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钊
- 作品数:26 被引量:44H指数:5
- 供职机构:西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 “十三五”期间巴蜀文化研究的进展与反思被引量:6
- 2021年
- “十三五”期间,巴蜀文化研究成就斐然,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新论迭出,研究旨趣和研究内容集中表现为坚守巴蜀文化的地域精神与探索巴蜀文化的创新转化机制,形成了探究巴蜀文化自身客体衍变规律的本体论、考察巴蜀文化历史地位的价值论以及探索巴蜀文化创新转化机制与提升巴蜀文化国内竞争力和国际传播力的认识论等多个维度并行发展的研究模式。这一成就带来的重要启示是:未来巴蜀文化研究需要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秉承地方文化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主旨;放眼国际学术视野,在区域文化研究中构建巴蜀文化研究的学术话语权;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巴蜀文化学术研究进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作为推动巴蜀文化纵深发展的突破口。
- 李钊杨世文
- 关键词:巴蜀文化
- 论《劝勉婚嫁诏》颁布的社会动因及影响
- 2013年
- 《劝勉婚嫁诏》是唐太宗登基之后颁布的第一个婚姻诏令,它集中体现了唐政府对婚姻与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本文认为,隋末战乱及唐初平定战争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等是该项诏令颁布的主要社会动因。诏令的推行与实施,对于乱离之后唐代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经济和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代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李钊谢元鲁
- 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研究特征——谢元鲁教授访谈录
- 2018年
- 中国史是海外汉学研究的焦点之一。访谈中,史学界知名学者谢元鲁教授对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海外对中国史的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兴起于晚明;形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同时,对每一阶段的研究特征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深层社会背景进行了分析。了解海外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 谢元鲁李钊
- 关键词:海外汉学中国史研究方法
- 百年文翁研究述论
- 2023年
- 西汉景、武之际的蜀守文翁,是我国古代著名循吏,其兴学化蜀、勤政爱民的史绩,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巴蜀历史和中华文明有卓越的创造性贡献。本文从文翁生平、文翁政绩、文翁兴学与古代教育、文翁化蜀与巴蜀文化以及文翁资料整理与研究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百年来学界关于文翁研究的学术成果,并由此提出未来文翁研究的些许思考,以期对文翁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有所裨益。
- 李钊彭邦本
- 秦蜀守李冰考——兼谈历史名人文化价值的当代转换被引量:2
- 2022年
- 作为世界文化、自然与灌溉工程三项遗产的获得者,都江堰水利工程虽历经两千多年却依然发挥着高效功能,这在世界水利工程中是绝无仅有的。领导设计、主持修建这一伟大水利工程的是否就是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围绕这一问题,尚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考证。文章综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与民间传说,尝试对秦国蜀守李冰的生平、籍贯及其蜀地治水史迹进行系统性的考论,并藉此探讨历史名人文化价值的内涵构成及其当代转换策略,以就教于学界。
- 李钊彭邦本龚珍
- 关键词:历史功绩
- 贞观元年婚姻诏令考释被引量:3
- 2010年
- 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至武宗会昌元年(841年)的214年间,唐政府发布了10多次婚姻诏令,它们与《唐律》中的《户婚律》一起构筑了唐代婚姻制度的基本框架。在这些婚姻诏令中,尤以贞观元年所颁布的婚姻诏令最为系统和集中,其内容不仅涉及婚龄、婚配人群、嫁娶原则等方面,而且对保证实施的措施也作出了种种规定,可以说是唐代婚姻制度的总纲,对唐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李钊
- 关键词:寡妇再嫁婚姻制度
- 巴蜀文化与巴蜀非遗、农耕文化的关系研究述略被引量:2
- 2014年
- 本文以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动态为切入点,探讨巴蜀文化与巴蜀社会、非遗以及农耕文化等诸方面的关系。2013年巴蜀文化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创见、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内容涉及巴蜀社会、非遗、历史地理等方面,并呈现出注重对巴蜀文化内涵的解读、突出区域内历史文化名人研究、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研究等特点,但对于巴蜀文化自身的演变规律以及为古蜀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的农耕文化等诸问题所表现出的历史认识和哲学反思仍尚显薄弱。
- 李钊张弘
- 关键词:巴蜀文化农耕文化
- 试论杜宇、开明王朝的嬗替与先秦时期蜀地农业发展的关系被引量:4
- 2015年
- 讨论古蜀国时代杜宇、开明王朝的嬗替问题不能忽视两个基本前提:其一,在农业发展初始阶段,自然地理条件对社会发展的制约;其二,在统一国家形成初期,国家主流文化与地方区域文化的双重互动。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可以发现,善于治水的开明氏代替"教民务农"的杜宇氏并非是通过传说中政权和平交接的"禅让"方式得以实现的,而是一场政权的暴力转移,是先秦时期蜀地在特殊地理环境制约下,农业发展与社会变迁双向优选的必然结果。所谓"禅让"是秦并巴蜀之后,汉晋之世的蜀人对蜀地文化"层累叠加"的结果,亦是蜀人对统一国家高度认同的一种文化形态的真实反映。
- 李钊
- 关键词:先秦蜀地农业发展禅让国家认同
- 四川省丹巴县旅游业深度发展策略研究——基于实地调研的考察(二)
- 2020年
- 四川省丹巴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大渡河源头所在地,嘉绒藏族的核心聚居区。高山、峡谷、河流、草甸、海子、森林、温泉等自然景观元素与嘉绒藏族特有的古碉、藏寨、美人谷、民风民俗等人文景观元素在此得到完美融合,丹巴也借此赢得了"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并成为四川旅游的一张黄金名片。但是,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整个旅游业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其关键原因就在于"大众旅游新时代"的到来与丹巴县推进旅游产业深度发展的运作效率低下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旅游业整体收益低。本文采用田野调查和理论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以旅游市场实地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藏家乐"经营者以及数位丹巴当地文化人士的采访记录为基本依据。在分析丹巴县近几年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考察了制约丹巴旅游产业运作效率低下的主要症结所在,围绕"打造中国最美河谷,沟沟见景、沟沟生情"的核心发展理念,从战略选择和市场策略两方面提出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丹巴县旅游业深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 李钊
- 关键词:旅游业
- 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为例
- 2023年
- 历史通识课程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受现实条件约束,省属高校难以开设门数众多、教学内容细致且具有深度的历史通识课程,而建设一门旨在培养全校本科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历史通识课程是极具现实意义的。以西华大学通识核心课程历史与历史思维为例,讨论省属高校历史通识课程的建设问题,从中提炼出共性价值,为省属高校因地制宜地建设历史通识课程提供典范的个案思考。
- 李钊余华
- 关键词:省属高校历史思维教育本质