25 mg·L-1、p H 7.5,在此条件下,7 d对DBP和氰戊菊酯的降解率达到65.36%和55.77%,降解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模型,两者的半衰期为4.46和6.88 d.
王冬莹吴文成李霞蔡信德
关键词:DBP氰戊菊酯复合污染真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